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匀称(chènɡ) 洨河(xiáo) 轩榭(xuān) 遒劲(qiú) B: 岔道(chà) 汴京(biàn) 纤维(xiān) 罅隙(xià) C: 穷匮(kuì) 拂士(fú) 孀妻(shuānɡ) 荷担(hè) D: 嗟叹(jiē) 折戟(jǐ) 按辔(bèi) 胶鬲(ɡé) |
2、 |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哲学,一门深奥晦涩的学科;儿童,一个直接简单的群体。这两者似乎风牛不相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因此,不少思想家认为: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 ①不少大人都对哲学退避三舍,小孩子就更没办法学。 ②而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爱提问的儿童无时无刻不表现出一种“爱智慧”的天性。 ③因此,不少人初听到“儿童哲学”这个名词时,都觉得不可思议。 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和大多教对世界司空见惯、冷漠麻木的成人相比,儿童离哲学要近得多。 ⑤实际上,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就是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 A: ③①⑤②④ B: ⑤②③①④ C: ⑤④②①③ D: ③①②⑤④ |
3、 | 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伫立海边,我不禁望洋兴叹:“多美的大海啊!浩渺阔大而又幽微蕴藉。”B: 九曲河,雁城人民的母亲河,早已今非昔比。沿河两岸高楼林立,绿树成荫,百花争妍。 C: 分别十年,今又萍水相逢 , 欣喜感慨溢于言表。 D: 面对困难,只要我们意气用事 , 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解决的办法就会不一而足。 |
4、 |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完全一项是( ) A: 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cù),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灿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jié),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 B: 这不是害怕他会束手无策(cè)地死于断粮的恐惧,而是害怕饥饿还没有耗(hào)尽他的最后一点求生力,而他已经给凶残地摧毁了。 C: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guī)园,足不下楼,兀(wù)兀穷年,历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D: 他总是把无穷的忧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zǒu)的语句 。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zhuō)的心亲自带向远方。 |
5、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届四十的王刚本来身强体壮,不幸被查出身患癌症,一下子步入了风烛残年。 B: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国人民安居乐业 , 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C: 在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面前,我们只有依靠科学,依法办事,才能夺取抗击灾害的全面胜利。 D: 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
6、 | 下面划线字的注音和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纤(qiān)绳 喷薄(bó) 号(háo)叫 埋没(mò) B: 阎(yán)罗 翡(fěi)翠 熄(xī)灭 劈(pī)柴 C: 眷(juàn)属 舵(tuó)手 蜗(wō)行 驳(bó)船 D: 干瘪(biě) 笑涡(wō) 隧(suì)洞 富娆(ráo) |
7、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班干部和同学们的意见大相径庭 , 在参赛曲目的选择上根本无法达成一致。 B: 83岁高龄的徐静斐老人热爱绘画,她临摹的奔马惟妙惟肖。 C: 歌手谭维维走访祖国各地,将民间好声音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D: 虽然学生都能意识到网络游戏的弊端,但仍有少数学生对此不以为然 , 依旧沉迷其中。 |
8、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聪明的重庆人因地制宜 , 依山建楼,跨水筑桥,让重庆呈现一种独特的美。 B: 遇到烦恼,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躺在草地上,任清风拂面,希望自己也能化作一阵风,在天空中自由地俯仰生姿。 C: 来到兵马俑博物馆,你会发现,每个兵马俑的表情都惟妙惟肖 , 古代匠人们的工艺实在令人震撼。 D: 回顾叙利亚战乱的新闻报道,真正让人触目伤怀的不是各种有关死亡人数的报道,而是承载大量苦难内容的照片。 |
9、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举考试中的“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全省考试,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就是参加乡试而中为举人。 B: 古代有很多运用借代的词语,如: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儿童,丝竹指音乐,桑梓指家乡。 C: 古代文人常用字、号、籍贯、官职等命名著作,如李白的《李太白全集》,秦观的《淮海居士长短句》,张岱的《陶庵梦忆》,就是用作者的号来命名的。 D: 古人常用敬辞。《范进中举》中“谨具贺仪”的“谨”字,《三顾茅庐》中“曲赐教诲”的“曲”字,都属于敬辞。 |
10、 |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江城多娇,春风十里。复工、复产、复生活,最美不过人间烟火。闷久了、憋坏了,不谈千里万里的远方,起码要到周边走走。 B: 疫情不是一阵风,如风吹过了无痕。在防疫的“后半场”,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研判疫情局势,还得有足够的耐心保持健康习惯,更得有足够的耐心安抚受伤的心。 C: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此次新冠疫情叫人无奈,但也促人成长。好在,春天总算来了。世间的万般美好,迟早也会慢慢回来。 D: 疫情防控与有序复工复产是相互依赖,相互成就的,正视“疫情可能长期存在”的问题,不是说我们要悲观看待未来,而是只有认清处境,才会离正常生活越来越近。 |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① 丁丁漏水②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其诗多为乐府歌词。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 1 )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描绘的景象。( 2 )“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哪些情感? |
古文阅读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拨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指做官)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堆满),素蟫(书中蛀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袁枚《黄生借书说》)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不敢稍逾约 ________ ②益慕圣贤之道 ________ ③俟其欣悦 ________ ④家贫难致 ________ ⑤其切如是 ________ (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 3 )面对家贫无书可读的困境,借来书后,宋濂和袁枚的办法有什么不同?( 4 )结合(甲)文宋濂早年读书求学的故事,说说(乙)文中“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给你的启示。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姥姥的蚊帐
叶倾城
1962年,我妈第一次走出小乡村,背着被褥卷,搭汽车、转火车,从河南出发去武汉上大学。半个月之后,她写信给我姥姥:“同学们都有蚊帐,我没有。”姥姥回信:“蚊帐是什么?”
我妈详详细细写给姥姥:“蚊帐是一种很稀很稀的棉布,和床一样长一样宽,高度比两张床之间的距离多一些。”
“没画图吗?蚊帐有一面是要开门的,不画图怎么说得清?”已经荣升为姥姥的我妈,戴着老花镜在飞针走线改造购物袋,口气里有小小的得意:“当然说得清。姥姥可不是你,比你明白多了。”
就这样,那年新棉花下季的时候,姥姥纺线,织“很稀很稀的棉布”,裁剪、缝纫。暑假结束,我妈再上学的时候,行李里有她小小的自矜:她,也有蚊帐了。我和姥姥的蚊帐扯上关系,是30年后的事。那几年,我家三姐妹相继考上大学,三度治装,是笔很不小的开销,到了我,一切因陋就简。搪瓷脸盆是掉漆的,枕巾其实就是毛巾,还有这一床蚊帐,我妈给我的时候千叮万嘱:“这是我上大学时姥姥给我做的,你爱惜着点儿。”
我接受它,像五四“文青”娶指腹为婚的童养媳,打心眼儿里就不想要。它小,和单人铁架床严丝合缝着,本来就狭小的床铺,给这么密不透风地一笼,我恰如被抢亲的祥林嫂,五花大绑在花轿里,轿门一开,人就倒出来;它孔眼大,疏疏落落像蒸馒头用的笼屉布,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在我头顶上,穹庐似天,阴阴欲雨。全寝室女生的蚊帐都洁白如雪,只有我的毫不客气地给大家抹黑。
有一次,一个外班女生来寝室逛,我听见她向人打探:“那是谁的床?看着好脏。”
“脏?”我很愤怒,却没法向人解释:它不是脏,只是积了太多水洗不净的历史尘埃,是故纸堆、旧窖藏、米烂陈仓的色调。
它很快就裂了大口子,大概是被我一屁股坐上去了,布质已朽,经不住我的体重。我带回家给我妈过了目:确实不堪用了。于是,弃之。
直到现在,我才意识到,我抛掉了这世上最后一件沾有姥姥手泽的事物。
上大学是不是非得有一床蚊帐?我妈当年的行为,算不算虚荣心作祟?我猜姥姥没想那些,她的想法很简单:我们没有,这不丢人,人家有,我妮(女儿)也可以有。
输人不能输阵,在她能掌控的世界里,姥姥尽其所能,竭尽所有。她的爱与尊严,全在这一针一线里。
我妈,从学生到人妇人母,从武汉到东北再到武汉,走过多少城市又换过多少住所,八千里路,云来月往,她一直带着这土布蚊帐,到最后给了我,是希望它发挥最后一次余热吧。它果然做到了,物若有灵,也算死得其所。
而我,长到很大,才知道我家其实一直很穷:两边老人,三个孩子,无数沾亲带故的农村亲戚。但我从不曾感受过穷。该有的电器家具我家全有,是我爸做的。我长期穿姐姐们穿剩的衣服,我妈硬有本事把它们处理成华美的绲边。我的大学同学记得我背过的牛仔书包,时髦得紧,也是我妈的手工。她为我们打理一切,正如她的母亲为她。我在物质上明明是贫瘠的,我却从来不曾感觉到寒酸卑微。贫穷不是耻辱,但活得不体面才是。展示匮乏如同展示结痂的创口,非我家风。
现在我也做了母亲,不会任何针线活,我妈安慰我:“你会写文章。”我唯一的骄傲是:我与我的母亲、我的姥姥一样,都是非常勤勉的女子,愿意勤扒苦做,只为了让人生更丰盛富饶。
是的,姥姥的蚊帐,我的文章,都是我们能给子孙的,含笑而略带酸楚的爱。
姥姥的蚊帐 | 心理活动 |
我妈大学时拥有了姥姥做的蚊帐 | ① |
② | ③ |
我丢弃了已经破旧的姥姥的蚊帐 | ④ |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今天,我们周围的各种声音不绝于耳,我们身边的大小事接连不断。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心灵的呢?是校园的铃声,还是窗外的雨声?是身边的小事,还是国家的大事?或者……
请以“牵动心灵的声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