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郑州第二十七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该培训机构以欺诈作假的形式诓骗消费者,这种行为性质恶劣,当以严惩。
B: 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的成绩终于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同学们纷纷向他表示恭维
C: 要写好作文,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必须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好习惯,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 才能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
D: 特朗普政府不顾全球各方的劝阻,一意孤行 , 对中国出口美国的部分商品加征关税,掀起了新一轮的中美贸易争端。
2、

选出下列几句话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②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③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⑤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⑥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⑤④⑥③②①
C: ③②①⑤④⑥
D: ③①②④⑥⑤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能否切实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成功创建文明校园的关键。
B: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C: 通过四年的不懈努力,使我终于考上了理想的高中。
D: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并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是( )
A: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代表作有《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
B: 法国著名作者罗曼•罗兰创作的《名人传》,叙述了音乐家贝多芬、雕塑大师米开朗琪罗和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三位名人苦难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同时也揭示了“苦难造就英才”的道理。
C: 一般意义上,唐代以后的诗被称为近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一般为八句,依次是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D: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文学成就也很高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被称为“三苏”。
5、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讪笑(shàn) 荆棘(jīn) 阉马(yān) 唾手可得(tuò)
B: 作揖(jí) 厮守(sī ) 嗫嚅(rú) 忸怩不安(niǔ)
C: 狗窦(dòu) 隘口(ài) 狞笑(níng) 一模一样 (mó)
D: 鲁莽(mǎng) 窒息(zhì ) 轻蔑(miè) 肆无忌惮(dàn)
6、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B: 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C: 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D: 北京大学“五四剧社”为百年校庆排练的话剧《蔡元培》是否以全新的风格出现在舞台上,大家都拭目以待
7、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B: 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
C: “嘿!”内德说,“我们好久没有爬山了。”
D: “如果你不想走了,就在那儿待着吧。”一个伙伴嘲笑我说。
8、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人生如花开般绚烂,这也许是智求,但即使不尽华美,也可以自然纯(cuì)。
B: 险恶严峻的自然环境,孕育出古时巴人(líng)角分明顽强坚韧的性格。
C: 茶香隽永,寓意东方的含著内(liǎn);酒香四溢,暗合西方的热烈奔放。
D: 我们不应被人工智能时代的洪流裹(xié),而应抓住一切带有创造元素的机会。
9、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课文第二段,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落”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化之美。
B: 课文包含了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其中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
C: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后政治上不得意、思想消沉的表现。
D: 课文第二、三、四段每段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10、下列各句中,所引古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归乡,但依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积极人生态度。
B: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古代官僚贵族荒淫享乐以致误国,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要以史为鉴,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C: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暮色降临,月光浮起,微霜点点,远行之人投进旅店,以缓解那行路的颠簸、前程的忐忑。
D: 纵观人生世事,新旧更替是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切都会过去,希望总在前方。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十七日观潮

[宋]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注释】①瑶台:传说中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

( 1 )三、四句诗以________、________陪衬江潮,突出了潮水的浩淼和盛大。
( 2 )“瑶台失手玉杯空”一句想象雄奇,请加以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又何焉 ________ ②小大之 ________

③神弗也 ________ ④望其旗 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

( 3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格的卑鄙。
B: 曹刿对人心向背的重视,对进攻和追击时机的把握,都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C: 文中的对话描写很精彩,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D: 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论述,略写战争过程,材料剪裁得当。
( 4 )曹刿与“链接材料”中的烛之武在强敌入侵时,表现出不同的救国态度和精神品质。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晋、秦围郑。郑文公使烛之武见秦君,武辞焉。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遂许之。

【注释】①晋、秦、郑: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②郑文公:郑国君。③烛之武:郑国养马官,有谋略。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北冰洋的“无冰之夏”

叶盛

①美国科学家近期在学术期刊《气候》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北冰洋很可能在2034年迎来第一个“无冰之夏”。

②北极海冰并非一成不变,一年中会动态变化:夏季持续融化,在9月前后达到最小面积;冬季持续结冻,在3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近几十年来,由于北极地区气温持续升高,海冰在夏季的面积随之持续减少。

③科学家们通过不同技术手段的观测和研究都支持了上述结论。以海冰年龄为例,1988年25%左右的北极海冰持续冻结4年以上,2013年这个比例降到了7%。在过去60年里,北极海冰的厚度也在变薄。通过卫星观测,1979年至2000年,北极夏季最小海冰范围平均为670万平方千米。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数值在2012年达到最低,只有近334万平方千米,又减少了一半左右。

④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在北极海冰上换气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极熊在水下的活动能力远远不及海豹。因此,海冰减少严重影响到北极熊的捕猎成功率,导致其种群近几十年来锐减。此外,海冰的融化虽然对海水体积的影响要小于陆上冰盖的融化,但却直接影响着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这种盐度的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⑤北极海冰减少,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由于液态水比冰的热容量更大,北冰洋一旦在夏天失去海冰的覆盖,就会吸收并存储更多的热量,从洋流和大气循环等多个方面扰乱现有的气候状态。

⑥北极上空极低温的气团被一圈极地高速环流围绕着,不会轻易扩散。有研究发现,海冰的消失会削弱这圈极地高速环流,导致北极的低温气团向低纬度地区扩散。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⑦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在航运方面,北冰洋航线成为可能,将大大缩短从太平洋沿岸前往西欧和北欧的航海距离。然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能抵消海冰融化相关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⑧北极海冰减少,也与地球倾角等因素有关。由于地球的自转轴曾比现在更为倾斜,导致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北极很可能在1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然而,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至少以万年为单位,因而从这一角度无法解释当下海冰面积的急剧变化。

⑨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可能在2030年至2040年之间,2034年只是可能性最大的年份。由于气候是非线性系统,对模型的建立方式和条件设定非常敏感,科学家们一般都比较谨慎保守。从以往实际发展来看,一般都会比预测提早到来。

⑩人类的碳排放是过去200年来影响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人类不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做出实质性改变,全球平均气温在本世纪末将上升1.5摄氏度以上。在没有跨越式科技发展的前提之下,这一温度上升幅度将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北冰洋的无冰之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选自《人民日报》)

( 1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北极海冰夏季持续融化,9月面积最小;冬季持续结冻,3月面积最大。
B: 北极海冰减少导致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 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C: 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其根源在于北极海冰减少。
D: 地球倾角的变化使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导致当下北极海冰面积急剧减少。
( 2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由北极海冰的变化讲到北极海冰减少的影响和原因,是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B: 第③段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北极海冰在持续减少。
C: 本文④~⑦段都是在说明北极海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D: 第④段中运用“可能”“可能性最大”“一般”等表修饰、限制的词语,体现了说明 文谱言的准确性。
( 3 )文章围绕北极海冰减少这一中心展开,作者为什么以“北冰洋的‘无冰之夏’”为题?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阅读《拔掉那颗蛀牙》一文,回答问题。

她恨全家人。

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决定回国。

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母亲哭着,抹着眼泪。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8期)

( 1 )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有何深刻含义。
( 2 )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她恨全家人。(她具体“恨”什么?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

②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茁壮”为何加引号?有什么深刻含义?)

③两棵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 3 )第①自然段她打电话回来时,家人对她的反应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 4 )这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简析。
四、写作(分值:60分)
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心境,一种体验。亲近自然是一种幸福,书山寻宝是一种幸福,陪伴家人是一种幸福,朋友互助是一种幸福,奉献青春是一种幸福……只要你细细咀嚼,用心感悟,人间幸福尽在其中。

请以“____________是一种幸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诗歌、戏剧除外,文体不限,文体要鲜明。③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④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⑤字数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