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宁海县城关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科举考试中,殿试为国家级考试,由皇帝主考,录取分三甲,其中,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叫状元或鼎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B: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孔子曾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C: 曹操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进取者,也是“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中的好父亲。
D: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纪传体通史《史记》的高度评价。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5月4日,广州电视台记者采访了我校黄博文同学,并祝贺他荣获“五四好青年”。
B: “一带一路”描绘了一幅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思路,非企业带来更多商机。
C: 5月30日,火星抵达11年来离地球最近的位置,人们几乎凭肉眼就能看到它。
D: 通过公益放鱼、模特大赛、航空模型展演等活动,使本届流花湖活动圆满收官。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天下第一楼》、孙鸿的《枣儿》都是多幕剧,都是话剧。
B: 《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文中的主人公简·爱自尊自爱自强,富于激情、幻想和反抗精神。
C: 戏曲与话剧、歌剧相比,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在戏曲中,动作是真实的,生活化的,在真实动作的基础上,可以虚拟时间、虚拟空间。
D: “屈原”“凄惨”“收揽”“景仰”“第一幕”等词语分别属于名词、动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使大家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B: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学校最近又加强了交通安全教育。
C: 有没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是建设好优秀班集体的关键。
D: 广西桂林文氏四兄弟通过《新闻联播》寻找走失母亲的故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5、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译文:富贵的时候不能迷惑做过分的事情,贫贱不能使其动摇节操,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意志。
B: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这样以后才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C: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译文: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发布的命令。
D: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6、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诫子书》是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作者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B: 明代小说家吴敬梓所作的《儒林外史》,被鲁迅称之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C: 《萧红墓畔口占》是我国现代诗人、翻译家戴望舒即兴创作的一首情思隽永的短诗。
D: 雨果是19世纪法国作家。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7、对例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例: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A: 字迹比蚊子脚还细,一笔一画都非常清楚。
B: 字迹细得像蚊子脚,一笔一画都非常清楚。
C: 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都很潦草。
D: 字迹比蚊子脚还细,笔画却很潦草。
8、

选出下列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当时被叛军掳至长安。
B: 首联描写了作者到长安后看到的残破不堪、乱草丛生的悲凉景象。
C: “家书抵万金”既写出了家书难得的现实,也表达了作者希望战乱早日平息,盼望得到家人消息的迫切心情。
D: 尾联叹息衰老,直接抒发了作者强烈的忧国忧民和思亲之情。
9、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鸣(áo) 割(zǎi) 怪(dàn) 重(hé)
B: 木(jī) 嫉(dù) 痛(chì) 泥(nìng)
C: 缠(luò) 抽(tì) 古(gèng) 歌(lí)
D: 笑(shàn) 育(fǔ) 步(duó) 污(shuì)
10、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或书写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风糜(mí) 如火如茶(tú)
B: 恣雎(suī) 心无旁鹜(wù)
C: 翩跹(qiān)  惟妙惟肖(xiāo)
D: 愚氓(méng) 跌宕(dàng)起伏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咏牡丹(其二)

卞元亨

草堂松菊晚凋残,独有西园旧牡丹。

自是枯枝存劲节,依依唯恋故人还

(注)①卞元亨,元末明初东溟(今盐城便仓)人,曾任吴王张士诚谈军部先锋。②枯枝:指枯枝牡丹。③故人还:据载,诗人被明太祖遣成辽阳,家中牡丹十年未开。其妻朝夕对花祝云:“夫君有还信,当复再开花。”至永乐元年,花忽大放,元亨果遇赦还。

( 1 )本诗题为“咏牡丹”,却从松菊写起,有何妙处?
( 2 )联系诗人经历,概括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达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1 )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①、形貌丽 ②、镜而自视

( 2 )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①臣之妻臣( ) ②今齐地方千里( )
③吾妻之我者( ) ④皆美于徐公( )

( 3 )文中邹忌“窥镜”“孰视之”“窥镜而自视”的动作描写表现了邹忌怎样的性格特点?

( 4 )文中邹忌“窥镜”“孰视之”“窥镜而自视”的动作描写表现了邹忌怎样的性格特点?

( 5 )文章最后说:“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有何作用?

( 6 )文中邹忌悟出的道理是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雾 霾
①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是将两种相似且难以区分的天气现象共同提及的概括性说法。
②雾是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的天气现象;水平能能见度在1000-10000米时则被称为轻雾。由于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光的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③霾是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并导致能见度小于10000米的现象。由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④雾和霾常常相伴出现。区别雾和霾,空气相对湿度是重要依据。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空气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人们习惯上称此是少天气为霾天;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空气能见度恶化主要是雾造成的,通常被称为雾天;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空气能见度恶化是雾和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一般被统称为雾霾天。
⑤在雾霾天气中,PM2.5是“罪魁祸首”。其主要来源有多个:一是道路扬尘和建筑施工扬尘;二是汽车尾气;三是工厂制造出的废气污染;四是冬季取暖时燃烧煤炭低空排放的污染物;五是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以及垃圾焚烧产生的烟尘。
⑥这些污染颗粒和细菌、病毒等一起在水滴上,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影响,可能会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疾病。1952年12月,英国伦敦大雾一周不散,烟尘废气 在低空聚积,期间有4700人因呼吸道疾病死于非命,雾散后,还有8000多人因雾死亡,“雾都劫难”震惊世界,人们将伦敦雾灾列为20世纪世界十大自然灾害之一,这是显性危害的例子,更多的情况是雾霾在不知不觉中危害着人的健康。
⑦雾霾天应减少开窗,减少外出,外出时避免骑车,戴正规合格的口罩、多食清肺润肺食品。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源头上采取“减排消尘”的措施。此法既能减少由温室气体引发的空中水汽,又能减少空中的凝结核,从而达到控制雾霾频发的现象。这方面伦敦做出了榜样:1956年英国颁布了“清洁空气法”,在“减排消尘”上大做文章,如今已见成效,原来每年有几十个雾霾天,现已降至5天,世界著名的“雾都”已名不副实

( 1 )第⑦段中“名不副实”一词在文中具体含义是指 不相符。

( 2 )第④段中“常常”一词能否去掉?请阐述理由。

( 3 )第⑥段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列数字,其作用是

( 4 )根据文章第①至④段内容,结合下列两张图表,判断徐汇区12月5日、6日、13日的天气,将相应的选项填在横线上。
12月5日 12月6日 12月13日 夹 A.雾天 B.霾天 C.雾霾天

( 5 )本文⑤至⑦段依次说明了: 、雾霾的危害、 。其说明顺序是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缺口的木桶

梁刚

①儿子高三了,马上面临高考,但数学成绩老是上不去。父亲急,想跟儿子沟通,但儿子非常抵触。怎么办?

②这天,父亲特意跑到古镇,找到一个能箍桶的老人,他要求老人给他定做一只短一截木板的缺口木桶。老人说:“那还是木桶吗?咋用呀?你这不砸我牌子吗?”父亲笑说:“我就是要让人家一眼看出,短一截木板,木桶就没法正常使用了。”老人疑惑地看了父亲几眼,似乎想得到确认,父亲狠狠地点了点头。两个小时后,一只缺口木桶交到了父亲手中。

③父亲拿着这只缺口木桶回家,把它放在了书房最显眼的地方。

④那天,儿子放学一进门就注意到了那个奇怪的木桶,但他只是不屑地撇了撇嘴。父亲想凑上去说些什么,不料儿子却先身夺人:“不用解说,道理我懂,你是想让我提升数学这块短板,让木桶的容量迅速增加,但我讨厌数学!讨厌!”儿子的表情充满了厌烦。

⑤父亲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只是怔怔地看着儿子,心里是说不出的味道。晚上,他在QQ上给儿子留言:“我帮你请了最好的数学老师。”

⑥儿子没理会父亲的留言。可是,过了一天儿子突然回复:“人生的选择就没有第二条路了吗?那只木桶除了装水,就不能装其他东西了吗?如果装固体物质,短一截木板不是照常使用!!!”

⑦儿子故意用了三个惊叹号,明显是要和父亲叫板。儿子激烈的反应反而让父亲冷静了下来,他想了想,回复道:“木桶只是想告诉你,提升自己的短板,能最大限度增加自己的容量。”

⑧“难道只有一个选择吗?”儿子反诘道。

⑨父亲停了一会,慢慢地输入了一行回复:“你也可以做出其他选择。”

⑩儿子回复得很快:“数学是我无法逾越的障碍,我想好了,我要学摄影,考艺术。”

父亲默默地盯着电脑屏幕,心里五味杂陈。他叹了口气,可又忍不住轻轻点头

⑫父亲觉得高三的那一年过得很慢,他看到儿子每天用功到很晚,而他也再没有提起提高数学成绩这回事。

⑬终于,儿子考上了大学,还是本科。父亲捧着录取通知看了好久,他知道按儿子原先的成绩,他最多只能考个专科学校。

⑭儿子开始自信起来,与父亲的交流也变得主动。他会在QQ留言:“你看我做个班长是否够格?”父亲顿时激动起来,想跟他电话联系,但还是忍住,他尽量回复得低调点:“可以!”儿子回了一个握手的表情。父亲笑了,轻轻嘀咕道:“嘚瑟。”

⑮年末,儿子给父亲留言:“老爸,我这学期的考绩点是4.5哦。”“不错。”父亲不敢表扬,但心里非常高兴。

⑯大三那年,儿子再次在QQ给父亲留言:“老爸,我创作了一个短剧,最近参加大学生专业比赛,要在电视上播呢,有兴趣就看看噢。”父亲兴奋得跳起来,隔着房门连声高叫:“孩子妈,你儿子出息啦!”老婆被他的叫声吓了一跳,手一滑,盘子砸了一地。

⑰父亲突然觉得放在儿子房间的那只木桶有些碍眼。那天,他悄悄把它拿了出来,恰好被回家的儿子撞上。儿子见了一顿,随即说:“爸,那木桶放着吧,我还有用。”父亲疑惑地看着儿子,问:“啥用?”儿子一笑,没回答。

⑱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再到书房时,突然发觉那只木桶被换掉了。原先那只木桶矮胖,现在这只瘦长;原先那只由八块木板组成,现在这只只有七块木板。

⑲儿子从背后凑上来,揽着父亲的肩膀,故作神秘地说:“你觉得怎么样?这是原来的桶呢?还是买的桶?”父亲静静地注视着那只桶,若有所思……

(上文有删改)

( 1 )第④节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错字:________;改字:________。

( 2 )请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父亲想借缺口木桶和儿子说理→________→儿子选择艺术并努力考上大学→________→________

( 3 )第⑪段画线句描写了父亲复杂的心情。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叹了口气”和“忍不住轻轻点头”所表现出的矛盾心理。
( 4 )一般文中人物的交流以对话为主,但上文的父子交流却以QQ留言为主。从第⑤至⑮节的内容,可以看出父亲教育儿子的方法和态度是:________。
( 5 )结合全文,以下对于文中“木桶”所揭示的道理,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借“木桶”告诉我们:只有提升自己的短板,才能最大限度增加自己的容量。
B: 文章借“木桶”告诉我们:只要忽略短板,虽然容量小一点但照样有自己的价值。
C: 文章借“木桶”告诉我们:去掉短板,重新组合,发挥长板优势就能挖掘出潜力。
D: 文章借“木桶”告诉我们:短板长板都不重要,只要坚持自己的选择就定会成功。
四、写作(分值:60分)
题目:体验了,才明白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