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张满,两岸与让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闷,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恳。 B: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C: 随君直到夜郎西。 让你随着它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D: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
2、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嘬嘴 芭蕉 老茧 提心掉胆 B: 温训 呼哨 许愿 呐喊助威 C: 驾驭 熏陶 憋闷 天怒人怨 D: 谩骂 元霄 擀面 咬文嚼字 |
3、 |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川航机组突遇险情,成功备降,强烈地震撼着网友的心,纷纷为他们的专业素养点赞。 B: 按照田园城市的建设标准,规划者首先考虑的是,让市民“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C: 多所学校举行世界环境日教育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习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 D: 本期“文翁大讲堂”的听众,除成都教师外,还有资阳、攀枝花等外地教师也参与其中。 |
4、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家庭的______使他从小对美就有敏锐的感悟,乡村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线条使他陶醉不已。 ②花一样的生命,一瓣一瓣地绽放她的美丽,使这个原本死寂荒凉的世界充满______的快乐。 ③中国是法治国家,不论是谁,______是触犯了党纪国法,______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惩治。 A: 熏染 姿态万千 只要 就B: 熏陶 姿态万千 只有 才 C: 熏染 五彩缤纷 只有 才 D: 熏陶 五彩缤纷 只要 就 |
5、 | 下列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烟霾(风夹着尘土) 醒豁(开阔)B: 皱缬(有花纹的丝织品) 明眸善睐(看) C: 属国过居延(经过) 簇拥(聚集) D: 捉襟见肘(胳膊肘) 僦赁看幕(租赁) |
6、 | 指出下列“之”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 ) 例句:非天质之卑 A: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B: 不必若余之手录 C: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D: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
7、 |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她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B: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撩乱中反映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 C: 如梦初醒的观众用振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D: 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嬴得了金牌。 |
8、 | 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神秘岛》,第三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B: 《水浒》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小说塑造了众多草莽英雄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平等与人人互爱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C: 《简•爱》这部小说以第二人称叙述,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亲切感人。 D: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自尊好强,经历了人生的三起三落后,变得更加坚强起来。 |
9、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 主席曾表示,当我们回顾雁栖湖回忆这段历史时,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做了应该做的事”。 B: “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屠呦呦说,“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C: 1月16日,在阿里巴巴的倡议下,全球首个“大数据打假联盟”在杭州成立。 D: 让未成年人正确、适度地运用网络,准确认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差别,是成年人理所应尽的义务。 |
10、 | 下列含有忧伤情绪的诗句是( ) A: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C: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D: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论诗 (南宋)戴复古 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 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 ( 1 )根据全诗,作者推崇的是________的诗歌。(从诗歌内容角度作答)( 2 )诗歌三,四句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 1 )两篇文章各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2 )对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 俄而雪骤:一会儿雪大了。 B: 公欣然曰:谢太傅高兴地说。 C: 尝月下戏:曾经在月下唱戏。 D: 必不明:一定看不见。 ( 3 )两篇文中孩子们有什么共同点? ( 4 )你认为徐孺子的“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好在哪里? ( 5 )我们也像文中的孩子们一样,对某样事物做一个形象的比喻。 |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的三道题。
青春的活力占了上风。伤寒没能致柯察金于死地。保尔第四次越过了死亡线,回到了人间。只是又过了一个月以后,他才能起床下地。骨瘦如柴、脸色苍白的保尔,拖着绵软的鞋子站起身来,扶着墙壁,想在房间里走走。在母亲的搀扶下,他走到了窗边,在那儿久久地望着屋外的道路。雪融化后形成的一个个小水洼,闪闪发亮。屋外是冰雪初融的早春天气了。窗户跟前的樱桃树上,神气活现地站着一只灰胸脯的雀儿,不时用狡黠的小眼睛偷偷地瞧保尔一眼。“怎么,我是和你一起熬过冬天的吗?”保尔用手指敲着窗户,轻声地说。母亲惊诧地看了他一眼:“你在那儿跟谁说话?”“跟雀儿……它飞走了,真狡猾。”他无力地笑了一下。
文学作品阅读,完成各题。
旷野灯红(节选)
①我迷路了。
②发觉自己迷路了,我第一个反应便是惊惶。惊惶之后,那夜里的声响便更怪异、更刺耳,且纷繁杂沓。
③于是,脚跟踩不踏实,趔趄不止,跌倒趴下便是自然的事。
④很想躺下去,但又忍不得夜幕里这一种莫名的屈辱,便带着浑身的创痛,朝无边的幽暗跌撞而去。
⑤“路总有走到头的时候。”我心里说。但路愈走愈陡了,树木也愈来愈稀疏。凭着爬山的经验,我知道已攀上了相当的高度,不能再贸然走下去了,否则弄不好会跌到深渊里,做一无谓的少年鬼。站在那里,我很想走下去,却不能再走下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是一种绝望的心境吧!
⑥泪,无声地落下来。但在泪眼的一片模糊中,我却发现右前方有一线隐约的微光,泪竟倏地止住了。揉一揉眼再看,那一线微光依然时隐时现。抽紧的那颗心便松开一道缝。我朝着那个方向摸索而去,心中再无一丝犹豫。爬了一段坡以后,那线光便成了清晰的一团一可以确认,那是一扇不眠的窗。心霍地释然了,这时,光明是驱赶绝望唯一的鞭子。
⑦到了跟前,是一座孤零零的小屋。敲一敲门,门竟悄然自开。灯下,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安详地躺在床上。她的眼皮动了两下,分明已知道夜客到来,却不说话。
⑧“婆婆,我迷路了。”我告诉她。
⑨“哦。”她只欠了欠身, “坐吧,我眼睛不好,看不见你。”
⑩我愣了一下,依旧站着。
⑪“孩子,你要去哪儿呢?”她有气无力地问。
⑫我报了我要去的那个村子。
⑬她长长地“哦”了一声,坐起身来,说: “到底是个孩子啊,应该爬西边那座山,却爬到东边来了。白天,在日头下,也要爬半晌呢。”
⑭在灯光下,虽然知道自己走了好长好长的冤枉路,我却没有一丝惋惜,竞“咯咯”笑起来。我此时的感觉很奇异,似从娘怀里走散的孩子,又回到娘怀里一样,失散的痛苦已全然忘却了。
⑮交谈之后,知晓这瞎眼婆婆是个五保户,山下的人白天上来转一遭,看她柴米不缺、安然无恙,便又不停留地下去了。漫漫长夜,是独属于瞎眼婆婆的。
⑯“您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整夜点灯呢?”
⑰“为什么?灯亮着,野兽不敢来,夜盗不敢来,灯是瞎子的眼哩。”
⑱“瞎子的眼?”我惊叫道。
⑲那一夜,我住在了她那里。
⑳我有时想,在那漫长而孤寂的长夜,瞎眼婆婆与灯独对,真的是为自己再长一只眼吗?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旷野中,一盏点亮的灯对人是多么重要啊——它是生命存在的证明。
(摘自《读者》,有删改)
( 1 )从“发觉自己迷路了”到看到“一扇不眠的窗”,我的心情经过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依次写出来。________——忍不得屈辱——________——________——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