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徐州电子技术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解决并提出了这个问题。
B: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阅读爱好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要培养阅读的兴趣。
C: 在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D: 从古希腊开始,英雄都是神祇和将军,而罗曼·罗兰却认为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
2、选出下列词语全部是敬辞的一项( )
A: 令堂 惠赠 愚见 垂念
B: 尊君 家严 高就 见教
C: 贤侄 奉陪 劳驾 赐复
D: 贵庚 舍妹 拙著 赏光
3、下列各句中所用的描写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B: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C: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
D: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
4、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yīn) 护(bì) 青(lài) 所向靡(mǐ)
B: 酝(niàng) 样(mó) 慰(jiè) 而不舍(qì)
C: 梁(jǐ) 黑(yǒu) 热(zhì) 惟妙惟(xiāo)
D: 智(ruì) 阔(chuò) 和(xù) 苦心孤(yì)
5、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实验。
C: 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D: 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6、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前提。
B: 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校园安保,防止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C: 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学校、家庭、社会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D: 通过“学会感恩”主题班会,使我受到很大的触动。
7、下列有关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迁谪”是贬官的意思。“迁”是指官职的变化, 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的是降职流放,那么“右迁”指的就是升官。
B: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级别,“连中三元”指的是三级考试都获得第一名。
C: 我国古时候,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D: 《论语》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由孔子弟子编纂而成,共20篇,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8、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天都黑了,可小明还在孜孜不倦地学习着,为明天的考试做准备。
B: 我们都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这个道理是不言而喻的。
C: 张俊这次在校运动会上的表现特别突出,为我们班立下了丰功伟绩
D: 随着时问的推移,小明对妈妈的思念与日俱增
9、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是一个很不幸又渴望幸福的劳动妇女,他心地善良,为人质朴,热心为孩子解决疑难。
B: 《格列佛游记》通过描写主人公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慧骃国等地的遭遇和见闻,讽刺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政治。
C: 《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生动鲜明、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如光明磊落、有胆有识的武松,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鲁达,天真坦诚、毫无心计的李逵
D: 《汤姆•索亚历险记》通过描写汤姆、乔和蓓姬三个小“海盗”在杰克孙岛生活的片段,表现了孩子们沉着勇敢的精神。
10、下列对名著《朝花夕拾》有关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十四孝图》中,作者觉得子路负米、黄香扇枕等做法还能效仿,但对老莱娱亲、陆绩怀橘等故事不但不明白,甚至心生反感。
B: 《琐记》写到,阿长看见我们吃冰一定会笑着让我们多吃点,让孩子们做危险的事,还让“我”拿母亲的首饰去变卖,后来又造谣说“我”偷家里东西。
C: 《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东京医学专门学校时弃医从文的一生中重要的经历。
D: 《范爱农》中写范爱农得知恩师被杀后,违逆众人意见,反对发抗议电报的细节,把他倔强耿介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 1 )这两首词一首写到“青山遮不住”,一首写到“故山犹自不堪听”,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 2 )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1 )(甲)文选自于儒家经典《________》;(乙)诗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

人恒过,然后能改

( 3 )两篇作品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有相似的人生经历:________。(甲)文借他们揭示________的道理;(乙)诗借历史人物的典故体现诗人________的情感。
( 4 )下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详写“人”如何能够成才,希望君王了解国家应如何培养人才。
B: (甲)文从“人”和“国”两方面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C: (乙)诗反复强调人生之“难”,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
D: (乙)诗中“停、投、拔、顾”一系列动作生动地体现诗人焦虑急迫的心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龙应台

曾经跟孩子们讲过这样一个童话:一只心高气傲的小狮子听说人是最坏的动物,于是出发去找人,想给人一番教训。

路上碰见的第一个动物有长脸大耳四条腿。“你是人吗?”狮子大声吼着,震得树木的叶子落了一地。

长脸大耳四腿的动物垂下头,满嘴白沫口齿不清地说明自己是一头驴子,一头倒霉的驴子,被人饿了三天之后还差点打断了腿,现在叛逃了出来。“人是最坏的动物。”它控诉。

小狮子要为驴子复仇,于是一前一后结伴同行。紧接着碰到的动物背上有一个巨大的肿块。“你是人吗?”狮子大声吼着,震落了树木的叶子。

背着肿块的动物声泪俱下。它当然不是人,它被人凌虐得奄奄一息。“那儿连撒尿的自由都不给。”骆驼愤愤地说,翻起它的嘴唇,“人是最坏的动物。”

最后终于碰到了一个用两条腿直立而行的动物,吹着口哨。驴子和骆驼已经吓得哆嗦,躲到树林里去了。狮子大吼一声,“你是人吗?”叶子落了一地。

那两条腿的动物不慌不忙地说:“我是个木匠。”

“哦,不是人。”小狮子有点儿泄气了,但还是问了一句:“木匠能追兔子吗?”

木匠说,他不会追兔子,但是能做遮风挡雨的房子,如果狮子愿意,他可以马上做一个给它。小狮子骄傲地点点头。木匠卸下背上的工具箱,“乒乒乓乓”地敲打起来,不一会儿就制成了一个长方形的大木盒。他对小狮子说:“得量身材,请跳进去试试。”

狮子一跃而入。

木匠说:“趴下来,把尾巴也收进去。我要试试盖子密不密、透不透气。”

狮子趴下,将尾巴收进盒里。

木匠将盖子盖上,四周钉上钉子,敲得“乒乒乓乓”的,很用力气。

那木盒盖得极严密却又透气。木匠把木盒连同狮子卖给了马戏团。

驴子和骆驼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要决定何去何从了,驴子说:“其实跟人在一起,有水喝有料吃,咱们还是跟人走吧。”

骆驼说:“那些叛逃在外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咱们还是跟人走吧。”

木匠就把工具箱绑在骆驼背上,骑上驴子,得意洋洋地上路了,吹着口哨。

我猜想,那马戏团和狮子后来辗转到了世界各地。

(选自《读者》)

( 1 )人的智慧表现在哪几方面?
( 2 )怎样认识小狮子的性格特征?
( 3 )狮子想给人以教训,反被人囚禁并卖给了马戏团,这说明了什么?
( 4 )根据驴子和骆驼的表现,谈谈它们的出路将会怎样呢?
( 5 )读这一则童话,你获取了怎样的启示呢?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引子)上海最严垃圾分类规划施行

“纸巾,干垃圾,不管多湿它都是干垃圾;瓜子皮,湿垃圾,不管多干它都是湿垃圾。”近些日子,垃圾分类成了网友热议的话题。

从2019年7月1日零点开故上海正式步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时代。从垃圾产生源头到末端处理,上海实行全流程分类管理。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的,都将面临处罚。

(热点一)让“随手扔”变“随手分”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如今,在大中城市,随处可见分类放置的垃圾桶,有的写着“可回收”“不可回收”,有的写着“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但是,仔细一看,里面放置的垃圾很多与垃圾桶的标识并不相符。实际上,不少市民反映,由于缺乏垃圾分类的意识和知识,扔垃圾时,很少严格按照要求将不同垃圾分类投放;由于缺乏刚性的约束措施,垃圾分类更像是一道“选答题”,可做可不做,分类放置的垃圾桶常常成为摆设。

随着上海等地通过地方立法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分类这项由点到面、逐步启动的工作被纳入法治轨道,各项举措有望硬起来、强起来,垃圾分类正在从日常生活中的
“选答题”变为“必答题”。

(来源:人民时评)

(热点二)垃圾分类是中国社会文明课程的“单元测验”

早在几十年前,德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就开始了垃圾分类的持久战。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磨合,目前有些做法已经比较成熟并取得了良好效果。1993年,原建设部出台《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我国多次制定相关垃圾分类规则,陆续推进实施也已有20多年历史,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十分缓慢。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垃圾分类的法律体系不健全,对垃圾分类的标准和具体做法,相应的奖惩措施没有明确规定。上海在立法方面走在了前边,填补了空白,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然而,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涉及人们思想观念 行为方式 生活习惯的改变。“最近每个早晨都要接受居委会大妈的灵魂拷问:你是什么垃圾?”“因为懒得丢垃圾,所以尽量不生产垃圾,所以少吃。”近来,很多段子道出了人们被垃圾分类“整疯”了的情绪。习惯是长期养成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生活垃圾分类要取得明显成效,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坚持与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相关部门还是要保持足够的耐心,要包容百姓的难处,要坚持不懈地引导。 长远来看,垃圾分类将会日渐深入人心,成为顺水推舟的事。

(来源:人民网评)

(现状调查)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5个月后对上海市民生活垃圾分类认知情况的调查:

图1:上海市民扔垃圾时主动遵循垃圾分类的情况图

图2:上海推进垃圾分类的主要困难

(采源:上海杜科院)

(焦点访谈)垃圾分类,难在哪里

在中国的生活垃圾组成中,餐厨垃圾占了将近60%。只有做到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的精准分类,也就是说干湿垃圾精准分开,才能最大程度被垃圾处理企业所利用,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

所谓湿垃圾,是指果皮、莱头菜尾、剩饭剩菜等等易腐蚀性的垃圾。可腐蚀的剩饭剩菜、果皮莱叶等湿垃圾的纯度达到95%,才会有利用价值,实现垃圾减量化,可是一些居民小区的餐厨垃圾桶,里面都混杂了各种包装物、废纸等等,甚至连50%都达不到。很多居民虽然能有意识地把厨房垃圾用塑料袋装着投进餐厨垃圾桶,但还是把垃圾分类中“干湿要分开”理解错了,行为上却并没有做到真正地精准分类。所以干湿垃圾混装在一起被随意投放的现象随处可见。

通过一段时间的舆论宣传,在垃圾分类监督员协助下,上海市民会有意识地把剩饭剩莱以及果皮菜叶,从塑料袋里直接倒入餐厨垃圾桶,再把塑料袋等包装物扔进其他垃圾桶。

对居民来说,做到干湿两分开,其实并不难,难在对干湿垃圾的知识储备上,这需要一个长期学习理解、坚持不懈的过程,也需要法律配套。《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作为地方性法规,已经出台了一年,这部法规对每一位居住在广州的人来说,都应该是强制性的。而且,在《条例》中规定,个人违反条例将被处以200元以下罚款。

垃圾分类,大势所趋。但从现状看,还存在不少这样那样的困难,比如公民意识的提高、分类知识的普及、后续处理的科学合理等等;虽然任务艰巨,但也必须要循序渐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续推进。公民、企业、政府,全社会人人动手,让垃圾各归其类,各有所去,我们的环境和生活才能更“绿色”。

(来源:焦点访谈)

( 1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从2019年月1日零点开始,上海正式步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时代,通过地方立法来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
B: 近来一些段子道出人们被垃圾分类“整疯”了的情绪,由此可见,短时间内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是难以取得成效的。
C: 只有精准分开干湿垃圾,才能真正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但有居民小区的餐厨垃圾桶,湿垃圾纯度不到50%。
D: 很多居民对“干湿要分开”的理解有偏差,要做到正确操作就需要对相关知识进行长期学习,并且配套相关法律。
( 2 )关于垃圾分类现状,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接近八成接受调查的上海市民扔垃圾时能够做到每次主动遵循垃圾分类,由此可见,上海垃圾分类工作目前成效明显。
B: 接受调查的市民中仍有极少数人扔垃圾时未能每次都主动遵循垃圾分类,可见习惯需长时间养成,难以一次彻底解决。
C: 接受调查的上海市民只有少部分认为政府宣传力不够,由此可见,对市政府的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市民普遍予以肯定。
D: 从现状看,垃圾分类还存在着不少这样那样的困难,任务是艰巨的,这就需要循序渐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续推进。
( 3 )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海、广州市民如果未按相关条例分类投放垃圾,都将面临强制性处罚,可见垃圾分类工作已被纳人法治轨道。
B: 国外有些国家在半个世纪前开始进行垃圾分类,经过长期磨合,目前做法已经相当成熟,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C: 我国多次制定相关垃圾分类规则,推进实施达20多年,只是因为缺乏明确的奖惩措施,所以推进工作十分缓慢。
D: 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涉及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因此目前仍然是一道“选答题”。
( 4 )结合现状调查情况,你认为在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进程中,上海政府相关部门当务之急要做好哪两件事?并请结合生活实际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 5 )垃圾分类引发人们热议。有人认为“‘强制’是前提,科学管理是根基”。也有人认为“垃圾分类,靠的是个人自觉汇成社会自觉”。你同意哪个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谁敢,就赢”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