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罗定市黎少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将下列语句组合成一段话,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不准流一滴血,也不准割得超过或者不足一磅的重量;②即使相差只有一丝一毫,或者仅仅一根汗毛之微,③所以你准备着动手割肉吧。④要是你割下来的肉,比一磅略微轻一点或是重一点,⑤就要把你抵命,你的财产全部充公。

A: ①②④⑤③
B: ③④②①⑤
C: ④②①⑤③
D: ③①④②⑤
2、依次填入下文括号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________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________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________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________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________

A: ,?:“……。”
B: 。?:“——。”
C: 。!,——。
D: ,!,……。
3、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zhēn)言 (bào)晒 并(tì)莲 自惭形(huì)
B: 肚(jí) (jué)逐 绿(yīng)茵 信手(niān)来
C: 眼(kuàng) 周(jì) (kāi)桌子 (yàng)怏不乐
D: (pīng)婷 (hǒng)笑 (chuàn)出来 (dān)精竭虑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很懂得怎样引导孩子,自己只给予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
B: 郑振铎在《猫》一文中依次讲述了三只猫,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着生病与死亡;第二只猫不招人喜欢,总是喜欢凝望鸟笼;第三只猫不怕生人,预示被路人抓走的命运。
C: 《植树的牧羊人》讲述了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树木,最终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的故事。
D: 《纪念白求恩》一文,作者毛泽东将白求恩与“不少人”在对工作的态度、对人民的态度等方面进行对比.既讲述了白求恩的高贵品质,又批评了当时党内的不良倾向。
5、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这两句诗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庐山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
B: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C: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懂谁也汩汩地骑着水泡儿……这一切都是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D: 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天气比往年热呢?还是自己的身体虚了呢?这么一想,他忽然不那么昏昏沉沉的了,心中仿佛凉了一下。
B: 契诃夫(1860-1904),俄国作家、戏剧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C: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D: 我看见水中浮着很长的海带(有些作球形,有些作管状)、红花藻、叶子纤细的苔藓、像仙人掌的蔷薇藻。
7、

下列句子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莱芜九龙大峡谷全长20多公里,谷内怪石嶙峋,溪水潺潺;两边奇峰突兀,层峦叠翠,真可谓巧夺天工
B: 据笔者观察,近年来我省小型剧目的创作一直比较活跃,涌现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C: 摩拜单车一推出,便受到人们的欢迎,其始作俑者胡玮炜受邀登上了央视《朗读者》的舞台。
D: 5月19日,在第七个“世界家庭医生日”来临之际,芳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心积虑让家庭医生走进百姓家门。
8、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
A: 刻(juān) 洗(zhuó) 妇皆知(rú) 周道如(dǐ)
B: 地(mù) 挑(tī) 育(fǔ) 义愤填(yīng)
C: 傥(tì) 意(qiè) 悍(biāo) 心无旁(wù)
D: 胆(qiè) 抽(yè) 熟(niǎn) 随声附(hè)
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沈从文,现代作家。他的散文《云南的歌会》,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和赞赏。
B: 鲁迅的《藤野先生》和《雪》都是选自《朝花夕拾》的回忆性散文,前者以叙事写人为主,后者以写景抒情为主。
C: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文学家宋濂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小石潭记》和《醉翁亭记》都是作者被贬官后借景言情、感事抒怀的名篇。
D: “总角”“垂髫”均代指童年;“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来表示已成年。
10、下列不是反义词的一组是( )
A: 对答如流——吞吞吐吐
B: 惊惶失措——神态自若
C: 成千上万——屈指可数
D: 锦上添花——如虎添翼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登幽州台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1 )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2 )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陈寔,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寔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寔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寔徐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寔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馁:闹饥荒。②归:承认。③徐:慢慢地。④谕:告诫。

( 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太丘去 其人然大喜
B: 相委而 一狼径
C: 尊君在 似恶人
D: 去后起整衣
( 2 )参照示例,谈谈“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示例: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便”是“就”的意思,用“便”写出了友人听到陈太丘“已去”后发怒之快,体现了友人的暴躁、缺乏修养。

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

( 3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

(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定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 5 )读完两则短文,小金同学不禁感叹:陈元方长大以后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才有德的人,是多方面原因造就的。你同意他的看法吗?结合甲乙两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一走进教室,我就感到有些蹊跷——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时不同的意味。果然,师生相互问好后,我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50多个学生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
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报告老师,您看黑板上!”班上最活泼的女生王娜娜边站起来边喊道。
我一下子惊呆了,脑子里一片空白——原来黑板上有一行清晰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边还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这是我教学近十年来从未出现的情况,过去每当我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我的心情总是清清爽爽。
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向我公开挑战。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是李晓的,昨天也是上第三节课时我批评过他。我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真有怒发冲冠的感觉,但是转瞬间我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我面带微笑地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了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尽管我竭力表现真诚,但收效甚微,很多学生还是一脸不安的神色。
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许多学生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我趁热打铁,接着说:“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我详细介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一些弱点和缺点。由于是谈自己,由于有刚才感情的反弹,我说起来感情充沛,如行云流水一般。
我说完,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静,接着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李晓眼中晶莹,手也拍得非常起劲。
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我完全陶醉了,这掌声长长地在我脑海中回响。
我潇洒地在“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了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了“_____ ,是个_____ 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李晓第一个举起手,这让我颇感意外。我让他站了起来,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高老师是个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a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他讲得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掌声一落,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她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是个坏学生,高老师更不是个坏老师。今天,她感到教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我非常惊奇。但还是为她的活泼大胆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学生的掌声又一次响了起来。我十分欣慰。
b从那以后,这三次不同凡响的掌声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 1 )对文中加线句子a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关键词是“眼光”和“犀利”)

A: 赞赏李晓勇于承认错误。
B: 赞叹李晓敏锐地发现了老师对他的怀疑。
C: 为李晓说话练习的题目新颖别致而感叹、吃惊。
( 2 )对文中加线句子b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注意题目要求与上题不一致)

A: “时时回响”虽是虚写,但反映了“我”的真实感受。
B: 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主要在于一次比一次更热烈、更有意义。
C: 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不仅褒奖了三位说话人的口才,而且褒奖了三个人的坦诚。
D: 这句话指出三次掌声给“我”的印象之深。
( 3 )有关选文写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的开头采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引人入胜。
B: 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C: 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D: 文章构思巧妙,究竟谁在黑板上写字的谜底揭开以后,出人意料。
( 4 )下面有关“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按文中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注意先后顺序)
①我非常惊奇。 ②我完全陶醉了。 ③我十分欣慰! ④我就感到有些蹊跷。 ⑤我颇感意外。 ⑥我一下子惊呆了。 ⑦我控制住了自己。

A: ④⑥⑦②⑤①③
B: ④⑦⑥⑤②①③
C: ④①⑥②⑤⑦③
D: ④①⑥⑤②⑦③
( 5 )请从教学和性格两方面简要概括文中高老师的特点。
①教学特点:_____
②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丢草绳

小时候,每年的夏天,体弱多病的我,总要生上那么几天的疟疾。多少年来,我对夏天总怀有一种畏惧的情结。患了疟疾,多半是听之任之,家里没钱给我找医生。每次看到我生疟疾时那副奄奄一息的样子,母亲总是既焦急又难过,但毫无办法,她唯一能够做的,也就是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病魔快快从儿子身上走掉。

有一年夏天,我病得特别厉害,时间又拖得特别长,母亲心急如焚,人明显地憔悴了,眼睛也红红的,大约是哭过了。

后来,母亲不知在何处打听到了一个“好办法”:让生疟疾的人,找一根草绳系在腰间,过上一夜后,第二天早上,将那根草绳解下丢在路口,如果有人从草绳旁经过,那么,这人就会带走草绳上的疟疾,而原来生疟疾的人也就会好了。

得到这样的“好办法”,母亲并没有露出喜色,反而更加唉声叹气了:“都是乡里乡亲的,让谁带去也不忍心啊!”但看到我被疾病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样子,母亲终究还是昧着良心按那方法做了。

记得那天晚上,母亲一边给我系着草绳,一边还心事重重地说:“你这个病秧子,咋就这般累人!”我知道,母亲之所以呵斥我,其实是因为她的心里很矛盾。

一个不眠之夜过后,天色还没有完全亮,母亲就将我腰间的那根草绳解下,然后,趁着朦胧的夜色,匆匆地丢在了一条并不很远的乡间小路上。丢下草绳后,母亲便逃似的跑了回来。到家母亲还喘着粗气,过了好一会儿,她才定下神来。她轻轻地安抚着我:“没事了,妈已为你丢了草绳……”

然而,非常不争气的是,虽然母亲为我丢了草绳,但我的病却并没有因此好转,反倒烧得越来越厉害了,这不由得使母亲更加失望和惶恐起来。

一天,在我迷迷糊糊发着烧、无力地躺在床上的时候,邻居家有位我喊“三姨”的来看望我。坐在床沿,三姨用手摸了摸我滚烫的额头,心疼地说:“这伢子,真是遭罪!”母亲也就愈加悲叹了,她说:“在往日,烧上几天也就好了,这次都拖了这么多天,还没有见好的样子,真不晓得是怎么弄的!”然后,她就开始抹起泪来。

三姨的眼也红红的,她没提看病的事,她知道母亲没钱。“你给他丢过草绳了吗?”过了一会儿,三姨问。母亲显得很不好意思,说:“丢过了,但是没用,你看这伢子还是这样病着。”

三姨问母亲将绳子丢到了什么地方。母亲告诉了她。三姨拍了一下腿说:“你怎么将绳子丢在那儿呢,那条小路根本就没有人走,没人走,怎么能带走伢子的病呢?”母亲这才恍然大悟起来。可母亲又说:“其实也不忍心,都是乡里乡亲的,让谁带去呢!去时我只将那绳子朝那儿一丢就算了,也没想那么多!”三姨没有再说什么,她与母亲都望着躺在床上的我。

三姨从我家离开的时候已近黄昏,落日的余晖将乡村照得金黄金黄。母亲将三姨送出屋,说了些客套话,然后,返身回到屋里为我敷了湿毛巾,倒了一杯开水,出去了。

母亲是打算去菜园掐一些菜回来做饭的,但很偶然的一瞥,母亲怔住了。母亲发现,刚刚从我家走出去的三姨,正快步朝着母亲丢草绳的那条小路上走去……

提着空空的竹篮,呆呆地立在菜园里,母亲的脸上流出了许多泪花。

后来,母亲就常常对我唠叨起这件“丢草绳”的事情。我也常常想起那个令人难忘的夏天,想起那位并不是我嫡亲的三姨。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 1 )文中说“母亲这才恍然大悟起来”,是因为母亲不知道“那条小路根本就没有人走”吗?请结合全文做具体探究。
( 2 )下面两个句子在刻画人物和景物描写方面生动传神,请加以赏析。

①丢下草绳后,母亲便逃似的跑了回来。到家母亲还喘着粗气,过了好一会儿,她才定下神来。

②三姨从我家离开的时候已近黄昏,落日的余晖将乡村照得金黄金黄。

( 3 )文章的主要人物是母亲,作者还刻画了三姨这个人物形象,有何用意?
( 4 )“我也常常想起那个令人难忘的夏天”一句中划线字“难忘”体现在哪些方面?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诚信、团结、正义、公平、孝义等)抵万金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诗歌除外),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④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