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段的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几十年来,霍金的身体禁锢在轮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以极度残疾之身,取得了极其辉煌的科学成就。 ①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宇宙运行的重大奥秘 ②震动了整个理论物理学界 ③思维却遨游于广袤的太空。 A: ①②③B: ③①② C: ③②① D: ②③① |
2、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首部3D动画影片《冲锋号》,是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时尚艺术手段,讲述厚重红色历史的一次具有开创性的艺术实践。B: 普及灾害教育,首当其冲的是将灾害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之中,强化公众的风险意识和应对灾害的能力。 C: 辽宁舰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百年航母梦想初步实现,但该舰要真正形成战斗力依然任重道远。 D: 当一些地方高楼崛起而水土流失严重时,人们幡然醒悟: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是得不偿失的。 |
3、 | 选出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气氛(fèn) 凌空(lìng) 翘首(qiáo) 锐不可当(dāng) B: 悄然(qiāo) 屏息(bīng) 镌刻(juàn) 殚精竭虑(dān) C: 仲裁(zhòng) 溃退(kuì) 默契(qì) 深恶痛绝(wù) D: 不逊(xùn) 颁发(bān) 畸形(qí) 杳无消息(yāo) |
4、 | 下面各项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16》中收录的各种怪诞不经的比赛记录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B: 郑州1号线开通首日,东西两边的客流量大相径庭 , 东边冷冷清清,西边却热热闹闹。 C: 她减了又长回来,改食谱、换新衣,这周神采奕奕 , 下周又衣着邋遢。 D: 我今年去了黄果树瀑布,那里的行云流水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
5、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徘徊(huí) 脸颊(jiá) 谄媚(chǎn) 驰骋(chěng)B: 熟稔(rěn) 向隅(yú) 挑衅(xìn) 坍塌(tān) C: 陨落(yǔn) 伫立(chù) 踱进(duó) 栖息(qī) D: 茁壮(zhuó) 糟粕(bó) 丧事(sàng) 吮吸(shǔn) |
6、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湖南省城运会将在娄底举行,我萌生了去当志愿者为城运会服务。B: 能否落实农村中小学营养餐,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一大举措。 C: 在深圳文博会湖南文化产业宣传推介会上,曾国藩故里文化创意园成功签约。 D: 中考将近,我们要以优异成绩献给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
7、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渺茫 宣泄 金碧辉煌 温文而雅 B: 禀赋 决窍 冲耳不闻 不可思议 C: 葱笼 猗郁 痛心疾首 死心蹋地 D: 甬道 迁徙 不可名状 眼花缭乱 |
8、 | 根据语境下,语言表述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临近中考,小枫同学有些烦躁紧张,想在课余时间去打篮球放松一下。他把想法告诉了好友小川,小川担心他打篮球时意外受伤会影响中考,小川对小枫说: B: 我才发现你这么蠢,这时候还打篮球,万一把腿摔折了,不能参加中考,这辈子就完了。 C: 现在到了冲刺阶段,你上课时间就不要去打篮球了,我们还是把精力都用到学习上吧。 D: 运动确实可以减压,不过万一受伤影响中考可就不值了,你这段时间就不要打篮球了。 |
9、 | 莫里哀的成名剧本是( ) A: 《装腔作势的女人》 B: 《伪君子》 C: 《吝啬鬼》 D: 《恨世者》 |
10、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没有相应的文物收藏知识和文化修养储备之前,不要贸然从事艺术品或古董的收藏。 B: 对那些只懂得爱慕虚荣,攀比炫富而不努力学习的同学,他一向是鄙夷的。 C: 反腐的关键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曲突徙薪,让想腐败者不能腐败。 D: 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来这里度假真是相得益彰。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①,一夜征人②尽望乡。 注:①[芦管]笛子。②[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 1 )(甲)诗首句以“杨花”和“子规”点明事件发生的时令,营造出暮春时节________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________之情。(乙)诗写作者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夜风送来了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边塞将士的________之情。( 2 )“我寄愁心与明月”与“受降城外月如霜”两句都写到了月,请分别说说两位诗人各是如何借“月”来抒发情感的。 |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答程全父推官六首(之五)① 宋∙苏轼 儿子比抄得《唐书》一部,又借得《前汉》欲抄。若了此二书,便是穷儿暴富也。呵呵。老拙亦欲为此,而目昏心疲,不能自苦,故乐以此告壮者尔。纸、茗佳惠②,感忭③!感忭! (注释)①此信写于苏轼被贬谪到海南,此时他已经六十多岁。②佳惠:对别人的恩惠的敬称。③感忭:感激高兴。 (乙) 与鲜于子骏①书 宋∙苏轼 忝②厚眷,不敢用启状,必不深讶。 所惠诗文,皆萧然有远古风味。然此风之亡也久矣!欲以求合世俗之耳目,则疏矣。但时独于闲处开看未尝以示人盖知爱之者绝少也。 所索拙诗,岂敢措手!然不可不作,特未暇耳。近却颇作小词③,虽无柳七郎④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荻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写呈取笑。 【注释】①鲜于子骏:苏轼的朋友。②忝: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③小词:即《江城子∙密州出猎》,熙宁八年(1075)冬作于密州,这是他第一次尝试写豪放词。④柳七郎:柳永,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 1 )解释加点文言字词。①若了此二书故 ________ ②乐以此告壮者尔 ________ ③特未暇耳________ ( 2 )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2处)但 时 独 于 闲 处 开 看 未 尝 以 示 人 盖 知 爱 之 者 绝 少 也 ( 3 )根据文意,完成词义探究。探究一:(甲)文中,苏轼将抄书的经验传给儿子,并视抄书为“穷儿暴富”之径,“穷儿暴富”本来的意思是穷人突发大财,它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探究二:“虽”字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两种解释:❶ 虽然。❷即使。(乙)文“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中的“虽”解释为________ (填写序号),理由:________。 ( 4 )(甲)(乙)两文中均出现了象声词“呵呵”,结合两文,谈谈你从中读到一个怎样的苏轼? |
阅读理解
(一)追寻深沉
——《故都的秋》赏析
江锡铨(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
《故都的秋》写于一九三四年八月。在这篇散文中,作者郁达夫描绘了故都北京秋天如诗如画的、几乎臻于完美的风物景致,表达了对于故都清秋的虔诚向往与崇仰。那是一种超常的深情。应当如何理解、把握作者的这种宗教般的情感和礼赞呢?我以为,要想读出《故都的秋》的深厚蕴藉,似乎应当同时关注作者其他的关于北京和关于秋天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作者在将近两年之后的一九三六年五月所写的另一篇散文《北平的四季》——后者几乎可以说是前者的“互文”与注释。
就是在《北平的四季》中,作者再一次比较了南方的秋天和北方尤其是北京的秋天,重申了他的“抑南扬北”的见解:“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Indian Summer(小阳春——引注)或叫作小春天气而已”。也是在《北平的四季》中,作者再一次近乎偏执地表达了对于北京的一往深情。作者说,在自己的“前半生住过”的、“不在少数”的“中国的大都会”中,虽然各有特点,然而,“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在作者的心底眼中,“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于是便有了作者笔下意味无穷的《北平的四季》。在写完了冬、春、夏三季的横生妙趣之后,作者表示,两年前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一遍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然而仍然觉得意犹未尽,忍不住又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一个十分精彩的段落,并且为《故都的秋》留下了一条注脚:“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
“百读不厌的奇书”——这或许可以看作作者对“故都的秋”神奇魅力的形象诠释。“故都的秋”美就美在它的清、静、悲凉,美在它的“色彩浓,回味永”,美在它的“百读不厌”的浓郁的书卷气,美在随处可见的“深沉的地方”。当然,这是需要像作者那样潜心细致地去“翻阅”,去追寻和体味的——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这些“深沉的地方”是与故都北京深厚的文化积累,同时也是与作者和读者的传统文化素养所生发的“遥想” 相联系的。所以,作者“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经历了干百年岁月淘洗的名胜景观,似乎注定会引发作者的思古之幽情,遥想起与这些景观相关联的历史文化的悠远和深沉。而且,这“深沉的地方”并不仅限于名胜古迹,而是普遍到几乎无处不在——好像故都秋天的一草一木,全都植根于“典丽堂皇,幽闲清妙”的中国历史文化典籍之中。如作者所说,即便不去寻访那些名胜古迹,“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似乎还保留着白居易《长恨歌》时代的“上穷碧落下黄泉”的高远与幽渺的天色;当我们“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的时候,就不仅“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或许还会自然而然地感悟到杜牧的诗意——“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七夕》;而“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几乎是立刻就把我们带回了柳永的《雨霖铃》的境界,耳畔似乎还萦回着这位落拓的屯田员外郎由“寒蝉凄切”所引发的千种风情无处诉说的深长幽怨;至于那“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来的秋雨,以及老北京们用“平平仄仄”的“歧韵”念出来的“一层秋雨一层凉”的感慨,似乎也会令我们联想起在秋风秋雨中的古轩亭口被难的秋瑾烈士的绝命诗句,联想起这位刚烈不让须眉的鉴湖女侠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千古浩叹……所以作者说,“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而这“中国的秋的深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追寻深沉——或许可以用这四个字来概括《故都的秋》的命意。据郁达夫的日记记载,二千余字的《故都的秋》是在一九三四年八月十七日,在他到达北平第四天的一个上午一挥而就的。而此前在青岛避暑四十日,却没有写出一篇《青岛的夏》来:或者说经过青岛四十日的苦苦思索搜寻,在故都的秋色中豁然开朗,有如辛稼轩之人灵山的重峦叠嶂——“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辛弃疾:《水调歌头·灵山齐庵赋,时筑堰湖未成》),郁达夫也是在故都的街头巷尾这些“深沉的地方”,发现了“雄深雅健”的大块文章,发现了季节化了的中国历史文化精神,在一定的意义上也许可以说,这篇《故都的秋》实质上更像是一首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秋声赋》,是对金色的、成熟的、蕴藉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礼赞和追寻。
追寻深沉——或许也可以用这四个字来概括郁达夫写作《故都的秋》前后思想情绪的主旨。一九三三年四月,郁达夫由上海移家杭州定居。他的本意,大约是要逃避沪上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高压和白色恐怖,同时也远离文艺界的纷争。写于半年前的小说《迟桂花》,已流露了避世隐居的去意。然而,郁达夫很快就发现,“杭州一隅,也决不是世外的桃源,这样要捐,那样要税,居民的负担,简直比世界哪一国的首都,都加重了”。当时,中国北方战云密布,继东北沦陷之后,日寇又相继占领了山海关和承德,进而觊觎整个华北乃至全中国。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郁达夫惟有借用自己旧日的诗句来抒写心头的愤懑和无奈:“烽火满天殍满地,儒生何处可逃秦?”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从表面上看他似乎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或流连诗酒,或徜徉山水,或品茗赏花,或浏览闲书。然而,实际上他生活得并不轻松。一方面,他是一个靠卖文为生的自由职业者,没有别的经济来源,手停口停;另一方面,一个有责任心的正直知识分子的良知和长期从事进步的、革命的文艺活动的经历,又使得他无法忘情于世事,为换钱度日而敷衍塞责,去写那些媚俗的无聊文字。这样一来,他便常常陷人想写的不能写,能写的又不想写的创作苦闷之中。一九三三年八月,他在一首纪游诗的诗后写道:“近来生活为左右所夹,颇觉烦闷,精神躯体,都不能自由,创作生活,怕将从此告终矣”。在第二天的日记里,他又这样写道:“想做东西,终不能动笔,当决计离开杭州”。“决计离开杭州”自然只是愤言而已,但如果用这里的“杭州”指代内外夹击、庸碌烦闷的日常生活,则大体上是符合郁达夫彼时彼地的思想情绪的——实际上,《故都的秋》的“抑南扬北”的抒情基调,对于人在南国之秋中只能“浑浑沌沌”度日的鄙夷,似乎还保留着“决计离开杭州”的余愤。
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在难耐的酷热中“决计离开杭州”(当然只是暂时的),去青岛避暑。八月又转赴北平。好像忽然眼前一亮,一下子发现了寻常巷陌中处处可见的,与中国历史文化精神息息相关的“深沉的地方”,一下子走出了“浑浑沌沌”,于是也就一下子写出了《故都的秋》——我们读《故都的秋》,如果读得细一些,似乎还可以听到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喜不自禁,乃至喜极而泣的深长感喟。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文中的“秋天”、“故都”、“北方”、“南方”、“色彩浓”、“回味永”等“关键词”,大约也都不是普通的、单纯的季节概念、地域概念和形容词组,这些“关键词”的背后,也都蕴涵着时代、历史、社会、人生的大课题。从一定的意义上也许可以说,作者所挚爱、所追寻的“故都的秋”,其实正是经过千秋岁月淘洗的,深沉的,清、静、悲凉的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象征。
在我看来,作者的挚爱与追寻,实质上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深挚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彼时彼地,“故都的秋”已在异族侵略者的觊觎与威胁之中,作者希冀通过自己 “一枝一叶总关情” 的描述,让维系着中国文化精神的 “故都的秋”长存人世间。作者一介寒儒,手无缚鸡之力,虽无保卫故都的勇武,却不乏与“故都的秋”共存亡,甚至是以自己的生命换取“故都的秋”永世长存的气概。这篇散文没有一个字提及抗日救亡活动,但联系彼时彼地的政局形势,联系郁达夫一贯的思想言行和他以后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当我们读到这篇散文的结尾,读到“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的时候,仍然能够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挚爱与追寻,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只是表现了作者独异的甚至是偏执的审美感受的文字中,读出深层的大义凛然的悲壮来。两年后,日寇策动“冀东事业”唆使汉奸“自治”,整个华北岌岌可危。而在此时作者所写的,前述《北平的四季》中,在那从容不迫,如数家珍的娓娓诉说中,依然隐隐约约可以感受到那一种凛然,那一种悲壮——
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呜”的那一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
这里的“南方”和“北平”原有的地域意义,似乎显得更加淡漠了。而对于“真正的秋”“得感至极而涕零”的强烈的情绪反应,与国难当头,侵略者步步紧逼的严峻形势,显然是不无联系的。同样,这里作者所追寻,所为之感激涕零的,仍然是北平的秋天中的“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一种哀感”,仍然是《故都的秋》中“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这样一些“深沉的地方”。孕育了这样深沉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秋天是令人心驰神往的,而拥有这样的秋天的国土和民族,则是不可战胜的——如果我们能够这样解读《故都的秋》,那么我们可能就会联想起诗人艾青在抗战爆发之初,同样是为悲哀的北国的风土物候而感激涕零所写下的,同样凛然悲壮的诗篇《北方》: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贫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
又是北方。还有茅盾的《白杨礼赞》中伟岸的白杨林掩映的北方,还有郭沫若的《屈原》中与楚地隔水相望的,汉水之阳那广袤的北方……在那样一个时代和那样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情绪之中,“北方”似乎不仅是,或者说主要并不是一个目然地域,更是一个社会地域、心理地域,那进而似乎更多地萦系着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文化人们的心神。闻一多说过,“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爱祖国是情绪底事,爱文化是理智底事。”理智的爱不一定时时处处激情溢于言表,但也许是更深沉,更持久,更刻骨铭心的爱。《故都的秋》所表达的,正是郁达夫对于祖国的一片挚爱——心醉神迷的,纤细的审美感触所掩映的,对于故都秋声秋色中深沉的文化底蕴的追寻,对于“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这样一些“深沉的地方”的理智的、执著的追寻。这是诗人郁达夫忘情吟颂的,也是志士郁达夫舍生取义的根基之所在。《故都的秋》也因作者追寻深沉与深沉的追寻而永驻人间。
(二)《故都的秋》审美意象构成解读
苏金良
《故都的秋》中的诸多意象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据传达感情暗示思想的需要,按照某种向心力而相互呼应粘合形成的意象群体。笔者认为,解读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可以从以下四组意象构成的整体画面去赏析:
第一组意象——萦绕着皇家气息的故都的秋的意象。这之中突出的是“故都”,凸显的是“气息”。如果剔除特指的“故都”,北方秋的意蕴、气息、味道还会是作者心中所思、所梦、所念的吗?虽然全篇没有着意进行酣畅淋漓、泼墨重彩的描绘,只是在不经意间有所流露,如“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字里行间无不弥漫着、萦绕着、暗含着这股故都的气息、皇家的气息、文化的气息。
第二组意象——南方人眼中的北方的秋的意象。这里面,作者是在拿南方的秋的纤细柔弱与北方的秋的雄迈豪放、悲壮苍凉作对比,凸现的是北方的秋的“雄”气、“雄”味、“雄”魂。“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而江南的秋,“草木凋的慢,空气来的润,天空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所以作者“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第三组意象——秋声、秋色、秋味、秋姿、秋形,凸现的是“秋味”。
①号镜头——北国的秋槐。粗犷中见细腻,极尽其柔软的感觉。
②号镜头——秋蝉的残声。是否是秋的残缺的美呢?抑或是忍隐在“秋日胜春朝”当中的一丝哀怨呢?
③号镜头——秋雨。其实是南方人眼中的北方的秋雨,所以,“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为北方的秋增添了一层平平仄仄的韵律┅┅
④号镜头——北方的果树。使灰冷、肃杀、苍凉、清寂的北国之秋拥有了金黄色的、绝好的时日,也使故都的秋笼罩了一层皇家气派而更加显得浑厚、深沉、磅礴、生机无限┅┅
第四组意象——以“天”作为大的背景。秋风秋雨,秋树秋花,秋情秋怨,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可以尽情地在这个背景中描摹挥洒,也只有在这个背景中,才更能表现出故都的秋的意境和作者对故都的秋所特有的钟情、怀恋、寄寓。
这四种意象,作者是以“秋味”为魂,以皇都“气韵”为魄,以南北方秋色的对比为体,以“天空”为背景,勾勒、营造、组接成故都的秋的格调、秋的意蕴、秋的味道——深沉、幽远、严厉、萧索、深情。
《故都的秋》采取色彩意象和姿态意象构成了立体的多彩多姿的和谐的秋的意象,遵循读者的阅读审美规律——意象的组合依照某种外在的可感的顺序或联系进行有层次有步骤的更替与转换。这种组合形式并不排斥意象的跳跃、叠加与交叉,但从这些意象组合的过程中可以找出一条明确的轨迹来。
①从整体上看其意象营构的手法:历历在目→层层浸染→声声入心→点点关情。
②错落有致,勾连照应:在对比中见秋味,在递进中相浸染。故全篇的每一处、每一笔无不与作者的用意、用心相贯通。各个角落的文字一进入读者的眼帘就立即鲜活起来,好像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尽显其故都的秋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
③拟人拟态拟物,一幅南北情侣秋天对话图。
( 1 )请你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虔诚________ 蕴藉________ 敷衍塞责________
愤懑________ 觊觎________ 岌岌可危________
( 2 )请你认真阅读(一)、(二)两篇赏析文章,想一想两位作者的理解角度有什么不同,你更欣赏哪篇文章,说一说你欣赏的理由。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
周进看看号板,又是一头撞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也劝不住。金有余道:“你
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曾死了人,为甚么号淘痛哭?”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子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滚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乙】
那童生叫做魏好古,文字也还清通。学道道:“把他低低的进了学罢。”因取过笔来,在卷子尾上
点了一点,做个记认。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胡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 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又把魏好古的卷子取过来,填了第二十名。将各卷汇齐,带了进去。发出案来,范进是第一。
【丙】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把这首词和《沁园春·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如谈词的结尾),自拟题目,写出一篇4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