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B: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D: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2、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 腾讯负责人表示,运营团队将持续加大监管,对账号租赁、辅助认证等灰色行为进行打击和屏蔽。(在“监管”后加上“力度”) B: 青海一位代表在“2017年两会”上提出,能否加大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的公共教育投入力度,是促进公平教育的关键所在。(删去“能否”) C: 今年年初刚建成的“幸福居”,每天都可接待游客数十桌,每年预计可为集体经济创收50多万元。(“每年预计”改为“预计每年”) D: 有关发言人日前指出,如果美国不改变目前实行的对华贸易政策,那么谁也不能保证在中美之间会爆发一场后果严重的贸易战争。(“有关发言人日前指出”改为“日前有关发言人指出”) |
3、 | 下列_______项与屈原无关。( ) A: 爱国主义诗人 B: 赛龙舟 C: 包粽子 D: 《蒹葭》 |
4、 | 在《水浒传》众多人物形象中,被称为“青面兽”的是( ) A: 杨志 B: 吴用 C: 武松 D: 鲁智深 |
5、 | 为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A: 监狱B: 案件 C: 狱所 |
6、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纵观历史长河,大运河将陆海两条丝绸之路连为一线,在沟通南北你来我往中,深化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格局,让原本相对隔离的文化板块,在一条河上交相辉映.历史的_________、经济的___________、文化的__________、社会的____________,大运河无所不包. A: 变革 发展 传播 传承 B: 发展 传承 变革 传播 C: 传承 发展 传播 变革 D: 传播 传承 变革 发展 |
7、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B: 由于他工作十分勤奋,乐于助人,至今仍是我们系优秀的班干部。 C: 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D: 做事要有计划,既要有长远计划又要有短期计划,分清轻重缓急,做起事来就会有条不紊。 |
8、 | 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① 。 ② , ③ , ④ …… C: ① ! ② ? ③ 。 ④ 。 D: ① ! ② ? ③ ; ④ …… |
9、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要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B: 为了防止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班全体同学专门开会研究,制定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C: 七年级(一)班的语文成绩是全校最好的一个班级。 D: 能否根治网吧“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
10、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疏朗(shū) 焚身(fén) 归省(xǐnɡ) 亢奋(kànɡ) B: 闭塞(sài) 严峻(jùn) 乡绅(shēn) 瞳仁(tónɡ) C: 褪色(tuì) 羁绊(pàn) 争讼(sònɡ) 怅惘(wǎnɡ) D: 糜子(méi) 嘱咐(zhǔ) 磅礴(pánɡ) 冗杂(lǒnɡ) |
阅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完成问题。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1 )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题目。 ①门 下 不 见 一 贤 者 ②于 是 婴 乃 礼 文( 2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欲以遗所不知何人: ②而忘公家之事日损: ③文窃怪之: ④婴许之: ( 3 )与例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子之子为何 A: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B: 人皆有之 , 贤者能勿丧耳(《鱼我所欲也》) C: 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D: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 4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 ②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 5 )结合上文,简要谈谈田文是一个怎样的人? |
阅读《父亲的半瓶酒》 ,回答相关问题
父亲的半瓶酒
贾平凹
①我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着我的小女儿。
②去年,父亲给我的信上说,他很想来一趟,因为小女儿已经满地跑了,害怕离我们
太久,将来会生疏的。但是,一年过去了,他却没来,只是每月寄一张小女儿的照片,叮咛我好好写作,说:“你正是干事的时候,就努力干吧,农民扬场趁风也要多扬几锨呢!但听说你喝酒厉害,这毛病要不得,我知道这全是我没给你树个好样子,我现在也不喝酒了。”接到信,我十分羞愧,便发誓再也不去喝酒,回信让他和小女儿一定来城里住,好好孝顺他老人家一些日子。
③但是,没过多久,我的作品在报刊上引起了争论。争论本是正常的事,复杂的社会上却有了不正常的看法,随即发展到作品之外的一些闹哄哄的什么风声雨声都有。我很苦恼,也更胆怯,像乡下人担了鸡蛋进城,人窝里前防后挡,唯恐被撞翻了担子。茫然中,便觉得不该让父亲来。但是,还未等我再回信,在一个雨天他却抱孩子搭车来了。
④老人显得很瘦,那双曾患过白内障的眼睛,越发比先前滞呆。一见面,我有点慌恐,他看了看我,就放下小女儿,指着我让叫爸爸。小女儿斜着看我,怯怯地刚走到我面前,突然转身扑到父亲的怀里,父亲就笑了,说:“你瞧瞧,她真生疏了,我能不来吗?”
⑤父亲住下了,我们睡在西边房子,他睡在东边房子。小女儿慢慢和我们亲热起来,但夜里却还是要父亲搂着去睡。我叮咛爱人,什么也不要告诉父亲,一下班回来,就笑着和他说话,他也很高兴。一到晚上,家里来了很多人,都来谈社会上的风言风语,谈报刊上连续发表批评我的文章,我就关了西边门,让他们小声点,父亲一进来,我们就住了口。可我心里毕竟是乱的,虽然总笑着脸和父亲说话,小女儿有些吵闹了,就忍不住斥责,又常常动手去打屁股。这时候,父亲就过来抱了孩子,说孩子太嫩,怎么能打,越打越会生分,哄着到东边房子去了。我独自坐一会儿,觉得自己不对,又不想给父亲解释,便过去看他们。一推门,父亲在那里悄悄流泪,赶忙装着眼花了,揉了揉,和我说话,我心里愈发难受了。
⑥从此,我下班回来,父亲就让我和小女儿多玩一玩,说再过一些日子,他和孩子就该回去了。但是,夜里来的人很多,人一来,他就又抱着孩子到东边房子去了。这个星期天,一早起来,父亲就写了一个条子贴在门上——“今日人不在家”,要一家人到郊外的田野里去逛逛。到了田野,他说去给孩子买些糖果,就到远远的商店去了。好长的时候,他回来了,腰里鼓囊囊的,先掏出一包糖来,给了小女儿一把,剩下的交给我爱人,让她们到一边去玩。又让我坐下,在怀里掏着,是一瓶酒,还有一包酱羊肉。我很纳闷:父亲早已不喝酒了,又反对我喝酒,现在却怎么买了酒来?他使劲用牙启开了瓶盖,说:“平儿,我们喝些酒吧,我有话要给你说呢。你一直在瞒着我,但我什么都知道了。我原本是不这么快来的,可我听人说你犯了错误了,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情况,怕你没有经过事,才来看看你。报纸上的文章,我前天在街上的报栏里看到了,我觉得那没有多大的事。你太顺利了,不来几次挫折,你不会有大出息呢!当然,没事咱不寻事,出了事也不要怕事,别人怎么说,你心里要有个主见。搞你们这行事,你才踏上步,你要安心当一生的事儿干了,就不要被一时的得所迷惑,也不要被一时的失所迷惘。这就是我给你说的,今日喝喝酒,把那些烦闷都解了去吧。来,你喝喝,我也要喝的。”
⑦他先喝了一口,立即脸色通红,皮肉抽搐着,终于咽下了,嘴便张开往外哈着气。那不能喝酒却硬要喝的表情,使我手颤着接不住他递过来的酒瓶,眼泪刷刷地流下来了。
⑧喝了半瓶酒,然后一家人在田野里尽情地玩着,一直到天黑才回去。父亲又住了几天,他带着小女儿便回乡下去了。但那半瓶酒,我再没有喝,放在书桌上,常常看看它,从此再
没有了什么烦闷,也没有从此沉沦下去。
父亲为“我”做的事 | “我”的心理变化 |
① | 羞愧 |
在我的作品引起争论时,父亲带小女儿进城。 | ② |
父亲为“我”暗自担忧。 | 难受 |
父亲要一家人周末到田野里逛,并为我买来酒肉。 | ③ |
④ | 感动 |
现代文阅读。
攥一把芳香的泥土
厉彦林
①故乡三面环山,土地不贫瘠也不肥沃,依然保留着传统农耕文明的习俗和风貌。置身故乡的田间地头,格外兴奋踏实。泥土的故乡,扎满我生命的根须,是我心灵皈依和朝拜的圣地。
②我和妻子借假日回到地处沂蒙山区东部的老家。早饭后,跨进父母精心打理的菜园,只见一片片韭菜、大蒜、小葱、白菜、生菜,你挤我,我挨你,长得亲密而兴旺。夜晚与爹娘拉呱半宿,像品尝味道醇正的陈酿,甘美香甜,余味悠长。盖着母亲提前晾晒过的被子,有一股阳光的味道扑面而来,勾起许多记忆。
③难忘童年时代,我放学后扔下书包就去沟底岭剜菜、割草、放羊。麦苗浇过返青水,麦苗间弥漫着薄薄的雾气,伴随各种野花的清香,沁人心脾。夏季,田间、沟底、河沿上的野草紧紧抓住大地,长得墨绿、茁壮、坚韧,那是上等的牲畜饲料。
④我深爱土地,缘于我的祖辈,尤其是我的爷爷。爷爷一生坎坷,七八岁时就为富裕人家放牛。后来,有了自己的土地,便把土地当作命根子,无论是耕种、管理、收获,都精掐细算,妥妥帖帖。每次下地,必须先把鞋脱了,直接光着脚板。爷爷说,地是通人性的,可不能用鞋踏。如果踏了,地就喘不动气了,庄稼也就不爱长了。因而全家人把土地当作恩人、亲人,春夏秋冬,义无反顾地爱惜、保护着。
⑤父亲就像能感觉到土地的体温和脉动。他经常把责任田深翻整平、刨垄调畦,体味土地苏醒的喧哗与冲动。记得那年播种前,父亲走到地中央,深深刨了几镢头,轻轻跪下右腿,将十指插入泥土中,用力攥一把,看一看土地的墒情,放到鼻子前闻一闻,口里念叨着:“这土,多润呀!这土,多香呀,这土,多肥呀!肯长庄稼,种啥都成!”那是父亲一生重复了许多次的庄重礼仪和独特享受。人勤地不懒。那普通的土坷垃,在串串汗珠的浸润下,长出一茬茬小麦、地瓜、苞米,点缀着全家人幸福的鼾声。那把弯弯的镰刀,在父母布满老茧的手里,飞快地收割生活的希望。
⑥记得童年时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捏泥巴、塑泥哨、摔跤等游戏,每项游戏都离不开泥土。山地上的土壤是砂土质的,干净,爽气。大家沐浴着温煦的阳光,手里抓满温软的浮土,让土从指缝里慢慢漏下来,看细土在头皮上、脖子上、肩膀上、胳膊上水一样流淌,挂在密密的汗毛上,一会工夫,个个除了眼睛外,都成了“泥娃娃”。然后跳到池塘或河溪中冲洗干净,周身光滑。那是多么惬意和幸福的童年!
⑦游子在外,根依然扎在故乡的泥土中,血液依然流淌在那片土地上。因为心里装着乡村的碾磨、土坯房、庄稼地和亲人,于是就有了根深蒂固的乡情和刻骨铭心的故园情结。
⑧年复一年,土地一声不吭地奉献着。只要用犁深翻,依然露出一层层新土。万物生长于泥土,又回归于泥土。故乡的土地上,有我的祖辈辛勤耕耘的足痕和生活艰辛的泪滴,记载着一代代人的苦乐、荣辱与辉煌,包括安睡在山坡上的坟墓;又孕育着一代又一代新生命,常有婴儿清脆的啼哭划破山乡的黎明……
⑨赤脚走在故乡的土地上,攥一把芳香的泥土,一股地气从脚底板一下传遍全身,顿增许多昂扬向上的力量。(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人物 | 感情 |
爷爷 | ① |
父亲 | ② |
童年时的“我” | ③ |
【链接】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请以“我感受到了 的魅力”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可填“山川”“文学”“网络”等;②自选文体;③500字以上;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