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建阳市麻沙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着上了凋敝的颜色。
①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
②晚秋的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
③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2、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字谜,就常常借助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偏旁来设计。下列字谜,不属于按照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偏旁来设计的一项是( )

A: 上下平行,左右勾连。(打一字) 谜底:互
B: 看时圆,写时方,寒时短,热时长。(打一字) 谜底:日
C: 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着嘴,小口里面藏。(打一字)谜底:高
D: 有女全姓姚,有手能肩挑,有足蹦蹦跳,有木桃花俏。(打一字)谜底:兆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水是自然界的产物,

①然而,太多的人还没有意识到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

②因此全球范围内的水危机正在不断逼近

③水千变万化,雕塑出美丽的湖泊,创造出宝贵的湿地资领

④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

A: ④①②③
B: ④③①②
C: ③④①②
D: ③①②④
4、

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 ① ,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烟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隐若现,若幻若真, ② !

A: 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B: 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C: 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D: 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5、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刘伟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
B: 在距今二、三百万年时,地球进入了第四纪冰川时代。
C: “你刚才到哪里去啦?”妈妈着急地问我,“我去打篮球的。”
D: 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字形和划线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恪尽职守 , 无私奉献./慷慨(kǎi)激昂,勇往直前.(摘自“国旗下讲话”)
B: 锲而不舍 , 风雨兼程!/爱(xī)心头,情满人间.(摘自“毕业赠言”)
C: 成绩下滑,忧心冲冲 . /高楼大厦,鳞次(jié)比.(摘自学生作文)
D: 与众不同,别俱一格 . /一马当先,独领风(shāo).(摘自户外广告)
7、

下面划线字释义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乎不同(差得远) 狂(大波浪) 住(声气阻塞) 木兰当织(门)
B: 山(山顶) 卿者才略(今天) 问女何所(思念) 尽心血(滴)
C: 警报起(屡次,接连) 育(喂) 双兔傍地(行走) 关山若飞(过)
D: 即刮目相待(更加) 白(悲惨) 怪(荒唐的) 愿为鞍马(买)
8、下面哪个不是有关鲁智深的一个情节:( )
A: 拳打镇关西
B: 大闹野猪林
C: 血溅鸳鸯楼
D: 倒拔垂杨柳
9、为彼此勉励,共同进步,小组同学拟写了下列信息,其中修辞手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有一条路,崎岖坎坷,荆棘丛生,但是它的尽头种着梦想。
B: 中考已近,“行百里者半九十”,莫让疫情阻挡拼搏的脚步!
C: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让我们溯游从之,展翅翱翔!
D: 青春有一万种可能,我们又怎能懈怠,辜负年少的梦想呢?
10、

下面对名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浒》中头脑简单、粗野率直的鲁提辖听说柴进被藏在枯井中不知生死,便脱得赤条条,手拿两把板斧下井解救。
B: 《琐记》里的衍太太唆使“我”偷家里的东西变卖,“我”没有照她的教唆去做。她却放出流言,说“我”偷了家里的东西。
C: 在小人国,格列佛看到这里的党派之争是以鞋跟高低来划分阵营的;在慧骃国,格列佛发现马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耶胡”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
D: 漂流到荒岛后的鲁滨逊,看到一群野人正在围攻一个逃犯。见此情景,鲁滨逊拔枪解救了他,并给他取名“星期五”。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断雁:失群的雁,这里是失群孤雁的叫声。②侵晓:破晓

( 1 )诗中________、________等物象表明这是一首羁旅诗。
( 2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结合诗句简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 1 )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写字用的木片)
B: 公之余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 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 阻之(或:有的人)
(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上 有 谴 我 任 之

( 3 )结合原文说说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村庄里的草木诗经

积雪草

①年少时,觉得《诗经》里那些植物很遥远,仿佛远古生物打上了神秘的烙印。有一日,我幡然醒悟,那些远古的草木,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生活里,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草木自有草木的存在方式,草木自有草木的光彩芳华。

②“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出自《诗经·王风·采葛》,说的是艾蒿。在我的老家辽南,每到春季,漫山遍野到处都有这种野生植物。它皮实、耐旱,从浅绿到深绿再到老绿,一路长。这种野生植物,叶片上有细细的小绒毛,花不娇艳,形不妖娆,拙朴无华。

③老家人习惯把艾蒿晒半干,搓成草绳,待蚊虫猖獗肆虐的季节,只需把蒿绳点燃挂于门楣处,便可高枕无忧。当然,艾蒿还有另外一种作用,那就是谁家的老人孩子偶尔起疹,奇痒难耐时,用艾萵煮水,淋浴擦身,便可解燃眉之急。艾蒿,一种野生植物,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一直走到今天。时光荏苒,路途遥遥,它依然郁郁葱葱,简直太神奇了。

④“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出自《诗经·周南·桃天》,说的是桃花。桃树并不稀罕,村子里到处都有栽种。房前屋后,并旁街边,这儿一棵,那儿一棵。只要插得下脚的地方,都会种上桃树。每年春天,四五月间,各处桃花竞相开放,就像村子里十七八岁大姑娘的脸色,粉嘟嘟的,娇艳水嫩,弹指可破。这时节,远远地望着村子,会发现村庄被笼罩在一片烟霞之中,真是诗情画意,霞光烟影,白云深处有人家。桃花的花期大约有半个月,之后花落籽实。青桃有手指甲那么大时,花影喧闹的村庄重又归于寂静。

⑤“彼黍离离,彼稷之 苗”,出自《诗经·王风·黍离》,说的是黄米。黄米不是主粮,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小杂粮的一种,多种在山地,春种秋收,成熟后的籽粒叫黍子,脱壳之后,变成金灿灿的黄米。

⑥老家的山地上,大多种有谷子和黍子。秋天,庄稼快成熟的季节,农人就会在田里插些稻草人,驱赶那些前来偷食的鸟雀。大黄米一般不会拿来煮饭。外祖父在世的时候,会用黄米酿酒,会把黄米碾成面做年糕,端午节会用黄米包粽子。黄米煮饭不大好吃,但做酒做糕包粽子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包粽子,特别好吃,特别香,粒粒晶莹别透,也算物尽其用。

⑦黍和粟是欧亚大陆最古老的谷物,一直到今天,我回到老家,仍然能在田间看到种植的黍子。它们虽不是主要的农作物,却是不可或缺的物种。

⑧“采采芣莒,薄言采之”,出自《诗经·周南·芣莒》,说的是车前草。这种植物在我的老家叫马蹄药叶片厚实,大小不一,小圆叶,抽穗,长茎,碎花,花梦结籽,可入药。之所以叫马蹄草,是因为它喜欢生路边,马踏车碾,生命力顽强。

⑨记得我小时候,下午放学回家,不是上山拾柴就是去打猪草,挎着一个小小的柳条筐,和表姐结伴,一起把各种草叶采集到筐里。自己肚子饿得“咕噜吐噜”叫,却在给家里的那头猪找口粮。可笑吗?一占都不,我们出来打猪草就是为了从猪的口中省下一占粮食。

⑩《诗经》里的很多草木我的村庄都有,每一种都令我记忆深刻,它们曾像亲人一样生长在我的周遭,与我和谐相处。那些花草树木听过我的忧思愁苦,分享过我的快乐喜悦。自然神奇,万物有灵。

(文章有改动)

( 1 )为什么说《诗经》中那些远古的草木“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请分条概括。
( 2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 3 )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它皮实、耐旱,从浅绿到深绿再到老绿,一路长。

②自己的肚子饿得“咕噜吐噜”叫,却在给家里的那头猪找口粮。

( 4 )文中多处引用《诗经》中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5 )作者笔下的村庄里有草木与人们“和谐相处”。对此,你有什么感悟和联想?(不得照抄原文内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入清泉之境 悟人生真谛

贾平凹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造访田园,登临名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溪边浣纱、亭中赏雪,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④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时得逞又能怎样?

⑤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根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他“休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 1 )文段①中“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一句点出了王维诗歌创作的特点,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来:________
( 2 )读诗即读人,作者从王维的《山居秋暝》中读出了他________的人品。
( 3 )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 4 )文章结尾说“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那么,作者心中“精神的明月清泉”是什么呢?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现代生活,密码与我们紧紧相随。微信、QQ登录,电脑开机,自行车开锁,银行取款,甚至进入楼道都需要密码。其实用密码的地方还远不止这些,成功有它的“密码”,走进朋友的内心需要“密码”,与父母的沟通也得输入正确的“密码”……


请以《密码》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