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北京市香山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羁绊 高梁 彬彬有礼 沧海桑田
B: 取谛 迸溅 沁人心脾 辗转反侧
C: 竣工 板栗 斩钉截铁 眼花瞭乱
D: 霹雳 抱歉 惊涛澎湃 诲人不倦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雪》一词将写景、议论、抒情熔于一炉,动静结合,虚实相映照,巧妙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B: 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大陆的无尽思念。
C: 艾青《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的自白。诗人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D: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歌在形式上符合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3、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各种形式的周刊、杂志,分类细密的专业报刊,不断出现,真有风起云涌之势。
B: 参加了今年中考作文阅卷的张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学生的作文水平令人担忧,很多文章语句不通、表意不明、层次不清,文不加点的低分作文也越来越多。
C: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新知识,使自己获得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D: 面对梅里雪山扑朔迷离的天气,登山队员们进退两难。
4、下面横线处所填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

暴风雪正在窗外作威作福, 。行人瑟缩着裹紧了大衣,把头缩进竖起的领子里。


A: 一捧捧扎人的雪片被抛向窗玻璃
B: 抛向窗玻璃的是一捧捧扎人的雪片
C: 一捧捧扎人的雪片抛向窗玻璃
D: 把一捧捧扎人的雪片抛向窗玻璃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
B: 学生会主席采纳并征求了大家对学校文学社的意见。
C: 当外国友人来到彝州时,受到了彝州人民的热烈欢迎。
D: 为了储蓄实名制的健康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还有许多内容需要解决。
6、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这次安塞腰鼓的表演活动,我市人民都认识到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B: 在安塞腰鼓的表演舞台上,变换的舞台背景让人目不暇接。
C: 王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D: 弘扬传统文化一定要避免形式主义。
7、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让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B: 儿子取得的一点点进步,都会被爸爸和妈妈看在眼里,都会让他们喜出望外
C: 他爬到天柱岩顶峰,俯视星湖,只见水波粼粼 , 堤岸蜿蜒。
D: 母亲节那天,她在网上发了微博,絮絮叨叨地祝愿母亲及天下母亲节日快乐。
8、选出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我校开展了《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系列活动。
B: “进化论嘛!”鲁迅先生微笑着说:“我懂得你的意思。”
C: 奶奶非常喜欢养花,在我家的屋里、院里、门道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
D: 周六晚上,我是看《朗读者》呢?还是看《快乐大本营》呢?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颗小桃树》的作者是当代作家贾平凹,他凭借《秦腔》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凭借《古炉》获得了第一届施耐庵文学奖。
B: 《驿路梨花》选自《光明日报》,作者是当代作家彭荆风,题目中的“驿路”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C: 《紫藤萝瀑布》的作者是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她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D: 《卖油翁》的作者是唐朝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唐宋八大家”之一。
10、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精致味美的食物是学校食堂吸引同学们光顾的不二法门
B: 生前金戈铁马,冲锋陷阵,身后也始终不过一抔黄土 , 回到大地罢了。
C: 对于初三知识的学习,我们一定要不求甚解 , 聚精会神的研究一遍又一遍。
D: 我们更期待学生们朝着格物致知的理想境界不断超越,不断升华。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诗歌赏析

(甲)

《风陵渡》

艾青

风吹着黄土层上的黄色的泥沙

风吹着黄河的污浊的水

风吹着无数的古旧的渡船

风吹着无数渡船上的古旧的布帆


黄色的泥沙

使我们看不见远方黄河的水

激起险恶的浪

古旧的渡船

载着我们的命运

古旧的布帆

突破了风,要把我们带到彼岸

风陵渡是险恶的

黄河的浪是险恶的

听呵

那野性的叫喊

它没有一刻不想扯碎我们的渡船

鲸吞我们的生命(批注:“鲸吞”是陌生化的诗歌语言。

而那潼关啊

潼关在黄河的彼岸

它庄严地

守卫着祖国的平安。

——一九三八年初风陵渡


(乙)

题风陵渡

元﹒赵子贞

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

云山连晋壤,烟树秦川。

(批注:“入”字用的传神。

落日黄尘起,晴沙白鸟眠。

挽输今正急,忙杀渡头船。

【注释】①风陵渡:位于山西境内,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跨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地区之界。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②挽输:意思是运输。

( 1 )艾青的诗歌往往不拘泥于形式,但在奔放与约束中取得协调,参差里有某种统一。请结合(甲)诗,阐述这一特点。
( 2 )完成对两首诗歌的批注。
( 3 )结合两诗选取的意象,分析(甲)(乙)两诗所描写的风陵渡各有什么特点?分别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

甲诗意象:风、泥沙、黄河、渡船、布帆、潼关

乙诗意象:云山、烟树、落日、黄尘、晴沙、白鸟、渡船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 1 )解释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略无处________

湍绿潭________

③哀转久________

(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3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高耸峻峭的特点;写水,则突出其水势大。
B: 作者多次从侧面来表现景物特点,如“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便侧面表现了山的高耸,“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从侧面突出夏水的迅急。
C: 这篇山水散文语言凝练精巧,音韵婉转,骈散结合。如“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D: 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凉,渲染萧瑟气氛,暗示了三峡山高岭连,峡窄水长。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数据:智慧城市的智慧引擎

①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向智慧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同时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整体发展,而由城市数字化到城市智慧化,关键是要实现对数字信息的智慧处理,其核心是引入了大数据处理技术,这必将成为智慧城市的新引擎

②从智慧城市的体系结构来看,由于智慧城市的基础在于互联网技术,因此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和互联网的体系结构相类似,也可分为四层,分别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智慧城市相对于之前数字城市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了智慧的处理,因此也可以认为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升级版。

③感知层是智慧城市体系对现实世界进行感知、识别和信息采集的基础性物理网络,海量的数据在感知层产生。以视频监控为例,北京目前用于视频监控的摄像头有50万个,一个摄像头一个小时的数据量就是几G,每天北京市的视频采集数据量在3PB左右,而一个中等城市每年视频监控产生的数据在300PB左右,这些摄像头实时回传的信息,海量数据对数据存储、并发处理的要求是近乎苛刻的。同时,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不单是智慧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对IT投资的一种保护,否则非但不能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还将为海量数据所累。

图:智慧城市的大数据处理应用

④从上图可以看出,大量各种类型的数据进入数据库,经过组织、分析、决策之后,将最后的处理结果提供给决策者供参考,形成了完整的大数据处理流程。如在智慧交通领域,目前已经实现了通过对交通流量的监测,从而动态调节红绿灯的间隔时间,实现缓解拥堵的目的,此外还可以为司机提供优化的行车路线,避开拥堵路段。由此可见,面对智慧城市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大数据技术将是必然的选择。

⑤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而大数据就像血液一样遍布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生活等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城市管理正在从“经验治理”转向“科学治理”。

⑥大数据为智慧城市的各个领域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在城市规划方面,通过对城市地理、气象等自然信息和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人文社会信息的挖掘,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强化城市管理服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在交通管理方面,通过对道路交通信息的实时挖掘,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并快速响应突发状况,为城市交通的良性运转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安防与防灾领域,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可以及时发现人为或自然灾害、恐怖事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网络舆情监控方面,大数据也为城市提供了智慧支持。

⑦大数据是智慧城市各个领域都能够实现‚智慧化‛的关键性支撑技术,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大数据。建设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范式和新战略。大产业布局和规划,直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都将在大数据支撑下走向“智慧化”,大数据成为智慧城市的智慧引擎。

( 1 )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数字信息智慧处理的核心是引入了大数据处理技术。
B: 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在大数据支撑下已走向了“智慧化”。
C: 大数据对数据存储、并发处理的要求是苛刻到极点的。
D: 大数据处理技术更是对IT投资的一种保护,因为IT能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也能使人们不为海量数据所累。
( 2 )上文中的插图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 3 )分析作者认为“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升级版”的原因。
( 4 )文章第⑥段说“网络舆情监控方面,大数据也为城市提供了智慧支持”。请根据全文内容,推断“大数据”是如何在网络舆情监控方面为城市提供智慧支持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

①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说:“诸位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谋到了一项职业,做甚么应该像甚么,应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模范。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诚哉斯言!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②一个人应该讲规矩。一个讲规矩的人,为人处事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有君子的气度,有“人的样子”。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靠谱的人,一个明白人,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契约精神的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不但有损人品,有亏德行,而且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③一个家庭应该讲规矩。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的规矩串联起来,影响着社会风气,影响着全民的公德素养,影响着国家文化。不难发现,很多民间规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美好理念。我们的家庭不但应该践行规矩,保持对规矩的敬畏和重视,让规矩在家庭教育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应该承担主要的传承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把有价值的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④一个政府也应该立好规矩,维护规矩。“依法治国”贯穿的治国理政思路,“法”即规矩。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先立规矩后办事应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自古以来凡制定良法者,必定要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故需谨慎研判,反复论证。今天我们的政府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理应有更严谨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令规矩有前瞻性、现实性。

⑤政府和政府官员须带头守规矩。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言位居显赫者最快活,有言金榜题名者最快活,有言富甲一方者最快活……朱元璋均不满意。唯有大臣万钢答道:“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大悦。法度就好比我们的规矩,守规矩者,不越法纪“雷池”,绝无“暗室亏心之忧”,自然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⑥清代画家沈宗骞有一句名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

( 1 )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的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
A: 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B: 一个人应该讲规矩。
C: 个人、家庭、政府和政府官员,都应该讲规矩。
D: 我们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
( 2 )下面对相关论据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守规矩的重要性。
B: 荀子《劝学》中的“木受绳则直”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守规矩所起到的作用。
C: “东施效颦”的事例可以用来论证不守规矩的危害性。
D: “商鞅立木”的事例可以运用到第④自然段中,论证立规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3 )第①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②③④自然段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高尔基汲取外祖母之爱奋力开掘人生;宗璞感怀紫藤萝之美重启征程,玛丽•居里坚守信念,克服困难执著前行。每一段路途的跋涉,每一次心灵的蜕变都离不开来自他人、来自他物、来自内心深处“北斗星”的引领。你一定也曾心记“那颗明亮的星”搏击过生活,创造过美好。

请以“心中那颗明亮的星”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②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要少于600字;④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