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陆丰市碣石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将下列句子排列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由于“这一代网络”中,各网络之间相互独立,导致网络间的消息传递变得非常麻烦。

②这就是NGN中最重要的“多网融合”思想。

③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中文名字被称为“下一代网络”。

④把这些内容都融合到一个网络,也便于集中控制管理,促进不同信息流间的协同合作。

⑤而在NGN里,人们可以传递语音、数据、媒体流等多种类型的信息。

⑥所谓“下一代网络”,是针对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这一代网络”而言的。

A: ③①⑥⑤④②
B: ⑥③①⑤②④
C: ③⑥①⑤④②
D: ⑥①③⑤②④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B: 学校新的领导班子健全并建立了一整套班级管理制度。
C: 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措施。
D: 湛江的亚热带城市风光迷人,还有那丰富味美的海鲜也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开展“诵红诗、唱红歌”等活动,使同学们加深了对的认识和热爱。
B: 有没有一个认真的学习态度是能否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C: 美国发明了一种空间碎片清扫设备,用于处理直径小于1厘米左右的太空垃圾。
D: 尽早实现网络实名制,不仅仅是对网民个人权益的保护,也会提高现在的网络环境。
4、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藏污纳垢 粗制烂造 崎岖不平
B: 郁郁寡欢 鹤立鸡群 引人注目
C: 器宇轩昂 神密莫测 无所事事
D: 黯然失色 麻木不人 意趣盎然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B: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学校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 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展示了我国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D: 为了能在中考中获得好成绩,从现在起到明年5月份,学校宣布将对同学们的用餐、睡眠和学习做出统一科学的安排。
6、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 河曲智叟亡以应
C: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7、下面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
A: 研究生毕业后,他既想去上海工作,又想留在靖江,总是见异思迁 , 很难作出决定。(这句话中成语运用正确)
B: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这句话中,“自然”指“理所当然”。)
C: 母亲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劳动人民,才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
D: “纯粹”“伟大”“温柔”“深浅”,这四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古人把山的北面、水的南岸叫作“阴”,山的南面、水的北岸叫作“阳”。如“阴阳割昏晓”的“阴”指泰山的北面,“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的“河阳”指黄河北岸。
B: 汉语中常用“烽烟”代指战争,“手足”代指兄弟,“桃李”代指学生,“鸿雁”代指书信。
C: 《水经注》的作者是北齐地理学家郦道元,这本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D: 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作者余光中却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将“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形象上。
B: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莫泊桑,法国作家,人称“短篇小说巨匠”。他与契诃夫、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C: 古时有“称己用名,称人以字”的说法。如苏轼《水调歌头》中“兼怀子由”的“子由”是苏辙的字。
D: “世先生、世兄弟”都是对有世交的长辈的敬称,这种称呼是旧时人们拉关系时的客套话。如《范进中举》中“世先生同在桑梓”。
10、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闻先生)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②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③“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A: ①排比 ②排比 ③引用 ④对比
B: ①反复 ②比喻 ③对比 ④引用
C: ①排比 ②比喻 ③对比 ④对比
D: ①反复 ②排比 ③引用 ④引用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秋夜山居

施肩吾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半月。

【注释】①素机:织布机。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 1 )诗歌首句“________”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
( 2 )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比较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ú)人:侍卫。

( 1 )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________去后________乃至。

②________乃往,身自罢之。

( 2 )翻译句子。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 3 )(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鳝孔

曾庆升

①久旱不雨,村子像个火炉。

②田二闷闷地吃罢晚饭,静静地吸完一袋旱烟,又往肚里灌过半壶水,并严严地给两个儿子一番嘱咐,自己才扛上锄头去田边转悠。

③夜幕拉下,田二的两个儿子奉命拿了棍棒,在自家院子矮墙边潜下身来。

④这园子是田二和谢芳家的菜地。早先没有矮栅,两家菜地间是一条窄窄的土沟。苗儿不分界地长,常有田家整地不小心损了谢家的苗,谢家占了田家的沟。于是几次脸红争执,两家积下怨来。再后来,便垒起这矮墙。现在田家园里种着冬瓜,谢家园里种着南瓜,瓜藤仍不分界地长。南瓜爬到冬瓜园,冬瓜爬向南瓜园。开始,两家都细心捡摆自家的瓜藤,不让爬过矮墙,可后来园田里工夫紧,便失去了那份细心。瓜藤长势旺,便越过墙来,在田家园里结了两个脚盆大的鲜红的南瓜。田二昨天上自家园子摘冬瓜时,有了这意外发现,便特地扒开杂草,让南瓜露着,他料定谢家发现后,会爬过来摘瓜,好趁机給谢家一个难堪。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估计谢家晚上会有“行动”,特派两个儿子看守,好痛痛快快地抓次“偷瓜贼”。

⑤再说田二出了家门,使在村中樟树下的石板上呆坐着。旱烟抽了一锅又一锅,他手里的旱烟“喇叭”,连着田里卷筒的禾叶,以及揪得疼痛的心都在一同冒烟。

⑥田二与谢芳家的稻田也紧挨着,只是田家的稻田挨着南面的山,谢家的稻田靠着北面的河。昔日两家稻田都用山塘水灌溉,可今年大旱,山塘干涸,渠道枯竭,得各自找水。谢家稻田靠河,得天独厚,可从河里抽水;田家精田挨山,只能靠老天。田二抬头望望夜空,没一丝下雨的迹象。谢芳田边抽水机“突突突”地响,白花花的河水提上岸来,滋润着谢家的禾苗,田二心里难受极了。要救活田家禾苗,必须通过谢家稻田引河水灌溉,否则将白费一年辛劳,颗粒无收!田二去找谢芳说情吧,说不定谢芳也会给他难堪。田二性子耿,宁愿饿一年肚皮也不受那个屈。他坐在樟树下的石头上抽闷烟,心里抱怨说:老天爷可是要存心惩处我呀!……直到后半夜,空气爽润了许多,田二才站起身,向着自家干裂的稻田走去。

⑦田二勾着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当他来到与谢家相邻的那丘稻田时,却惊奇地发现了水!汩汩的水,穿过因埂孔道,从谢芳的田里流向他的田里。水将砖头般干硬的泥土变得软软的,禾苗开始舒叶。田二庆幸谢芳粗心,没把田埂上的鳝孔堵上。他在心里高兴地喊着:流吧,流吧,给我灌上满满一丘!田二心里说着,很快又回到了橡树下的石板上----他怕撞见谢芳,说他干不光明正大的事。约摸过了个把钟头,田二再次起身偷偷地向自家的稻田走去。这次,田二更有新的发现:第一丘稻田流满水后,又是几道鳝孔穿过田埂,把水引向第二丘稻田。哪来这么多鳝孔?田二是捕鳝的好手,他用手触摸孔道,发觉不像……莫非这鳝孔…田二陷入了沉思……

⑧深夜,凉风拂过,火炉般的村子,变得凉爽起来。朦胧雾气中,园里的藤蔓也潮润鲜活起来。潜伏在园子中的田家兄弟忽然发现:一个黑影在园里晃动,正猫着腰,轻手轻脚地抱起那似脚盆的南瓜向谢家园子移动。

⑨“抓贼啊?”隐蔽着的田家兄弟忽地跃上去,举着棍棒大声叫喊着。

⑩“混蛋,连老子都不认识了?

⑪田家兄弟顿时傻了眼----他们听得很真切,答话者竟是自家老爸田二。

( 1 )梳理文章第⑥段----第⑦段田二的心理活动,在横线上填出恰当的词语。每空限填两个字。

无法引河水灌溉,心里________——不愿求人,心里抱怨——发现鳝孔漏水,内心________——有新的发现,陷入沉思,内心惭愧。

( 2 )结合语境,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Ⅰ分析第④段画线文字“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这一细节在情节上的作用。

Ⅱ请分析第④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 3 )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并分析田二这一人物的可贵品质。
( 4 )关于这篇小说,有人说,田二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有人说,谢芳才是小说的主人公。你的看法呢?请说明理由。

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 老师说自己像渡工,渡工说我也像老师但比不上老师。
② 老师出了道作文题,叫《渡工》,有一名学生写道:“不管暴雨、烈日、严寒、酷
暑,您总是撑着篙、打着桨,把一批又一批的旅客,尽快地送往彼岸。年深月久,白雪压住了您的双鬓,银霜爬满了您的须眉,寒风吹皱了您的额头,浪花打弯了您的腰背,可您还是那样,渡来渡去,没有片刻停留。远行的人通过您的渡船,早已去万里之遥,而您还在原地周旋。
③ 有人问您,想不想弃舟登岸,远行千里?
④ 您说,想。但渡口需要我,我就不能擅离职守。为了让更多的人远行,我也乐于
在此献身。
⑤ 啊,透过您那厚实的胸,我看到了一颗赤诚的心。
⑥ 老师改这篇作文的时候,只批了一个朱红色的“阅”。第二天,他又出道作文题,
名字叫《你眼中的老师》。
⑦还是那位同学,最先交了作业,老师接过一看,题目不错——《你眼中的老师》,可是内容却没有上篇丰富,通篇只有一句话:“这篇作文昨天已经做过。”
老师这回连“阅”字也没签,只是到附近的供销站去买回一箱蜡烛。那时,这地方还没有通电。
十多年过去了,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到这地方勘察,这河上要架一座六车道的大桥,上下几层都能通车的那种桥,城里人管那叫立体交叉桥。
⑩工程师去请老师参加奠基典礼,老师一看工程师就是当年写一句话作文的学生,就对他说你还应该请老师的老师。工程师点点头,就去了。于是,奠基仪式上,就有两位白发老人参加了剪彩,一位手指细点,中指第一关节有块厚厚的茧,那是笔杆磨下的痕迹。还有一位手指极粗,状如老树根,老茧很多,但大都集中在掌心,那是竹篙刻下的印记。
⑪当晚有酒会,灯光耀眼,但工程师执意拉了电闸,点起蜡烛,说今天举行烛光晚会。

( 1 )文章主要记叙了哪两件事?主人公是谁?

( 2 )文段⑦“这篇作文昨天已经做过”的含义是

( 3 )文段⑧中写道:“老师这回连‘阅’字也没签,只是到附近的供销站买回了一箱蜡烛。”
这里蕴涵了老师哪些心理活动?

( 4 )⑩中“老师的老师”指谁?老师为什么这样称呼他?

( 5 )文章最后一段写“当晚有酒会,灯光耀眼”,但工程师却执意不用灯,偏要点上蜡烛,
其用意是

( 6 )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A.本文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法,文段⑨中“十多年过去了”一句在全文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本文在刻画渡工和老师的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但没运用语言描写。()C.本文借助衬托、对比、照应等表现手法来表现主题思想。()D.本文以记叙为主,兼用了抒情、议论和说明等表达方式。()

四、写作(分值:60分)
题一:寻找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