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秦皇岛市私立渤海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人才能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①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

③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A: ②①③
B: ②③①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2、

下列有关《西游记》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的作者是清朝的吴承恩。
B: “四圣试禅心”中的四圣分别是:观音菩萨、黎山老母、普贤菩萨、文殊菩萨。
C: 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使用的兵器分别是如意金箍棒、七齿钉钯、降妖宝杖。
D: 小西天黄袍怪抓唐僧师徒的目的是自己要去取经。
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作者是法国的都德。文章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B: “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妻间也以“卿”为爱称;“孤”是古代大臣、官员对王侯的尊称。
C: 《伟大的悲剧》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代表作有《象棋的故事》《三位大师》等。
D: 《最苦与最乐》作者梁启超,字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
4、

译字有误的是( )。

A: 尝驾黄鹤返于此 憩:休息
B: 四霞敞 闼:门
C: 非显者 刺:报名帖
D: 坐井邑 窥:窥视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
B: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
C: 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D: 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6、下列词语字形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 人情事故 消声匿迹 名符其实
B: 厉厉在目 接踵而至 安营扎寨
C: 怒不可遏 振耳欲聋 相辅相承
D: 不修边幅 格物致知 如鸣佩环
7、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目前,我国自行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已经面世。
B: 扶贫干部深入乡村调查研究,帮助农民解决脱贫致富。
C: 通过“不忘初心”教育,使市委领导班子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D: 这本书不仅是大致浏览一下,也要花不少时间。
8、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海燕》选自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春天的旋律》,文章运用了象征手法,以海燕的艺术形象,赞颂了英勇乐观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B: 鲁迅的作品,语言有的凝重,有的泼辣,有的清新;主题通常都是深刻的,如《孔乙己》《故乡》等小说,将悲悯的目光投向了底层的苦人儿。
C: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破阵子”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这首词的题目。作者辛弃疾苏轼都是我国宋词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D: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舒婷,她被称为雨巷诗人。
9、下列各组中划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树(jiù) 水(fú) 藻(yùn) 不(dàn)
B: 慢(dài) 潺(chán) 辈(xíng) 家(juàn)
C: 旺(xiàng) 散(mí) 葛(jiū) 掇(chuān)
D: 归(shěng) 采(hè) 舟(jí) 漂(miǎo)
10、下列各句中,表意不明确、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从叙利亚目前紧张的局势来看,我们不得不认为世界和平距我们还很遥远。
B: 在学习上,老师要求我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究、互相合作。
C: 目前,全球用水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由此导致水资源严重缺乏。
D: 科学家日前宣布,他们找到了一种更有效的利用核能制取氢气。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暗,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1 )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暗”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 谊染了怎样的气氛?
( 2 )从“我肯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注释】①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②从:跟随。③阶:通“借”,凭借。④戆(zhuànɡ):愚。⑤败:害,祸乱。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孔子谓弟子曰________

食而忘患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 3 )孔子教育其弟子要“慎其所从”,与亲________而远________有相似之义。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解元”漫谈

高玉林

①当谈起中国的科举制度,不少人会把“解jiè元”错读成“解xiè元”。

②元:第一。解元:封建时代称地方(明、清指省一级)科举考试第一名。唐、宋科举制度规定,参加全国性科举考试(礼部试)的人必须经地方考试选送,这种地方考试称“解试”,解试第一名就稚解元,由所在州郡发遣解(jiè)送至京参加礼部会试,称“发解”。这里,“解”取“发遣解送”之义,当然要读成ji了。明代的唐寅就是因为考中乡试第一名,而被人称作“唐解元”。

③宋元以后,解元逐渐演变为对读书人的尊称或通称。如元•王实甫《西厢记•惊艳》:“(张珙唱词)分明打个照面,疯魔了张解元。”再如“董解元”。董是金代戏曲作家,生卒年月、字号、籍贯均不详,因其为读书人,故人称董解元。他根据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长篇讲唱文学《西厢记诸官调》,为元杂剧《西厢记》所本,世称《董西厢》。

④《幼学琼林》中提到了“解元”:“中状元,曰独占鳘头;中解元,曰名魁虎榜。”与此相关的,说说“五魁首”。明代科举分五经试士,每经所取第一名谓之经魁。乡试中每科前五名必须分别是某一经的经魁,故称五经魁。其后五经试士制虽废,但习惯上仍称乡试所取前五名为五经魁。也叫“五经魁首”,亦省称“五魁”。现在人们饮酒划拳时喊的“五魁首”就源于此。

⑤历史上,我国江苏无锡曾有过“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的盛事。所谓“六科三解元”,是指明代隆庆四年和万历元年、四年、七年、十年、十三年中,无锡吴汝伦、顾完成、周继昌在乡试中连获第一名,彰显出无锡文风之盛。

⑥京剧中有一出《苏三起解》,非常有名。这里的“起解”指犯人被押送上路,“解”同样读jiè。

⑦我在报纸上看过这样一篇文章,或许能够帮助我们记住“解元”的读音。

⑧相传明代解缙参加乡试考了第一名,称解元,闻名远近。一次他游山口渴,向一位老者讨茶喝。老者问他身份,解缙直报自己是“解解元”。老者想挫挫解缙的锐气,说他出一个对子,解缙对得上方能喝茶,因以出句:一碗清茶,解解解元之渴。此句古今称绝,难在联中三个“解”字。三个“解”字字同义异,三字三用,应对颇难。后来解缙知道老者姓乐,曾在朝廷乐府为官,后隐居山林,抚琴乐山乐水,便灵机一动对出下联:七弦妙曲,乐乐乐府之音。对句三“乐”对三“解”,词性、功用分别对应,对仗工整,即景应对,切人切事切情。

⑨在上文中,三个“解”字与三个“乐”字的正确读音为:解(jiè)解(xiè)解(jiè)元之渴。第一个“解”是“消除”的意思;第二个“解”是姓氏;第三个“解”与“元”台起来表示乡试第一名﹣﹣“解元”。

⑩乐(lè)乐(yuè)乐(yuè)府之音。第一个“乐”是“快乐”的意思;第二个“乐”是姓氏;第三个“乐”与“府”合起来表示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乐府”。

(选自2014年5月1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 1 )下列有关“解元”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解元”的“解”与《苏三起解》的“解”读音相同。
B: 明代唐寅因参加省级科举考试取得第一名而被人称作“唐解元”。
C: 宋元以后,未参加科举考试或参加科举考试,未取得第一名的读书人也能叫“解元”。
D: “六科三解元”的盛事是说无锡吴汝伦、顾宪成、周继昌在乡中获并列第一名。
( 2 )旁征博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⑦﹣⑩段引用解缙与老者对对子故事的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牡丹为何被誉为“花中之王”


①“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这首诗赞美的就是牡丹。牡丹是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归类于毛茛科、芍药属。其花大色艳,香气袭人,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

②从花色上分,牡丹素以八大色著称,如白色的“夜光白”、蓝色的“蓝田玉”、红色的“火炼金丹”等。在同一色中深浅浓淡也各不相同,姚黄、魏紫,欧碧、赵粉被称为牡丹四大品种。这里单说“魏紫”,出自五代洛阳魏仁博家,花紫红色,花呈荷花形或皇冠形。花期长,花量多,花朵丰满,被推为“花后”,宋代有诗赞云“姚魏从来洛下夸,千金不惜买繁华。”

③牡丹本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牡丹作为观赏花木栽培,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太平御览》中有谢灵运关于牡丹的记载:“永嘉水际木间多牡丹。”唐代刘禹锡《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

④从中国牡丹的发展史可看出,牡丹起源于陕甘秦巴之地,随着历代栽培地沿革转移,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他产地为次要栽培地的格局。牡丹适应性较强,产地亦广,现在不仅在中国栽培甚广,还早已引种到世界各地。

⑤牡丹自古以来引无数文人墨客讴歌赞美,牡丹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是在2400多年前的《诗经》.作为爱情的信物被提及——“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明明写的是芍药,为什么要说是牡丹呢?原来古时候,牡丹和芍药是不分的,后来有了木芍药和草芍药的说法,再后来木芍药就成了牡丹。唐代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赞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在《买花》诗中写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陆游的《赏花至湖上》写道:“良辰乐事真当魁,莫遣匆匆一片飞。”《栽牡丹》中:“携锄庭下掘苍苔,墨紫艳红手自栽”,写出了他赏牡丹、栽牡丹的生活乐趣。又有民谣曰“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一般在暮春开放,迟开不争春,这点也引起诗人、词家的赞美,据初步收集,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其中以唐、宋两朝为最多,共130多人留下270首优美的诗词,仅苏轼一人就有三十多首,

⑥“剪裁偏得东风意,浅薄似矜西子妆。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牡丹在花卉界独树一帜,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刘慧慧慧 有改动)

( 1 )牡丹为何被誉为“花中之王”?
( 2 )概括②~④段的说明内容。
( 3 )第③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 4 )第⑤段画线诗句和《爱莲说》对“牡丹”分别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原因是什么?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有一些画面,挥之不去:徜徉于流转的四季,与自然对话,心灵会纯净安宁;遨游于书籍的海洋,与经典神交,思想会丰满深邃;驻足于感人的场景,与美好相拥,性情会豁达阳光……亲友团聚,欢快温馨;书画相伴,闲适舒展;运动竞技,热烈奔放……一帧帧撩拨心弦的画面,让我们沉醉、流连……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600个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