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苏州市吴中区越溪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关于中华美食文化的一部纪录片。
B: 近日,团市委、市教育局决定在全市中学开办“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C: “魅力无锡”的打造,必须注重文化内涵和品牌建设,注重城市灵魂的塑造。
D: 遭受挫折不仅可以积累经验,而且使人得到升华,但是我们更应该正视挫折。
2、2020年春天,在中国遭遇冠状病毒侵袭时,邻国日本向中国提供了许多援助物资。物资的包装盒外写着一些诗句。以下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表明包装盒里放的是衣服。)
B: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表达中日两国友谊源远流长。)
C: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体现日本对中国的安慰。)
D: “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期盼疫情早点结束。)
3、

下列各句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他准备出售自己珍藏多年的字画,并把出售所得捐赠给西南干旱地区,但后来字画不慎遗失,使他的计划成了纸上谈兵
B: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去“新、马、泰”观光的旅客滔滔不绝
C: 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D: 中国国家馆在东方的晨曦里,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建筑群中,发出耀眼的中国红。
4、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fěi) 名(nì) 教(huì)
B: 形(jī) 解(pāo) 利(xī)
C: 酒(shì) 爱(nì) 亮(zèng)
D: 飞(yuán) 如(yàn) 娄(qián)
5、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港(dí) 澎湃 锐不可(dàng) 迎风招展
B: 要(sài) 咆哮 惊心动(pò) 临空翔舞
C: 首(qiáo) 慷慨 枯拉朽(cuī) 屏声敛气
D: 熟(xián) 桅杆 震耳欲(nóng) 无怨无悔
6、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上,“清静和雅”系列钧瓷茶壶作为官方礼品馈赠给参会的外国元首及政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北京APEC会议定制的茶壶有一半是中国红,有预祝会议圆满、顺利的含义,同时也代表了中国

②钧瓷始于唐朝,流行于宋代,有着一千多年的漫长历史

③而另一半的天青色则代表中国玉石的颜色,象征高贵温润

④钧瓷过去是以摆件和大件居多,要烧制像茶壶这样的精密小件,对技术工艺要求很高

A: ④②①③
B: ④①②③
C: ②④①③
D: ②①③④
7、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电子产品越来越普及,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②许多家庭都有弃用的旧手机、旧电脑等电子垃圾。③这些电子垃圾如果回收处置不当,就会污染环境。④因此,相关部门要继续完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增强对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能力和范围。


A: 第①句
B: 第②句
C: 第③句
D: 第④句
8、与例句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肉食者谋


A: 属予作文以记
B: 事无大小,悉以咨
C: 登轼而望
D: 虽我死,有子存焉
9、下列各组划线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暖/应
B: 雪/雾/
C: 落/陆/
D: 南/救
10、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搓捻 缭亮 翻来复去
B: 葱茏 询职 人迹罕至
C: 伶仃 劫掠 沉墨寡言
D: 点缀 倜傥 妄下断语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列两首诗歌,完成相应任务。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代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秋词(其二)

唐代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释)①捉柳花:戏捉空中飞舞的柳絮。②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诗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③嗾:这里是“使”的意思。





绘图景

①反复阅读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请任选一处,结合相关意象,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简洁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景象。



悟情感



示例:《闲居初夏午睡起》中运用“梅子”、“芭蕉”、“柳花”等季节性意象,写出了在初夏午睡起来后闲适,慵懒的情绪,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意象


②《秋词(其二)》: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口 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 1 )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线字含义相同的一项()

A: 中力拉崩倒之声/时时而
B: 几先走/孤岂卿治经为博士邪
C: 遥深巷中犬吠/不能称前时之
D: 为妙绝/或钱币乞之
(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 3 )作者在描写口技表演者“失火救火”声响场景时,为什么还要写宾客们“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的反应?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①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②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③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④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⑤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 A 。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⑦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⑧这时我忘记了一切。⑨ B , C 。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 1 )第三节中加粗的“模糊”一词换成“闭上”好不好,为什么?试说出理由。

( 2 )第三小节文字是按“仰望”“欲睡”“沉睡”的顺序来构思的,下列层次划分正确的是(理清重点段落的内部层次)( )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 3 )文章描写了星星的多,请写出能表现星星数量多的词语。(至少三个)(词语积累)

( 4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适当记忆好的句子)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

清明:血脉里的眷恋

于丹

①很少有一个节日,像清明这样意蕴深厚而含混:风清景明,慎终追远,这是一个悲怆的日子;放歌踏青,追逐春天,这是一个轻盈的日子。在我们慎终追远的时候,它就是节日;在我们放歌逐春的时候,它就是节令。大节气和大节日就这样水乳交融。

②“清明时节雨纷纷”,每到清明,往往就有着如丝如缕的春雨绵绵,总让我想起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看到这样的诗句,难道你还不懂人心上缭绕的那点忧愁吗?

③清明的忧和愁,不是闲愁,它是实实在在有来由的忧伤,因为我们要在这个节日去祭奠祖先。在古代,清明是有很多习俗的,除了因为介子推而起的禁火、寒食、扫墓之外,还有踏青、植树、荡秋千、打马球、插柳条等。这个节日生机蓬勃,在生机中去告慰心中深沉的哀思和寄托。清明是一个清亮、明朗的日子,但是,这个日子里也有着深深的眷恋。我总是在清明时节,自觉不自觉地想起很多人,有的时候是一个名字,有的时候是一段细节,有的时候甚至会想起一个电话号码,或者清晰而遥远的一首歌的旋律。我的记忆关乎一些逝者,也关乎一些生者,但牵连的那些往事也已然逝去。清明这个日子,给了人放纵感情的一个理由,尽可以让我们逐着思绪去天边飞,如同那些牵线的风筝,无论在天边、树梢,还是落进池塘,远远近近,总会有一根线,叫作清明。

④这个日子里,我确定能够想起来的人,是我的父亲。

⑤我小时候对父亲的感觉只是严厉而已,不常回家的父亲,每次带回那么多的书,要查我的诗文,要查我练字练得如何,在我的眼里他简直就是贾政。最先教我背诗词的人是他,最先教我读古文的人是他,最先教我临字帖的人也是他。一直到我上了中文系,读了研究生,几乎我写的每一篇论文,父亲都要一字一字给我修改,不仅仅改文章的层次,甚至还会改我倒插笔的笔序,所以,他改完的文章,往往比我的原文数字还要多很多。但是直到父亲辞世,我在心里对他都是有一点点畏惧的,直到多年以后,妈妈告诉了我一件事情,这是在爸爸生前我从来不知道的。

⑥那是他的六十大寿,当时的北京天寒地冻,我正在读大学,中午从学校骑自行车回家,买了一个大蛋糕。我一只手扶着车把,一只手拎着蛋糕盒子,在寒风里费了好大的劲儿骑回家。跑上四楼,我兴高采烈地说:“爸,我下午去上课,等我放学回来,晚上给您过生日,咱们吃这个大蛋糕。”爸爸漫不经心地瞥了一眼,说:“嗨,这都是你们小孩儿吃的东西,我才不吃这个呢。”我当时心里还想,太不给面子了,可是看爸爸笑了笑,我也没多想,就跑回去上课了。下课回来,妈妈已经把蛋糕从盒子里拿出来,我们一起切蛋糕,说说笑笑。我记得自己还用枫叶贴在白卡纸上,写上诗,专门给他做了一个生日卡。爸爸那个六十大寿过得非常高兴,虽然嘴上说不爱吃蛋糕,我看他也把那一大盘吃得干干净净。

⑦多年以后,妈妈告诉了我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那天下午我上学之后,家里来了一个世交家的孩子,刚刚上大学的小男孩,叫涛涛。爸爸顺口就跟他说:“涛涛啊,这是你小丹姐姐刚给我买的蛋糕,我又不爱吃这个,你拿走吧。”涛涛欢天喜地,捧着蛋糕就走了。大概又过了一会儿,离我下午放学不到一个小时,爸爸开始像一个犯了错的小孩子一样,在屋子里坐卧不安,走来走去,妈妈问他怎么了,爸爸就小声叨叨着说:“我犯错了,那个蛋糕是丫头给我买的,我不爱吃也不能给别人啊!你快帮我想想,那蛋糕的盒子是什么颜色?是什么牌子?丫头在蛋糕上面给写的是什么字?你能想起多少,咱俩往一块凑,我得去那个蛋糕店买一个一模一样的蛋糕。”随后,爸爸就急匆匆地出了门,骑上自行车,冒着寒风满大街去找,找那个他根本不爱吃的蛋糕。据说,在我回到家的一刻钟之前,我六十岁的老爸爸,拎着一盒最相似的蛋糕,呼哧呼哧地回到家。

⑧每每清明,我总是想起《论语》上的那句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安康俱在的时候,儿女的心永远是欣慰的、骄傲的,还带着一点点受娇宠的、活泼泼的欣欣然;但一想到他们年岁高,自己膝前尽孝的日子不多了,就会忧惧丛生。

⑨父亲在病重的那几年里,每一次打电话都跟我说,丫头你忙你的,不用往回跑。有时候我还真听了他的话,其实现在想起来,才知道他的心有多么疼,他是有多么想我。我生命中最大的遗憾就是父亲没有等到我的孩子出生。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自己有了孩子后,才格外想念逝去的亲人、师长。

⑩在女儿两三岁的时候,那年秋天大闸蟹下来了,我从螃蟹壳里慢慢地掏出一勺蟹黄,滴上一点姜醋,满地追小不点儿,一边追一边说,乖,过来吃一口,就吃一口。这个时候,我妈妈也掏出来一勺蟹黄,多放了一点姜醋,在后边追我,说,丫头,你回头,你吃上这口,再去追你闺女。那个瞬间,在我的记忆中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⑪所有节日中,清明究竟有什么样的独特意味呢?就是这样的血脉之情,就是这样的眷恋,就是我们在长辈生前没来得及懂得的那些深深的忏悔,还有他们走后魂牵梦萦、每到夜半都会惊醒的深深惆怅。

⑫幸亏我们还有一个大节叫作清明,我们可以去祭奠,可以去缅怀,可以告诉那些父母俱全的人,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们也可以在风清景明的日子里采一朵花,种一棵树,放一只风筝,仰望一朵流云。

(选自《人间有味是清欢》,有删改)

( 1 )文章第②段引用古诗词,有什么作用?

( 2 )阅读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任选角度赏析

我一只手扶着车把,一只手拎着蛋糕盒子,在寒风里费了好大的劲儿骑回家。

( 3 )阅读第⑦段,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情节。

( 4 )结合文意,说说你对题目中“血脉里的眷恋”的含义的理解

( 5 )下面两个片段都是描写的父母,请从作者情感的角度比较它们的不同点。

【甲】我生命中最大的遗憾就是父亲没有等到我的孩子出生。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自己有了孩子后,才格外想念逝去的亲人、师长。(于丹《清明:血脉里的眷恋》)

【乙】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邹韬奋《我的母亲》)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春夏秋冬,感知四季流变;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叛逆,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失败低落,倍增前行信心;走过困惑迷惘,迎来灿烂阳光……

请以“走过,才懂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500字;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