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武穴市私立百汇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B: 《资治通鉴》是北方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孙权劝学》出自此书。
C: 《故乡》《风筝》都出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
D: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出自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

《骆驼祥子》中的曹先生和曹太太对祥子怎样?( )

A: 很和气
B: 很粗鲁
C: 常骂祥子
D: 常打祥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5月7日的新华社电讯报道,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焕文认为,北京沙尘的源头是国外一些地区冬春季翻耕后裸露休闲的农田。
B: 其实,对于孩子的睡眠问题,无论是从国家的政策看,还是从社会的呼声看,早已引起了足够的关注。
C: 每年一到“小升初”的关键时候,众多家长便使出浑身解数,为让孩子能上一所好学校而四处奔忙,演化成愈演愈烈的择校风。
D: 目前科学家还没有找到一种方便快捷的方法,使RNA(核糖核酸)干扰能有效在患者体内的相应部位进行。
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这区区小事,你们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互相厮打 , 实在是太不像话了。
B: 开学伊始,教师应引导新生听好课、做好笔记、完成好课后作业,长此以往 , 定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C: 今年2月初,奥巴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抛出对台军售案。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 , 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D: 对于全球变暖问题,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应对,而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却作壁上观 , 态度消极。
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诸子百家”是指我国先秦到汉初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B: 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C: “乐府”是指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旧诗体,如《木兰诗》。
D: 有些古文,其标题就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如《陋室铭》、《醉翁亭记》、《出师表》、《捕蛇者说》等题目中的“铭”、“记”、“表”、“说”,都表明了该文的文体。
6、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这种美远远超过兰天和太阳、土地和长满小麦的田野。
B: 一个人不能擅自创造连他自己本人也没有见过的东西。
C: 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志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D: 几百万年青的十四岁的少女怀着一颗跳动的心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
7、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
B: 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
C: 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
D: 前面来一个红领巾。
8、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使(chāi) 呜(yàn) 干(shì) 晶(yíng)
B: 跚(pán) 跄(niàng) 奔(sāng) 惺(sōng)
C: 腐( yū ) 踌( chú ) 发(huàn) (tiě)子
D: 峋(lín ) 闲( fù ) 祷( qí ) 称(chèn)
9、一位自尊心极强的同学做错了某件事,建议他去道歉,可以这样说( )
A: 这件事你错了,该找人赔礼道歉去!
B: 这事咱们也有不对,最好还是去向人家说清楚。
C: 这事你难道没做错吗?赶快去认错!
D: 这事你是确确实实做错了,还不去认错?
10、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校园里传来了骇人听闻的消息,王刚作文竞赛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B: 他怒不可遏地扬起手往桌子一拍,霍地站了起来。
C: 提问要讲究艺术性,太容易不行,难得让学生不屑置辩地不行。
D: 班会上,班主任长此以往地表扬了拾金不昧的李明同学。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诗歌《黄鹤楼》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吕侍讲《岁时杂记》

(宋)陆游

承平无事之日,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人人知之,若不必记。自丧乱来七十年,遗老凋落无在者,然后知此书之不可阙。吕公论著,实崇宁、大观间,岂前辈达识,固已知有后日耶?然年运而往,士大夫安于江左,求新亭对泣,正未易得。抚卷累欷。庆元三年二月乙卯,笠泽陆某书。

(选自《渭南文集》)

【注】①跋:文体的一种。②吕侍讲:与文中的“吕公”同指《岁时杂记》的作者。③丧乱:战乱,指金兵攻取北宋首都,北宋灭亡。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新亭对泣:《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⑥累欷:屡次叹息抽泣。

( 1 )解释下列各组划线词。

①固:A.已知有后日耶________ A.汝心之固,不可彻(《愚公移山》)________

②易:B.正未得________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安陵(《唐雎不辱使命》)________

( 2 )对于“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为何从“若不必记”变为“不可阙”?请简述原因。
( 3 )根据上下文,联系注释⑤,推断文中“新亭对泣者”指哪一类人。
( 4 )“抚卷累欷”,字字千钧,吟指更觉有味,你吟读时会将重音落在哪里?结合全文,阐述理由。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头脑风暴是一种集体幻觉吗?

岑嵘

①单位里最近开展了一次“头脑风暴”,探讨赚钱的新方法。风暴刮得相当成功,大家一改沉默,你一言我一语,灵感大迸发。虽然我最后记不得究竟想出了什么好的点子,但这场头脑风暴让大家都很愉悦。

②那么头脑风暴有用吗?

③我们今天所谓的“头脑风暴”指的是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产生出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它是由美国创造学家阿历克斯·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的。不过大家有所不知,“头脑风暴”一词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专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

④在很多研究者看来,头脑风暴虽然说不上是精神病发病,但效用恐怕很有限。

⑤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头脑风暴呢?头脑风暴的好处在于,很多人在讨论之后,会把别人的意见误认为是自己的意见。如果问题难以处理,每个人都能看出其他人也同样认为这个问题难以解决(不是自己傻,而是问题太难)。这就使得人人都感觉很好。

⑥在《红楼梦》第十回中,秦可卿病倒了,尤氏说:“现今咱们家走的这群大夫,哪里要得?一个个都是听着人的口气儿,人怎么说,他也添几句文话儿说一遍;可倒殷勤得很,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大家商量着立个方儿,吃了也不见效。”一群庸医给秦可卿看病,大家头脑风暴一下,集体商量弄了个方子,成功地把秦可卿折腾个半死。因此,头脑风暴最大的好处就在这里:即便这件事最后办砸了,但这可是集体讨论的结果,谁都不必为此担责任。

⑦那大家思维碰撞总有点用吧?研究者也不这么看。他们认为头脑风暴是一种花时间却不太有效的方式,因为通常人们独自思考比在群体中思考能想到更多的点子。一项对22个群体的研究发现,其中18个群体中的人在群体中生产力不高,而且群体越大生产力下降得越多。心理学家称之为“群体生产力的错觉”。有许多人太依赖于他人的努力,想获得免费意见。然而让人吃惊的是,即便如此,人们仍然倾向于高看群体讨论的重要性。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群体头脑风暴比个人的思考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⑧米开朗琪罗把所有的助手都赶走,锁上了西斯廷礼拜堂的门,独自创作出了壁画《创世纪》;巴尔扎克爱将自己锁在小黑屋中创作,将百叶窗拉牢实,郑重地点燃蜡烛闭门不出,在浑浊的光线中天昏地暗地写出皇皇巨著。如果他们喜欢的是拉上一大群人,大家拍脑袋想点子出主意,那么这些旷世作品我们恐怕永远也见不到了。

( 1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今天所谓的“头脑风暴”是由阿历克斯·奥斯本首次提出。
B: “头脑风暴”一词是最早的精神病理学用语,专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
C: 头脑风暴的效用恐怕很有限是个别研究者的看法。
D: 研究者们认为头脑风暴是一种花时间且无效的方式。
( 2 )下列关于选文内容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用疑问句作标题起到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 第①段写作者身边发生的“头脑风暴”,提出了头脑风暴可以让大家都很愉悦的中心论点。
C: 第⑥段举《红楼梦》一群庸医给秦可卿看病的例子,论证了头脑风暴最大的好处是:即便把事情办砸了,但因为是集体讨论的结果,谁都不必为此担责。
D: 第⑧段举“巴尔扎克爱将自己锁在小黑屋中创作”的例子,论证了独自思考比一大群人在一起拍脑袋想点子出主意更好。
( 3 )在作者看来,许多人喜欢头脑风暴的原因有哪些?仔细阅读⑤⑥段,概括作答。
( 4 )文章最末一句“那么这些旷世作品我们恐怕永远也见不到了”中的“恐怕”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灯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 1 )文章围绕父亲与灯笼,描写了哪几片段?请简要概括。
( 2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 3 )体会文中的描写语句,回答问题。

①第④段: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从描写的角度上看属于________描写,表现了父亲________。

②第⑨段: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从描写的方法上看是运用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描写,表现了父亲________。

( 4 )本文着力描写父亲制作的灯笼,请简要分析“灯笼”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 5 )文章第⑨段写道:“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结尾又说父亲“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这些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清晨迎着朝阳初绽的睡莲,午后柳荫下嬉闹的顽童,傍晚深巷中一声朴实的叫卖……有些人,有些事,或许你未曾遇见,偶然间发现他们突现在你的面前;有些人,有些事,或许你未曾关注,偶然间才发现他们已走进你的心间……
请以“偶然的发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你可以大胆的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诗歌除外),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实情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③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