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青海省西宁市第十七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新闻的特点是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语言简明。
B: 道家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C: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有四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和总分顺序。
D: 寓言是从神话脱胎而来的一种文学样式,如《秋水》《愚公移山》这两则寓言就颇有神话的味道。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B: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包括“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便是一首五言律诗。
C: 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D: 古时山的南面、水的北面谓之“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谓之“阴”。比如,“江阴”就是长江的南面。
3、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 我一直很不理解,为什么弟弟要这样苦心孤诣的来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B: 斯科特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了迟到的英国——“联合王国的国旗”。
C: 现代社会信息与时俱进,上网已成为追求时尚的中学生经常挂在嘴边的炙手可热的话题。
D: 自然科学领域中存在着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的神秘现象,正等待着科学家们去破解。
4、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 脑(suǐ) 蝉(tuì) 古(gèng) 菜(qí)
B: 痛(zhì) 重(hè) 花(pǔ) 怪(dàn)
C: 祷(qǐ) 深(suì) 鸣(háo) 笑(shān)
D: 育(bǔ) 默(qì) 污(huì) 然(hè)
5、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炎炎夏日,各种品牌的空调产品成了各大商场炙手可热的畅销商品。
B: 放眼望去,满山的梨花姹紫嫣红 , 真是美不胜收。
C: 溶洞里的钟乳石千态万状,有的像卧虎,有的像白熊…无不惟妙惟肖
D: 班会上,他侃侃而谈 , 出众的口才使得大家对他刮目相看。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渺茫 宣泄 金碧辉煌 温文而雅
B: 禀赋 决窍 冲耳不闻 不可思议
C: 葱笼 猗郁 痛心疾首 死心蹋地
D: 甬道 迁徙 不可名状 眼花缭乱
7、

选出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 ( )

A: 星期天放假了,我们的学校成了人迹罕至的地方。
B: 五月的香山,空气洁净如洗,槐花香气四溢 , 令人陶醉在“割尾巴”的年代。
C: 这部影片构思巧妙 , 很多细节深深地感染着观众,让观众泣不成声
D: 张张活泼可爱、充满朝气的笑脸活跃在操场上。
8、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尉果广(用鞭、杖或竹板打) 至陈 (等到)
B: 故不意也(通“措”放置) 天下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丧服)
C: 为信然(说) 利南海(全部取得)
D: 长跪而之(道谢) 食壶浆(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9、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这部电视剧,对我很熟悉,因为它反映了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
B: 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读名著,让书香满园成为我校的校园特色。
C: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一根拐杖,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丢掉拐杖自己走路。
D: 许多学校的班级都参加了这次感恩节活动。
10、下列划线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蝉(tuì) 尴尬(gān gà) 木(jī) 玉花(zān)
B: (jì)上 斑(máo) 缠(luì) (zǎn)成
C: 桑(shèn) (yōng)肿 花(pǔ) (dǎn)子
D: 菜(qí) 倜傥(tì tǎng) (ǎo)过去 (mí)漫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1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 2 )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威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称之为“壮词”是十分妥帖的。
B: 上片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去的记忆。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独杀敌、建功立业。
C: 由下片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羸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显得非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D: “可怜白发生”,表明自己年纪已大,恐怕没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远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 )本文选自《________》,相传作者是________,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文章所记叙的战役是指发生在齐鲁之间的________,这是春秋史乃至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场经典战役。
( 2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肉食者________

②小惠未________

③小大之________

④既________

( 3 )曹刿见鲁庄公,不谈军事部署,只问及与齐作战的条件和鲁庄公的政绩,原因何在?
( 4 )本故事的主角是曹刿,文中兼写乡人及鲁庄公又分别有何作用?
( 5 )《曹刿论战》一文最突出的语言特点是言简意丰,,惜墨如金。试从文中举出一例并加以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爬上楼顶的男孩儿

蓝月

我把车子开得飞快。我时不时拿眼睛橫一下副驾驶座这个叫陈小雨的孩子。小家伙似乎有点不安,一会儿玩玩手指,一会儿又将眼神飘向窗外。哼,你也有怕的时候?

你说现在的孩子玩什么不好,居然要玩爬楼顶的危险游戏,这不是给我们警察添乱吗?有多少事情等着我们去处理?这个孩子居然一而再再而三的爬楼顶玩。最可恨的是,这孩子居然对我说,明天的新闻上别忘了写上他的名字。

同事小马怒气冲冲把陈小雨带到我办公室。也难怪小马会生气,这孩子爬楼顶爬出瘾来了,开始几次还有点害怕,低着头不敢吭声,后来居然用满不在乎的眼神看我们,嘴角还露出一丝叛逆的挑衅。

我拉着陈小雨走到外面。我用很温和的口吻对陈小雨说,小雨,你告诉阿姨,你为什么要去爬楼顶呢?你那样做很危险的,如果你有什么闪失,你父母该会多担心呀!陈小雨低下头不说话。我一看有戏,继续开导。小雨,你爸爸妈妈一定是在外面打工吧?他们肯定也不希望你有事。你好好上学,爸爸妈妈在外面才能放心。陈小雨还是不吭声,但是我看他的眼神已经不再抗拒。我决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孩子家里没有爸爸妈妈,只有一个啥也听不见的奶奶,这孩子蛮可怜的。

我拍了拍陈小雨的肩膀说,你有什么难事,尽管和阿姨说,阿姨一定帮你。好不好?我的眼睛看着他,眼睛里装满了十二分的真诚。小雨终于抬起头看了看我,但是又立马低下去了。我不禁在心里叹了口气,看来我还是无法走进孩子的心。我再次拍了拍小雨的肩膀,站起身准备离开。阿姨,你说我妈妈会看到我爬楼顶的新闻吗?

我看向小雨,发现他正忽闪着眼睛看着我,眼神深邃,如一口望不见底的深潭。这样的眼神不该出现在一个九岁孩子的眼睛里。我的心猛然疼了,这孩子一定是想他的妈妈了。他是希望妈妈看到新闻后,回来看他。小雨,阿姨负责帮你找妈妈,阿姨保证,一个星期之内,帮你找到。但是,你要保证一定要好好学习,好吗?我抿着嘴认真地看着小雨,等待小雨。终于小雨重重地点了点头。我没有辜负小雨的期望,我为小雨带来了他妈妈的亲笔信。小雨的妈妈在信中说,让小雨好好学习,她外边为小雨挣取学费,以后每月都会给小雨写信,小雨在生活上需要什么,尽管写信告诉她,她会寄过来。

小雨看到信,并没有我想象的高兴,相反眼神很复杂。我拍了拍小雨的肩膀,说,你要体谅你的妈妈,妈妈一切都是为了你。如果你不嫌弃,让阿姨来做你的好朋友,好不好?小雨不相信地看了看我,我微笑着点了点头。小雨腼腆地笑了。我松了口气,这孩子的心结开始松动了。

从此我的生活中多了一份牵挂,那就是小雨。从小雨的眼神中,我也看到了他对我越来越信赖和依恋。他变得越来越开朗,每次都会和我分享他学习的进步。

我问小雨,小雨,你长大了想干什么?我要和你一样当警察。小雨毫不犹豫地说。我开心的说,好,那你更加要努力学习呀。我一直伴着小雨一路成长,帮着照顾他的奶奶。而小雨的妈妈铁打不动每月都会给小雨写信,寄生活费。十年后,小雨真的顺利地考上了警察学校。

看着已经长成帅小伙的小雨,我想是时候该告诉他一切了。

阿姨,我想告诉你一件事。

好啊,小雨,你说吧。没想到这孩子也有事要告诉我。

身穿制服英姿飒爽的小雨,向我立正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说,谢谢阿姨像妈妈一样陪伴呵护我,没有阿姨就没有我今天的小雨。我知道,所有的信都是阿姨写给我的。我的妈妈在那年就去世了,但是我一直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而且很愤恨命运对我的不公,我爬上楼顶,就是为了和我天堂的妈妈更近一些。当我看到那些人都兴奋地看着楼顶上的我的时候,我心里面的愤恨就更深了,于是就想戏弄他们一下,看到这么多人为我忙碌,还有记者扛着摄像机赶过来,我找到了恶作剧的满足,看到警察被我气个半死的样子,我就想笑。阿姨,是你治好了我的心病,让我感受到了妈妈的温暖。我立志当警察就是为了像你一样去帮助更多需要我帮助的人。

小雨,阿姨为你高兴。看着满脸阳光的小雨,我由衷地笑了,我知道,我什么也不用说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5期,有删改

( 1 )根据小说的情节,以“我”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我”因小雨经常爬楼顶而开导他

发展

________

高潮

________


( 2 )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 3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后来居然用满不在乎的眼神看我们,嘴角还露出一丝叛逆的挑衅。

②小雨腼腆地笑了。

( 4 )结尾段“看着满脸阳光的小雨,我由衷地笑了,我知道,我什么也不用说了。”一句中, “我”为什么不用说了?小说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的分析。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有种说法,读经典可以使人长精神。此话不虚。但有个前提,就是读经典必须“入神”,如此方可长精神。
②入神者,一心一意、精神贯注之谓也。唯有一心一意,读起经典来才有可能忘味九成;唯有精神贯注,读经典的过程才有可能使书中之精义渗透到自己脑海中,继而生发出新的精神来。这个过程,也就是古人讲的:“_______________。”
③如何才能做到“入神”?《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即孔子是如何向鲁国乐官师襄学琴的。孔子学了十几天,一直学同一首曲子,师襄对他说:“此曲你已经学会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答曰:“曲调是学过了,演奏的技巧还没有学好。”过了几天,师襄说:“技巧学好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回曰:“我还没有领会这首曲子的意境神韵。”又过了几天,师襄说:“已经领会意境神韵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不紧不慢地又答曰:“我还没有体会到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其为人如何,风貌怎样。”过了一会儿,孔子仰望蓝天,若有所悟地说:“我体察到作者的为人和风貌了。这首曲子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作出来呢?”师襄闻言,大惊失色,连连拱手致敬说:“是的。老师告诉我这首曲子的名称就叫《文王操》。”这个故事也许有夸饰的成分,但孔子这种学习的认真程度,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到了“入神”的地步。
④可见,入神,先要专一。对于读经典来说,只有专一才可有功。否则,一目十行,一日百篇,看似读得多,但仅仅只是与眼睛打了个照面,如何能让经典中的道理、知识与智慧化为滋养自己的养分,从而长出精气神呢?古人说得好:“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毕竟,经典在精专,研读贵纯一,既想左手画圆,又想右手画方,其结果必然是贪多嚼不烂。
⑤不仅如此,入神,更要玩味。玩味者,探索体味也。只有探索体味,读起经典来才有可能像食橄榄那样:咀嚼良久,才有回味;品赏回味,才会深深体会到“真味久愈在”、“始觉甘如饴”的不同凡响之处。否则,经典即便如熊掌豹胎,如果只是生吞活剥一番,尽管其本身再稀缺、再珍贵,也不如平平常常的一蔬一笋那样实际、实在。毕竟,经典有神韵,神韵在道理,道理在彻底,彻底在抓住事物的根本。而对根本的东西,只有穷究之,才有可能水落石出而得之;只有玩味之,才有可能充分消化吸收之;只有充分吸收之,才有可能酿造出新鲜的血液、呼喊出新颖的话语,从而获取钢筋铁骨般的精神支撑。
⑥《易·系辞下》中说:“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学习经典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不用,对经典尽管能做到倒背如流,无非也是如搜索引擎一般,只是“仓库”、只是“书柜”,至多算是鹦鹉能言而已;用,不仅能强化记忆,而且能形成习惯,养成风格,使精神长存。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为“仁”、“义”的道德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是儒家经典的一个重要主张,古往今来的许多志士仁人皆以此为追求目标。所以,当南宋王朝崩溃之际,作为右丞相的文天祥不仅能挺身而出,去抗击元军,而且在遭到元军突袭不幸被俘后,能大义凛然,不屈不挠,并以《过零丁洋》诗明志:“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的这种大智大勇就是中国传统读书人在典籍中以文化之的生动结果。这样看来,入神,说到底要致用。只有致用,才能长出真正的精神来。
鲁迅先生在《而已集·读书杂谈》中曾说过:“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读经典更须如此。

( 1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________ ,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出自这部作品的文章________

( 2 )第②段横线上应填入的最恰当的句子是

A: 书到用时方恨少
B: 腹有诗书气自华
C: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D: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3 )第⑤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_ 的论证方法,作用是________ 。

( 4 )第⑥段中划线字“此”指的是________ ,

( 5 )根据本文的论述,要做到“入神”,首先要________ ,更要________ ,还要________ 。

( 6 )对本文论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读经典必须“入神”。
B: 只有致用,才能长出真正的精神。
C: 读经典必须“入神”,方可长精神。
D: 读经典可以使人长精神。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烦恼也有快乐。请以“成长的快乐”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在内容和表达上有创意者,可获得1—5分的加分。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字数不少于500。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