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合肥华夏旅游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面是哈佛商学院对毕业生的忠告,理解最正确的是( )
如果你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毕业5周年的聚会,你不要去,因为那时你正处在最艰难的时刻,而你的同学大多在大公司里平步青云。同样,10周年聚会,你也不要去。但是,20周年的同学聚会,你可以去,你会看到,那些坚持梦想的人和随波逐流的人生命将有什么不同。

A: 不要参加同学聚会,因为那对于一个追求梦想的人来说没有意义。
B: 要坚持梦想,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要耐得住寂寞。
C: 那些平步青云的人,不一定是最后的成功者。
D: 实现梦想需要很长的时间。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 在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方面,潘建伟团队厥功至伟。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B: 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雷,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C: 近年来,因在马路上行走时使用手机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屡屡曝光,“手机依赖”到底是不良习惯?还是危险的“炸弹”?这让人们不得不开始质疑。
D: 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
3、下列划线词语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职(xùn) 差(cān) 伏(quán) 战战兢兢(jīnɡ)
B: 待(nüè) 附(hè) 丰(yú) 轻怕重(niān)
C: 感(kuì) 塌(tān) 干(bǐ) 根问底(páo)
D: 然(zhàng) 怪(chēn) 充(pèi) 狼奔突(zhú)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答谢中书》和《与朱元思》,文题中加点的“书”,均为“信”之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古代的文体另有“说”、“铭”、“序”、“表”等。
B: 律诗,一般为八句四联,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比如,王绩《野望》的颈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对仗工整,于萧瑟之景中寄寓了落寞的情怀。
C: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他的作品集是以姓氏和年号来命名的。
D: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中的阿长、范爱农等人,都从鲁迅的记忆深处缓缓走出,又清晰地伫立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眼前。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余光中的《乡愁》和《乡愁四韵》,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B: 《红海行动》体现出我们的态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要是侵犯到国家利益、人民安危,我们也绝不退缩。
C: 是什么力量让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短短40年中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D: 中国春节正逐步成为全球旅游消费旺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成为热门选择,“外卡内用”也成为春节消费新时尚。
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迹(hén) 陌(xiān) 天(jiàn) 熠生辉(yì)
B: 望(liáo) 赘(léi) 新(zǎn) 苦心孤(yì)
C: 强(jué) 亮(zèng) 涟(yī) 然成风(wèi)
D: 纨(kuà) 冤(wàng) 智(ruì) 如隔世(huǎng)
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新词语,有些被时光的河流所______,有些则______下来,______与生动了平稳的语言之湖,更能______新时代的观念与行动方式。


A: 冲散 沉淀 丰富 贴合
B: 冲刷 沉淀 丰富 适合
C: 冲散 沉没 丰厚 贴合
D: 冲刷 沉没 丰厚 适合
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闰土命运悲惨,是由于当时社会兵、匪、官、绅的残酷压榨造成的。
B: 林中小溪能否顺利到达大海,取决于它的坚定的信念。
C: 鼎湖山的泉声,浸着月光,听着格外清晰。
D: 姜堰教育局围绕“建设教育强区”的目标,努力落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9、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曲古老的赞歌,唱出了远古文明的 ,从未看过翻滚的巨浪的人,难以想象万马奔腾、 的壮丽景象。让我们迈开脚步,打开 ,投入大自然的

A: 光芒 一碧万顷 心曲 怀抱
B: 辉煌 一泻千里 心扉 怀抱
C: 光芒 一往无前 心扉 情怀
D: 辉煌 一望无际 心曲 情怀
10、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与教材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 我只是伫立遥望 , 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B: 屠户把银子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
C: 然后他站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D: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小小的船票。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课外阅读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 1 )写出第一首诗的名字?

( 2 )对以上两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过零丁洋》是一首七言律诗,四联八句,全诗押的是ing韵;《别云间》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四联八句,押的是an韵。
B: 《过》诗多用对偶句,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对仗极为工整。
C: 《别》诗中“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一联点明自己过了三年漂泊的生活,今天又成了囚徒,同时表明自己要像楚人钟仪那样忠于故国的意志。
D: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惘。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①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②,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注释】①山松:即袁山松,东晋文学家。 ②临惧相戒:临惧,登临此境令人恐惧。戒,告诫,劝人注意。

( 1 )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①略无处( ) ②虽乘御风( ) ③至峡口百里( ) ④泠泠不( )

( 2 )与“以临惧相戒”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虽乘奔御风,不疾也
B: 能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C: 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 而旗尾略不沾湿,此夸能
( 3 )翻译、断句。
①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只断两处。
绝壁或十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

( 4 )[甲][乙]两文结尾都有引用,请分别简析引用的表达作用。
[甲]文结尾引用的作用:
[乙]文结尾引用的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认真阅读下面的文章,思考并回答问题。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934年8月,在北平(郁达夫: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 1 )请你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破屋________ 浑浑沌沌 ________

( 2 )请你选出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 )

A: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京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B: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 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 3 )下列写声音的语句中,能衬托出秋之静寂的一组是( )

①秋蝉的哀弱的残声 ②西山的虫唱 ③潭柘寺的钟声

④缓慢悠闲的声调 ⑤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⑥上郊外或山上去听得秋蝉的嘶叫

A: ①②③
B: ①④⑥
C: ①④⑤
D: ①③⑥
( 4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本文紧紧围绕“秋”,描写了哪些关于秋的景物?请写出你的理解。

( 5 )读罢全文,请你试着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作者的用意何在?

( 6 )综观全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请谈谈你的看法。

遥远的岛
在天气晴朗的日子,辽阔的水面上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一座孤独的小岛。打从汉奈斯和别卡记事的时候起,他们就一直对那个岛怀着永不减退的兴趣。岛上密密层层长着一片茂密的、异常高大的松林,小岛因而宛若一束绝妙的花束,插在一望无垠的大海花瓶里。它从早到晚一直沐浴在阳光之中。当太阳的巨轮在东方天际刚一露头,转瞬间,阳光就已经在爱抚小岛上那些参天大树的树梢了;而当红日西沉的时候,它又仿佛依依惜别,用熊熊燃烧着的余晖把那些树染得红艳艳的。风和暴雨在小岛上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猖獗。不管风从哪边吹来,无依无靠的小岛总是怀着快乐的轻信态度迎接它。风暴大作时,海浪撞击着岸边的岩石,浪花四溅,几乎一直飞上松树梢头。风在浓密的树冠间狂暴、凶狠地猖狂肆虐。阴雨的时候,小岛仿佛裹在一片灰蒙蒙的雾幕里,看起来神秘得像是一个谜。秋天,树林被红红黄黄的斑点装扮得绚烂多彩。渐渐地,树叶都落光了,小岛上挺拔俊秀的松树却依然像往常一样,在秋日浪花飞溅的寒波上巍然耸立着,朝气蓬勃,郁郁葱葱,青翠欲滴。而冬天,当大海冰封,雪为万物盖上一层白毡的时候,小岛就穿上一身冰霜的盛装,宛如披上豪华的王袍,上面缀满了千百万颗灿烂发光的钻石,变幻莫测,异彩纷呈。
他们竭力探听小岛上的情况,常常向父亲提出一连串无穷无尽的问题,然而得到的却只是一些很简短的回答。小岛实在是太没有价值了,怎么能引起一个成年男人的兴趣呢?不过孩子们从远处用自己的眼睛眺望着小岛,他们绝不能相信,它是像父亲所断言的那样索然无味。他们从前就已发现,世界上有不少事物,它们的美不能打动父亲的心。孩子们的思想里片刻也忘不了这个小岛,直到有一天他们觉得:他们简直是非到那儿去一趟不可了—— 这是不足为奇的。
不过怎么去呢?路很远,父亲极其严格地禁止孩子们用船,他们也不敢违抗他的命令。那么怎么办呢?因为要到那个小岛,只能从海上去—— 坐船或者是从冰上走过去。这么说,没有任何别的办法了—— 得等到冬天。
这期待已久的日子、实现理想的日子终于来到了。
两个孩子用因急不可耐而发抖的手拿出了滑雪板,偷偷地上路了,他们的心在战栗。一月的寒风冷彻骨髓,刺痛他们的面颊,使他们感到像火烧似的。遥远的太阳的寒光照得人眼花,可是毫无暖意。滑雪板滑得很顺利,孩子们看到前面就是在寒冷的闪光中变化万千的目的地,于是越来越鼓足劲头,继续向前滑去。他们所有的念头、所有的思想都集中到了那个奇迹的岛上,而随着每一次挥动滑雪杖,它离他们就越来越近了。
他们曾那样日夜梦想的奇遇,令人头晕目眩的童话中的奇遇,当他们的脚踏上小岛的一瞬间,这一切就都要实现了!所有他们读过的童话,所有他们梦想过的奇迹,千千万万的童话和奇迹,今天一定都会成为现实。他们的嘴笑得闭不拢,向太阳和灿烂发光的雪面冰凌微笑着,他们忘记了世界上的一切,只除了一点:今天是他们的节日,滑雪板正带着他们向遥远的小岛飞驰。
当太阳的最后一束光线在遥远的小岛上逐渐熄灭的时候,孩子们回来了。他们回来的时候十分疲倦,神情严肃。虽然在深红色的夕照中,岛上寒冷的闪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耀眼夺目,但他们不再眺望了,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真实情况,赤裸裸的、阴郁而令人痛苦的真实:遥远的神话般的小岛原来只不过是一片不成样子的可怜的荒野,遍地砾石,遍地都是暴风雨遗留下来的痕迹。那儿只有普通的泥土和石头,最常见的石头和泥土—— 和他们的脚每天踩着的泥土完全一样,甚至还要差一些,更加粗糙,更加贫瘠。岛上的树林里也是一些最普通的树木,最常见的松树,高大的褐色的树干耸立在乱石之间,生着弯曲的、被暴风雨折断的树枝。
不,他们再也不想那个小岛了。无论是今天,还是别的日子—— 永远,纵令生活突然变得千百倍阴郁、枯燥无味和毫无意义。
这天晚上,他们躲在自己的床上悄悄地哭了,背着父母,甚至互相隐瞒着。他们伤心地哭着,不能回答自己,为什么他们这么难过,为什么睡梦不肯来临。

( 1 )从全文看,标题“遥远的岛”指代哪些内容?

( 2 )赏析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不管风从哪边吹来,无依无靠的小岛,总是怀着快乐的轻信态度迎接它。

( 3 )品味下面这个句子的含义。
这天晚上,他们躲在自己的床上悄悄地哭了,背着父母,甚至互相隐瞒着。

( 4 )文章第1 段说遥远的神话般的小岛“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第9 段又说小岛“只不过是一片不成样子的可怜的荒野”。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了

( 5 )你从两个小孩的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木桶理论”是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个概念,意思是:一只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于木桶的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使木桶能装更多的水,就要设法改变这块短木板的现状,抓住短板,消灭弱项。我们的成长也是如此,想要收获更多,必须正视短板。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