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见曦月(xī) 夏水襄陵(xiānɡ) B: 沿溯阻绝(sù) 素湍(tuān) C: 绝巘(yǎn) 飞漱(shù) D: 重岩叠嶂(zhànɡ) 属引凄异(shǔ) |
2、 | 下列划线的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的一项是( ) A: 我……只在书垛给我留出的窄窄小径上慢慢地走来走去,以目光抚爱每册图书。 B: 我猜到会有不寻常的事发生在我们家里。 C: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D: 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
3、 | 下列表述与《红星照耀中国》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红军剧社的主题是抗日和革命,大力提倡拉丁化来促进群众教育,演员几乎都是在当地招来的。 B: 飞夺泸定桥时,红军战士背着毛瑟枪和手榴弹,爬上沸腾的河流,抓住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 C: 斯诺动身去中国之前注射了凡是他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包括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疫苗。 D: 1936年斯诺来到中国进行采访,依次到西安、上海、保安等地,并搜集了关于长征的第一手资料。 |
4、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世博园内的中国馆用高科技手段完善地展示了中国的强盛、城市的美好。 B: 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C: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D: 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每天大约有2019万公顷左右被砍伐或毁坏。 |
5、 |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中国一代代领导人殚精竭虑 , 发愤图强,为了实现中国伟大的复兴梦而努力着。 B: 侦探小说中眼花缭乱的情节让我一头雾水,完全忘记了如何思考。 C: 鲁迅先生写文章揭露反动军阀杀戮爱国青年的暴行。 D: 当改革的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旧的司法鉴定制度时,我国司法鉴定的一个新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
6、 | 阅读下面的通知,其中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通知 各位文学社成员: 贵社开展的名著阅读小论文征稿活动已告一段落,收到不少拙作,现定于11月29日1430在会议室举办评比活动,请准时参加,期待光临。 晨星文学社 2019年11月25日 A: 贵社B: 拙作 C: 参加 D: 光临 |
7、 | 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轻捷 臃肿 一返既往 潜心惯注B: 彷徨 惨白 慷慨淋漓 锋芒必露 C: 喧闹 书塾 家喻户晓 马革裹尸 D: 仰慕 衰微 鞠躬尽瘁 妇儒皆知 |
8、 | 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对偶) B: 可这时雨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拟人) C: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比喻) D: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排比) |
9、 | 下面词语或短语中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 赴一个筵会(yán) 很规矩又顽皮(jǔ) B: 有点窘(jiǒng) 深恶痛绝(è) C: 稍微阖一阖眼(hé) 搭讪(shān) D: 校《海上述林》的校样(xiào) 在枕头上面睡着了(zháo) |
10、 | 对《望岳》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 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了作者的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
文学名著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1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①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 ③意与日去(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 B: 此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表达出了父辈对子辈的殷切希望。 C: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正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 此文是诸葛亮给儿子的家书,也是对其一生的总结。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说“屏”
陈从周
①“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
②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③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④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⑤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鲁迅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账!”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子……”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选自《鲁迅全集》第二卷《野草》,有删改)
( 1 )面对“奴才”诉苦,“聪明人”和“傻子”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方式?请简要概括。【以下《故乡》的片段,供参考】
①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②“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 4 )本文中,鲁迅为何要将“那人”称为“傻子”?联系全文,阐述你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在世界上,总会有邻居,人与人、人与动物、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可能成为邻居。邻居家的人或事,因距离近定会引起你更多的关注,给你留下更深的印象;邻里之间有的还曾演绎出许多故事,结下深厚的情缘。中国文化中也有很多词句描述邻居间的关系,如“德不孤,必有邻”“远亲不如近邻”“以邻为伴”“以邻为壑”等。
请以“邻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体特征鲜明;③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