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望着八百里沂蒙起伏的群山,文思泉涌,一首《沂蒙颂》一气呵成。 B: 对于各种网络游戏,一些年轻人沉溺其中,乐此不疲 , 浪费了不少宝贵的青春时光。 C: 得到朋友的鼓励与支持,她勇敢地走向赛场,成为当天最耀眼的一颗明星,真是相得益彰啊。 D: 他出身于书画世家,自幼便随研究敦煌艺术的父亲出入莫高窟,耳濡目染 , 最终选择了用线条和色彩演绎人生。 |
2、 |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对我们提出修身养德的基本要求,这句话出自( ) A: 诸葛亮 B: 孔子 C: 欧阳修 D: 孟子 |
3、 | 下列句子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4年度“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传递的正能量,将激励全社会人心向善,见贤思齐。 B: 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他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C: 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反腐力度,“打老虎”“拍苍蝇”,让腐败分子无处遁形。 D: 交警部门对“酒驾”“醉驾”“毒驾”等行为实行零容忍,这让群众拍手称快。 |
4、 |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5月10日,大约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B: 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 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D: 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
5、 | 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B: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C: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6、 | 下列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至则无可用(到达) 庞然大物也(巨大) B: 稍出近之(渐渐) 虎大骇(害怕) C: 以为且噬己也(将) 益狎(更加) D: 技止此耳(只,不过) 乃去(于是) |
7、 |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荡然无存 大庭广众 无动于忠 巧妙绝伦B: 迥乎不同 日薄西山 恪尽职守 春华秋实 C: 吹毛求疵 顶礼摩拜 通霄达旦 望眼欲穿 D: 骇人听闻 随声附合 更胜一筹 因地治宜 |
8、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解剖 栖息地 眼花潦乱 不言而谕 B: 秘决 储藏盒 言行相顾 甘拜下风 C: 驰骋 圆明园 心无旁骛 形销骨立 D: 坍塌 候车厅 丰功伟绩 持之以恒 |
9、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同学们要厉行节约,杜绝不浪费水电等不良行为.B: 能否顺利开展大课间活动,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障. C: 我县有关部门开展了以“拒绝冷漠,唤醒真爱”为主题的交通安全主题宣传教育. D: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体现. |
10、 |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是( ) A: 原弛蜡象 冥思遐想 左右逢源 相形见绌 B: 断章取义 迫不及待 戛然而止 委曲求全 C: 重蹈覆辙 一愁莫展 惊慌失措 吹毛求疵 D: 与日俱增 戒骄戒燥 怒不可遏 歇斯底里 |
阅读杜甫《春夜喜雨》一诗,完成1~2题。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1 )从诗体上看,《春夜喜雨》是一首近体诗中的 。( 2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喜”是这首诗的感情主线,全诗不着一“喜”字,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诗人 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B: 诗的前四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春雨细而轻柔的特点;第五、六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展现出一幅美妙的江村夜雨图。 C: 诗的最后两句写雨后清晨的景色,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鲜润浓艳,垂满技头。 D: 作者描写春雨融情于景,由近及远,从夜写到晓,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 由听觉到视觉,充满诗情画意。 |
文言文阅读。 与王介甫第一书 【宋】曾巩 巩启: 近托彦弼、黄九各奉书,当致矣。巩至金陵后,自宣化渡江来滁上,见欧阳先生,住且二十日。今从泗上出,及舟船侍从以西。欧公悉见足下之文,爱叹诵写,不胜其勤。间以王回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盖古之学者有或气力不足动人,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也。其重之如此。又尝编《文林》者,悉时人之文佳者,此文与足下文多编入矣。至此论人事甚重,恨不与足下共讲评之,其恨无量,虽欧公亦然也。欧公甚欲一见足下,能作一来计否?胸中事万万,非面不可道。 巩此行至春,方应得至京师也。时乞寓书慰区区,疾病尚如黄九见时,未知竟何如也。心中有与足下论者,想虽未相见,足下之心潜有同者矣。欧公更欲足下少开廓其文,勿用造语及摸拟前人,请相度示及。欧云: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余俟到京作书去,不宣。 巩再拜。 (选自《曾巩集·卷十六》,略有删改) 【注释】①王介甫:即王安石。下文中的王回是其好友。②区区:自称的谦词。③潜:藏。④开廓:开阔,扩大。⑤相(xiàng)度示及:意思是选择适度,表达思想就行。 间 以 王 回 文 示 之 亦 以 书 来 言 此 人文 字 可 惊 世 所 无 有。 ①及舟船侍从以西 ②恨不与足下共讲评之 ③欧公更欲足下少开廓其文 ④余俟到京作书去 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也。 ( 4 )信中提到了欧公(欧阳修)的作文之道,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5 )曾巩写这封信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加以推断。 |
大自然的惩罚
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敌人之一。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沙尘暴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其肆虐的势头有增无减。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呢?
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沙源来自于沙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形成扬尘。冷暖空气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的“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人为破坏的植被和风化的地表松散、干燥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的。
早在1860年至1890年,美国由于不合理地过度开发西部处女地9000万公顷,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导致发生了1934年5月震惊世界的沙尘暴。这场沙尘暴从土地破坏严重的西部刮起来,很快就发展成一条长2400公里、宽1500公里、高3公里的一个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3天,横扫了美国三分之二土地。当时大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40吨,3亿多吨土壤被卷入大西洋。这一年美国毁掉耕地4500亩,16万农民倾家荡产,逃离了西部大平原。
近几十年来,我国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地方便以超垦、过牧和滥伐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大片的树林草原被开垦成了农田,结果粮食没打多少,反而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荒废了更多的土地,草原牧场不断地被过度放牧,又不进行补偿性保护种植,大大加重了草场退化。于是导致去年一场场席卷而来的沙尘暴频频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短短3个月间我国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波及大半个中国,不仅袭击了西北、京津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就连长江以南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事实表明,人们无节制地垦荒开地,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夺,而不给其“休养生息”的机会,不断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最终一次又一次地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惩罚。痛定思痛,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人类应真正行动起来,认真研究如何防治沙尘暴,努力改善地球生态环境,让绿色和生命永存。
( 1 )本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说明的主要内容________。一把老钥匙
王举芳
①回到家时,母亲正翻箱倒柜。杂乱的地面让我无处落脚。我说:“妈呀,您这是在翻传家宝吗?”
②母亲停住手看着我说:“见我的钥匙没?”
③“喏,在这儿。”我从玄关柜上拿起属于母亲的那串钥匙。
④“我说的不是这个,是老宅的,老宅的那个。”母亲的语气和神情有些焦急。我和母亲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母亲要找的钥匙。母亲坐下来,情绪有些低落。我说,妈,您就别总想着老宅了,咱又不回去住了,有没有钥匙都一样。母亲叹了一口气,开始收拾地上的凌乱。
⑤其实,我没有告诉母亲,弟弟正四处托人,要把老宅卖掉。弟弟说老宅总空着,时间久了,房屋会倒塌的,到时候想出手都不好意思谈价钱。
⑥一周后,弟弟告诉我,老宅卖掉了,卖了两万元。看着那些钱,不知怎么,我的心里像坠了一块石头。
⑦那天下班,在小区外碰到三婶。三婶是我家后邻居,和我们家没有亲属关系,按村里辈分我这么喊她。三婶说,我正发愁找不到你家呢,你说这城里的楼一个框一个框的,看着都叫人眼花缭乱。我让三婶家里坐坐,她直摆手,说没啥大事,就不去家里了,说着掏出一把钥匙交给我,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原来是她家买了我们家的老宅。
⑧母亲没再提钥匙的事儿。我想着老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也就再不能回去,就没跟母亲提钥匙的事儿,把它包裹好,放在了柜子顶上的一个盒子里。
⑨农历六月六,我们老家有传统庙会。母亲执意要回去看看。无奈,我和弟弟只好依着母亲。一路上母亲说着故乡风俗和旧年往事,精神从未有过地爽朗,她没有看到我和弟弟偶尔交汇的眼神里都藏着忐忑。
⑩三婶听说我们回来了,招呼我们去她家里。做邻居的那些年,三婶和母亲一直处得很好,亲姐妹一样。吃过晚饭,三婶拿了几床铺盖说,你们别嫌,都是干净的。走,到你们家去,你们还睡你们各自的屋。三婶掏出钥匙打开老宅的锁,我们怔怔地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們从未离开过。
⑪我送三婶到大门口,对她说谢谢。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邻,我懂你妈的心思。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庄稼人走到哪里,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另外,我给你们钥匙,还有一个原因。还记得你在家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总带着一把老钥匙吗?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山里,是土房子,因为一场突来的泥石流,房子没有了,但母亲一直让我们自个儿保存着属于自己的那把老钥匙。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些懊恼、吵闹都成了好。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家。
⑫三婶眼里有亮光闪烁。我也感觉似乎有水滴落进了眼里。
⑬回城后,我把三婶送来的钥匙给了母亲。母亲摩挲着钥匙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
⑭从那以后,不知为什么,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那一个个匙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⑮三婶来电话说村里要建社区了,老房子要拆迁了,用不了多久,老家的人也都要住进楼房里了。停了停,她说:“也好,咱们有钥匙。”
⑯几年过去了,母亲一直保存着那把老钥匙,再也未丢过。
⑰老钥匙陪着母亲风来雨往,不经意间常生斑斑锈迹,但都会被母亲那厚重、灵巧的双手反反复复摩挲着擦亮。
(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7期,有删改)
( 1 )请参照下面表述将主要事件补充完整。母亲寻找钥匙一一________——________一一陪母亲回老宅——________
( 2 )阅读第⑼段画线语句,联系上下文,分析“我”和弟弟“忐忑”的原因。那一个个齿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 4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婶这人物形象。作文:
芊芊芦苇,触动了文人的心灵;巍巍“神舟”,触动了国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动了游子的心灵;殷殷师恩,触动了学子的心灵……同学们,相信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一定也会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或事。
请以“ ,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根据自己所写文章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记叙文;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抒写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