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藤野先生》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本文选自小说集《呐喊》。 B: 朱自清是江苏扬州籍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等。 C: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作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稻草人》等。 D: 茅以昇是现代著名的桥梁学家、教育家,江苏镇江人,著有学术著作《中国古桥与新桥》等。 |
2、 | 下面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省举行的青少年创意大赛,许多中小学生的创意自出心裁 , 作品让人耳目一新。 B: 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赛场屡创佳绩,实属妙手偶得。 C: 近日,雪后初霁,被冰封的南岳衡山风景区,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迷人,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D: 特朗普做出将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迁往耶路撒冷的决定,再次捅了马蜂窝 , 得罪了所有的穆斯林国家。盟友也纷纷倒戈相向,致使美国在中东陷入了孤立。 |
3、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使广州的空气变得更加清新。 B: 为了防止意外伤害事件再度发生,学校要求各班加强安全教育。 C: 能否取得优异的成绩,刻苦学习、讲究方法是关键。 D: 她对于我的爱好文学和接近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
4、 | 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支乐曲,旋律急促,气势宏伟,当推向高潮时,又戛然而止 , 让人回味无穷! B: 春天来了,小树林里鸟语花香;冬天来了,一切都销声匿迹了,让人感到有些凄凉。 C: 这部传记小说,虽然摆在书架上,却根本无人问津。 D: 在这些日子里,他无时无刻都被“抗疫”一线的最美逆行者们感动着。 |
5、 | 关于谦称和敬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令”字族——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如“令尊”、“令郎”。 B: “惠”字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优惠”。 C: “垂”字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垂询”、“垂念”。 D: “奉”字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如“奉送”、“奉托”。 |
6、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撒/挂刮/卷因为/所以 C: 撒/披吹/卷因/所以 D: 照/披吹/送虽然/但是 |
7、 |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记》的“记”和《捕蛇者说》的“说”都是古代的文体。 B: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 《白杨礼赞》是我国清代作家茅盾的散文。 D: 《孔乙己》中孔乙己想教鲁迅写“茴”字的四样写法。 |
8、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美贸易之争让世界认识到,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 B: 外卖小哥雷海为夺得第三届《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缘于他痴迷于古典诗词,13年坚持不懈日积月累的结果。 C: 这个集团目前己成为拥有11个专业公司、2个研究所、3个生产厂、现有固定资产9000万元。 D: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上映以来深受观众好评,该片用纯粹、美丽、残酷的方式告诉人们青春年华十分宝贵。 |
9、 |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与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因句式长短不一,所以也叫“长短句”。词兴盛于宋代,从词风格来说,又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类,苏轼、范仲淹是豪放派的代表,李清照、辛弃疾则是婉约派的代表。 B: 《儒林外史》是明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是中国讽刺文学的典范,《范进中举》选自此书。 C: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吴承恩,元末明初人。 D: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课文开头就是香菱到潇湘馆拜访黛玉时请求学诗的情节。 |
10、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忐忑 峰峦 浮光掠影 星罗奇布 B: 诧异 遨翔 肆无忌惮 受益匪浅 C: 娴熟 消遣 死心塌地 争奇斗艳 D: 眩目 颁发 络绎不绝 曲指可数 |
阅读《登飞来峰》,完成下列小题。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1 )此诗最能体现人生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 )这两句诗包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A: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 辍耕之垄上 D: 渔人甚异之 ( 2 )下列对课文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贺兰非常敬佩南霁云,特地款待他,但是不答应出兵帮助他。 B: 南霁云想起受苦的百姓,食不下咽,并自断一指,宴会上的人都被感动得哭了。 C: 南霁云在离开时,当面对贺兰说以后要杀他。 D: 张巡不愿意投降并告诫南霁云不能投降。 ( 3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字的意思。 ①延霁云坐 延: ②因拔所佩刀断一指 因: ③此矢所以志也 志: ④贼以刃胁降巡 降: (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②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 |
竹纸与油膜经受住了考验
明前茶
①79岁的吴江还老人要做一把贺寿伞,庆贺老伴80岁生日。两人结婚快60年了,吴江还照着老习惯,尊称老伴为“菊姐”。
②从十七八岁起,大部分时间菊姐都在帮吴江还做油纸伞、做斗笠、做竹椅、做竹篾篮子和竹匾。这些竹制的器具窈窕又轻灵,充满了山野的清香与韧性。
③60年倏忽而过。一个甲子的时光中,两人配合最丝丝入扣的,就是做油纸伞。连伞把上的弹簧,都是在竹伞柄上挖了孔,用三角形的竹片轻敲进去的。还记得我们童年时,年幼力弱,需要将油纸伞头抵在砖石墙上,废力撑抵弹簧,才将伞撑开的场面?两位老人的紧密协作,就能让这幕旧时光幽幽闪回。
④观赏这把贺寿伞的诞生,就像观赏两人执手一生的默契。两人的动作像山歌对唱一样严丝合缝,有主歌,就有副歌;有快嘴念唱,就有悠然的和声——
⑤吴江还削磨好伞头,开出30道小槽,菊姐已将她搓磨好的30根大骨架递来;大骨架刚以线穿起,埋入伞头凹槽,菊姐的30根小骨架又已递到;安上伞把,嵌入弹簧,用细麻绳串联大伞骨的边缘,伞的骨架已经清秀匀称,菊姐已裁好30条粗纸,一条条依次贴上骨架,赋予纸伞以血肉。这种檀皮纸是菊姐用青檀树皮自造的,当地人用它来写毛笔字、包茶叶、包中药、包糕点。纸呈米白色,上有素淡的植物纤维。虽然市面上有现成的白纸也可以用来糊伞,但吴江还说,纸还是老的好,柔而厚,温而润。
⑥纸糊好了,伞头与伞缘外再贴一圈纸加固,完了吗?没完。伞还要穿皂衫,着黄袍。吴江还以锅底灰涂黑伞面,菊姐早已递上一钵子植物颜料,是她用山间中草药与熟石灰同捣而得。两位老人像过泼水节一样,以手撩动颜料,泼洒伞面,顾不得自己一手一身的颜料。伞晾干后,在阳光与空气的作用下氧化变深,再把煮熟晾凉的菜籽油刷上伞面,连刷几次,直到伞变成一种万籁俱寂的老黄色,一种亘古不变的山野深秋的颜色。
⑦吴江还做好了老伴的祝寿伞,同时还做了六把略小一点的,是给老伴的六位姐妹的。他笑着说:“当年,她们是乡里的七仙女。”到时候,七姐妹会脱下自己的婆婆衫,以旗袍加纸伞的造型,为给菊姐贺寿的乡亲表演。
⑧油纸伞像一个60年的光阴故事,绽放在吴家庭院里。
⑨吴江还说,吴家世世代代是篾匠。这些年,他的手工纸伞供不应求,票友们要用它做演出道具,景区走秀的演员要靠它摆造型,爱穿汉服的小姐姐们更是要靠纸伞酝酿古意氛围,连莫干山周围的民宿,也要定制纸伞做灯罩,做房梁和墙面上的装饰。吴江还笑着说:“老话讲,晴天打伞是痴人,屋里头打伞是狂才。老话哪能料到今天的情势——我活到老,才知道纸伞不见得只是在雨里打的,恩爱夫妻不见得非要遭遇坎坷磨难。”
⑩到现在,吴江还仍然保留着在雨里检验新伞的习惯。听到疏雨打在伞面上发出“噗噗噗”的声音,比雨打芭蕉还要回响浑厚、悠然,他就知道,竹纸与油膜经受住了考验。
( 1 )找出第③段画线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错别字: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点燃一个冬天
游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8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哧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没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地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轻声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地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儿回。住远一点儿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篓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啊。”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啊。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儿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啦啦地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吧。”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儿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儿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烧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有删改)
( 1 )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早上:________。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按时回家。
晚上:________。
第二天清早:学生们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 2 )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________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虽然嘴上爱抱怨,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________、________的好女人。1910年秋,不满17岁的毛泽东准备离开闭塞的韶山去长沙求学。临行前,写成《呈父亲》一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力透纸背的四行短诗,书写了伟人人生启航之际的少年豪情,纵贯了伟人一生的信念追求。
当下的同学们正值人生花季,绚烂无比。正所谓心中有梦,肩上有责,脚下有路。在18岁成人礼即将到来之际,你想说些什么?
请以“我的青春寄语”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