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北京市北方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们曾被认为是没有担当的80后和90后,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我是新青年,我为自己代言。
B: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藤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开的。
C: 正月一,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这并不只是为了记忆的方便,在这样的日子设定节日,至少有两层意义:一为张扬高洁与率性的人性,二为舒展慎终追远的情怀。
D: 金丝楠乌木就更加珍贵了,它是金丝楠木生长几百、上千年后,由于地震、泥石流等地层变动,被埋在地下几千年、上万年而形成的特殊木材。
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满芒夏暑相连”点出了夏天的六个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B: 他家对面二、三十米处有一个网吧,每次放假他都会跑去玩一玩,对此,他的父母非常担忧。
C: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D: 不少人失去了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一味去追逐名牌,用有名的香水、手机、服装……等来显示自己生活品质高人一等,这也正是现今名牌泛滥的主要原因。
3、选出每组加点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 )
A: 不/拾 热/热 锐不可/家作主
B: 灭/陌 懊/教 弃陋习/息敛声
C: 连/见/嘴 苛杂税/刻精美
D: 脚/发/精竭虑/肆无忌
4、《简爱》和《呼啸山庄》的作者是什么关系?( )
A: 姐妹
B: 兄弟
C: 兄妹
D: 姐弟
5、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 ( )

A: 怅(wǎng) 分道扬(biāo)
B: 恣(suī) 销声迹(nì)
C: 望(liáo) 据(jié)
D: 玲珑透(tì) 繁(yǎn)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规”指布谷鸟,“鸿鹄”指天鹅;一人一马为一骑,一车四马为一乘。
B: 《孔乙己》选自《呐喊》,《海燕》是高尔基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结尾部分。
C: 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字“乐天”,“刘二十八使君”是刘禹锡
D: 外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有四个著名的吝啬鬼,分别是:葛朗台、阿巴贡、夏洛克和严监生。
7、

为什么“我”会说:“一定是猫,一定是猫!”找出最恰当的一个答案( )。

A: 因为“我”亲眼看见了猫咬鸟。
B: 因为“我”不喜欢这只猫。
C: 因为“我”本来就不大喜欢这只猫,加上它常对着鸟笼凝望,发现时嘴里好像还吃着什么。“我”从主观上认定是猫吃了鸟,所以“我”肯定地说:“一定是猫”
D: 因为猫会吃鸟。
8、

选出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

A: 小红才五岁、机灵活泼,一有不明白的事儿,就缠住你问,不问个水落石出不罢休。
B: 亭亭玉立的五层教学楼共设四十间教室,十间办公室。
C: 这几天来校参观的人真多,车辆络绎不绝
D: 这篇作文几经改动,总算差强人意
9、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既然敌我力量悬殊,与其负隅顽抗,寡不敌众 , 不如撤退,以保全有生力量。
B: 虽然敌人来势凶猛,简直锐不可当 , 但我军顽强战斗,终于击溃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C: 面对五倍于我的敌军,八路军某部团长果断下达撤退的命令,大家张皇失措的撤离阵地。
D: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10、

下列字形和加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qiè)意 (mò) 然 惧(dàng) (jǒng)乎不同
B: 真(dì) (bān)石 (fú)水  气冲(dòu)牛
C: (hè)然 (kàng)奋 (huì)暗  兀(wù)穷年
D: (choú)躇 深(suì) 归(shěng) (qiè)而不舍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小题

暮春

(宋)曹幽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①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春草池塘独听蛙。

【注释】①冉冉:也作“苒苒”,柔美的样子。

( 1 )诗歌一,二两句所写景物体现了暮春景色的什么特点?
( 2 )“春草池塘独听蛙”,“独”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年羹尧①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②,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③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④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倾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节选自《啸亭杂录》和《郎潜纪闻》。有删改)

【注释】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②塌子沟:淤泥深坑。③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④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军中不解其 ________

②一霎而 ________

③此西南十里 ________

( 2 )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又年征西藏时,一 夜 漏 三 下 忽 闻 疾 风 西 来 俄 倾 即 寂 年 急 呼 某 参 将 领 飞 骑 三 百 往 西 南 密 林 中 搜 贼 果 尽 歼 焉。

( 3 )下面对年羹尧事迹的概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重视人才,广招天下才士。
B: 预备板、草,越沟攻破贼巢
C: 闻风而起,苦练夜战本领。
D: 派骑三百,密林搜歼敌人
(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

②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

( 5 )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长街短梦

铁凝

①有一次在邮局寄书,碰见从前的一个同学。多年不见了,她说咱们俩到街上走走好不好?于是我们漫无目的地走了起来。

②地之所以希望我和她在大街上走,是想告诉我,她曾经遭遇过一次不幸:她的儿子患白喉死了,死时还不到四岁。没有了孩子的维系,又使本来就不爱她的丈夫很快离开了她。这使她觉得羞辱,觉得日子是再无什么指望。她想到了死。她乘火车跑到一个靠海的城市,在这城市的一个邮局里,她坐下来给父母写诀别信。这城市是如此的陌生,这邮局是如此的嘈杂,无人留意她的存在,使她能够衬着这陌生的嘴杂,村着棕色案面上浆糊的嘎巴和红蓝墨水的斑点把这信写得无比尽情一种绝望的尽情。这时有一位全着邮包的老人走过来对她说:“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针。”她抬起头来,跟前的老人白发苍苍,他那苍老的手上,颤颤巍巍地捏着一枚小针。

③我的同学突然在那老人面前哭了。她突然不再想去死和写诀别的信。她说,就因为那老人称她“姑娘”,就因为她其实永远是这世上所有老人的“姑娘”,生活还需要她,而眼前最具体的需要便是她帮助这老人纫上针。她甚至觉出方才她那“尽情的绝望”里有一种做作的矫情。

④她纫了针,并且替老人针脚均匀地缝好邮包。她离开邮局,离开那靠海的城市回到自己的家。她开始了新的生活,还找到了新的爱情。她说她终生感激邮局里遇到的那位老人,不是她帮助了他,那实在是老人帮助了她,帮助她把即将断掉的生命续接了起来,如同针与线的连接才完整了绽裂的邮包。她还说从此日子里有了什么不愉快,她总是想起老人那句话:“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针。”她常常在上班下班的路上想着这话,在街上,路过一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邮局。有时候这话如同梦一样地不真实,却又真实得不像梦。

⑤然而什么都可能在梦中的街上或者街上的梦中发生,即使你的脚下是一条踩得烂熟的马路,即使你的眼前是一条几百年的老街,即使你认定在这条老路上不再会有新奇,但该发生的一切还会发生,因为这街和路的生命其实远远地长于我们。

⑥我们曾经在公共汽车上与人争吵,为了座位为了拥挤的碰撞。但是永远也记不住那些彼此愤怒着的脸,记住的却是央在车缝里的一束小黄花。那花朵是如此的娇小,每一朵才指甲盖一般大。是谁把它们采来——从哪里采来?又为什么要插在这公共汽车的窗缝里呢?怨气冲天的乘客实在难以看见这小小花束的存在,可当你发现了它们才意识到胸中的怒气是多么地没有必要,才恍然悟出,这破旧不堪的汽车上,只因有了这微小的花,它行驶过的街道便足可以称为花的街了。

⑦假若人生犹如一条长街,我就不愿意错过这条街上每一处细小的风景。

⑧假若人生不过是长街上的一个短梦,我也愿意把这短梦做得生意盎然。

(节选自铁凝作品集《长街短梦》)

( 1 )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方法?请想象并描述一下我的同学在老人求助她的那一瞬间的心理活动。
( 2 )文章第④段写“她纫了针,并且替老人针脚均匀地缝好邮包”,可为什么“她说她终生感激邮局里遇到的那位老人”?
( 3 )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这邮局是如此的嘈杂,无人留意她的存在,使她能够衬着这陌生的嗜杂,衬着棕色桌面上浆糊的嘎巴和红蓝墨水的斑点把这信写得无比尽情—一种绝望的尽情。

阅读《悼路遥》回答下列小题。

悼路遥

史铁生

①我当年插队的地方,延川,是路遥的故乡。

②我下乡,他回乡,都是知识青年,那时我在村里喂牛,难得到处去走,无缘见到他,我的一些同学见过他,惊讶且叹服地说那可真正是个才子,说他的诗、文都作得好,说他而且年轻,有思想有抱负,说他未来不可限量,后来我在《山花》上见他的作品,暗自赞叹,那时我既未做文学梦,也未及去想未来,浑浑噩噩,但我从小喜欢诗、文,便十分地羡慕他,十分的羡慕很可能就接近着嫉妒。

③第一次见到他,是在北京,其时我已经坐上了轮椅,路遥到北京来,和几个朋友一起来看我,坐上轮椅我才开始做文学梦,最初也是写诗,第一首成形的诗也是模仿了信天游的形式,自己感觉写得很不像话,没敢拿给路遥看。那天我们东聊西扯,路遥不善言谈,大部分时间里默默地坐着和默默地微笑,那默默之中,想必他的思绪并不停止,就像陕北的黄牛,停住步伐的时候便去默默地咀嚼,咀嚼人生。此后不久,他的名作《人生》便问世,从那小说中我又听见陕北,看见延安。

④第二次见到他是在西安,在省作协的院子里,那是1984年,我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回陕北看看,路过西安,在省作协的招待所住了几天,见到路遥,见到他的背有些驼,鬓发也有些白,并且一支接一支抽烟,听说他正在写长篇,寝食不顾,没日没夜地干,我提醒他注意身体,他默默地微笑,我再说,他还是默默地微笑,我知道我的话没用,他肯定以默默的微笑抵挡了很多人的劝告了,那默默的微笑,料必是说,命何足惜?不苦其短,苦其不能辉煌。我至今不能判断其对错,唯再次相信“性格即命运”。然后我们到陕北去了,在路遥、曹谷溪、省作协领导李若冰和司机小李的帮助下,我们的那次陕北之行非常顺利,快乐。

⑤第三次见到他,是在电视上,“正大综艺”节目里。主持人介绍那是路遥,我没理会,以为是另一个路遥,主持人说这是《平凡的世界》的作者,我定睛细看,心重重地一沉,他竟是如此的苍老了,若非依旧默默地微笑,我实在是认不出他了,此前我已听说他患了肝病,而且很重,而且仍不在意,而且一如既往笔耕不辍奋争不已。但我怎么也没料到,此后不足一年,他会忽然离开这个平凡的世界。

⑥他不是才四十二岁吗?我们不是还在等待他在今后的四十二年里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吗?如今已是“人生九十古来稀”的时代,怎么会只给他四十二年的生命呢?这事让人难以接受,这不是哭的问题。这事,沉重得不能够哭了。有一年王安忆去了陕北,回来对我说:“陕北真是荒凉呀,简直不能想象怎么在那儿生活。”王安忆说:“可是路遥说,他今生今世是离不了那块地方的。路遥说,他走在山山川川沟沟峁峁之间,忽然看见一树盛开的桃花,就会泪流满面,确实心就要碎了。”我稍稍能够理解路遥,理解他的心是怎样碎的。我说稍稍理解他,是因为我毕竟只在那儿住了三年,而他的四十二年其实都没有离开那儿。我们从他的作品里理解他的心。他在用他的心写他的作品。可惜还有很多好作品没有出世,随着他的心,碎了。这仍然不止是一个哭的问题。他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上倒下去,留下了不平凡的声音,这声音流传得比四十二年要长久得多了,就像那块黄土地的长久,像年年都要开放的山间的那一树繁花。

(注释)①[插队]这里指1980年以前中国城市知识青年安插到农村生产队务农、下文“下乡”同文。②[路遥]中国当代作家,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书中描述了从大跃进时代到十一届中全会后的几十年,陕北黄土高原上农村的变化,以恢宏的气势和史诗的风格,全景式地表现了当时社

会生活的原貌。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③[峁:mǎo]部ma,方言,指小山包的意思。

( 1 )阅读文章第②段,说说作者为什么对素未谋面的路遥“十分羡慕”?
( 2 )作者多次写路遥“默默地微笑”,你从中感受路遥是一个怎样的人?
( 3 )第⑤段中,为什么我“心重重地一沉”?
( 4 )作者说路遥“在用他的心写他的作品”,文章的哪些内容能够证明这一点?请简要概括出来。
( 5 )第⑥段的画线句,两次写“这不是哭的问题”,说说这两次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四、写作(分值:60分)
下面两题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⑴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庚子年初,新冠病毒突袭中国。在经历了最初的焦虑与不安后,我们勠力同心,各司其职,冷静、理智、科学地抗击疫情。科学家废寝忘食研制疫苗,医护人员奋不顾身救死扶伤,工人争分夺秒抢建医院,社区工作者不分昼液逐户摸排,广大市民积极配合自觉宅家,学生专心致志在线学习……今天,我们已取得了抗疫的阶段性胜利,正步入生活的正轨。但这一段不平凡的日子,定会铭刻于你我心中。

请从医护人员、工人、社区工作者、家有学生的父母及学生等人中选择一个身份,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以“2020,我的抗疫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经历、观察与感悟。

写作要求:①立意准确,思想健康;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⑵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流水潺潺、鸟语嘤婴是大自然美妙的声音;车轮滚

滚、机器隆隆是时代发展的声音;声声叮咛、殷殷嘱咐是妈妈温柔的声音;谆谆教诲、循循善诱是老师慈爱的声音……在这些声音中,总有一种声音萦绕耳畔,激荡人心。

请以“那声音特别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正确,思想健康;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