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B: 纪伯伦,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C: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白痴》《复活》等。 D: 《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
2、 |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颓唐(tū) 虬枝(qiú) 婆娑(shā) 惊心动魄(pò) B: 窒息(zhì) 簌簌(shù) 畸形(jī) 坦荡如砥(di) C: 镌刻(xié) 蒙昧(mèi) 侏儒(rú) 屏息敛声(liǎn) D: 锃亮(zènɡ) 凛冽(lǐn) 酷似(sì) 藏污纳垢(ɡòu) |
3、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删去“通过”) B: 晚会过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们耳边。(把“回响”改为“回荡”) C: 改革开放30年来,东莞取得了在经济改革方面巨大的成就。(“取得了”和“在经济改革方面”互换位置 D: 同学们对自己能否取得优秀成绩,充满了信心。(删去“否”) |
4、 | 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 ) A: 《马说》《岳阳楼记》《水调歌头》《小石潭记》的作者都属于“唐宋八大家”。B: 《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 C: 《浪之歌》是选自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泪与笑》。 D: 《云南的歌会》是《沈从文散文选》的一篇,原文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
5、 | 下列关于名著的情节和人物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贾迎春——误嫁中山狼《红楼梦》 B: 谢廖沙——三岁失去了父亲 《童年》 C: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三国演义》 D: 武松——醉打蒋门神《水浒传》 |
6、 | 下面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竭力 笼罩 薪金 如释众负 B: 草率 迸溅 颠沛 毛骨悚然 C: 墨契 吩咐 咳嗽 仙露琼浆 D: 累赘 抹杀 姣肉 血气方刚 |
7、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当美联社的这则消息发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B: 科学家应该用专业的知识去传播科学性的精髓,让科学获得最广泛公众的支持和理解,这是科学家的责任,也是一种担当。 C: 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或挪威的奥斯陆举行。 D: 5月21日,临沂厉家寨樱桃节大山景区登山活动如期举行。看到初夏临港新城的壮美景色,让游客们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里。 |
8、 | 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述中国魏晋士大夫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由南朝宋刘义庆召集门下食客共同编撰。 B: 《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舍予,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骆驼样子》、《背影》、《踪迹》。 C: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集》等。 D: 《动物笑谈》选自《所罗门王的指环》,作者是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康拉德·劳伦兹。 |
9、 |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簔笠 莅临 咄咄逼人 人声鼎沸 B: 憔悴 霎时 各得其所 花团锦簇 C: 荫蔽 驯养 精易求精 见异思迁 D: 虐待 懒惰 刨根问底 遥不可急 |
10、 | 下列各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凄风苦雨 不断发生 襟怀坦荡 庄严肃穆 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B: 既然你答应别人,就应该兑现承诺。解说:这是假设复句。 C: “采”“休”“刃”“元”。解说:这四个字的造字方法各不相同。 D: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解说:这句话中的成语使用正确。 |
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相关问题。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 1 )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观之正浓B: 而忘操之 C: 故时有物外之趣 D: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2 )作者在文中说:“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请问选文中哪两处细节体现了作者细察这一点?写出来并选择一处进行分析。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朋友圈“晒跑”
2015年,跑步运动正成为时尚,跑步产业迎来井喷式发展。厦门、重庆、杭州……遍地开花的马拉松赛事便是明证。跑步之风更是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中“兴风作浪”。继晒娃、晒美食、晒自拍之后,晒跑俨然已是朋友圈新贵。
打开朋友圈,晒跑无处不在:某女同事晨跑了5公里,晒轨迹,并配公园花花草草图;某跑友昨天郊外跑山20公里,晒轨迹和采摘的野果;某同学参加了25公里越野,晒全副武装……
有人不甘于平庸的晒跑方式,醉心开发各种花式跑步轨迹图。这些晒跑达人开发出来的形状五花八门,他们硬生生地用双脚在地图上弄出了心形、热水袋形、水母形、高尔夫球杆形等,然后发到朋友圈,引来一片赞叹。
除此之外,网上还有教程教你如何晒出格调。一种最平易近人的晒法是,在跑步中途的便利店晒,最好手拿一瓶运动型饮料,既显专业,又能遮脸自拍。还因为在便利店晒,避免了晒跑步途中拍照的不专业与刻意。
跑步是运动之母。早在原始社会,跑步是人类的必备技能。不跑就意味等死,要么无法捕获猎物,要么就成为野兽的猎物。而现代社会,更多的人开始在室内工作,跑步求生存的必要性日渐消弭。但久坐不动,身体就会出问题。物质条件的丰盈,让人们更加关注健康。
跑步门槛很低,一双鞋、一瓶水,便可开始用双脚丈量土地。一位网友调侃道,颜值不高、拍照技术不好、也没有美食可以晒,就只能晒跑了。每一个点赞、每一条评论,对晒跑族而言,都像是鲜花和掌声,既是鼓励又是监督。身边一个常跑步的朋友说,当你每次看到别人在晒,比如“新纪录,10公里,明天继续!”、“跑步半月,降了四斤”,你会觉得整个世界好积极,唯独自己在偷懒。而当你自己跑出新纪录,比如10公里最佳速度、1公里最佳速度、单次最远距离时,想晒的欲望简直难以抑制。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拥抱跑步,“晒跑族”日渐壮大。
为了使晒跑更加方便、有趣和持久,商业公司可谓下足了功夫。
很多跑步应用中都有类似网络游戏中打怪升级的体验:设置一项任务,完成,并获得相应的成就和勋章。用户的每一次奔跑都被忠实记录,包括路线图、时长、步速等,每一次运动都有看得见的增长,并能分享给好友或者与其互动。游戏设计中的即时反馈机制等技巧,让跑步变得轻松、有趣。
跑步应用设计者都开发出一整套训练体系和分级制度。以国内一款跑步APP为例,用户被分为初级跑者、中级跑者、高级跑者、顶级跑者和超凡跑者五个级别。针对不同级别的用户有不同的任务、不同的赛事可供选择:比如带有健康运动性质的五公里跑、女子跑、闺蜜跑等;中高级的、对抗性更强的越野跑、半程、全程马拉松等。
一系列活动的出现,包括全马、半马、迷你马、彩色跑、荧光跑、家庭跑等,让跑步不再是一项“孤独的运动”。
在这个过程中,跑步应用公司仔细揣摩用户的心理。某跑步应用创始人在历经四个月的调研后得出结论,跑步一族最爱做的三件事是晒跑步轨迹、看漂亮美眉穿着漂亮衣服在拍照、在风景如画的马拉松赛道拍照。他说,人们并不在乎自己跑得多快,跑得多好,获得最多的赞赏往往来自于跟谁跑,在哪里跑,穿什么跑。做产品的核心和灵魂,应该是表达用户的存在感和认同感。
未来随着跑步产业的日渐成熟,晒跑热仍将延续。而如何在一片火热的朋友圈中晒跑晒出特色,还真得好好动一番脑筋。
(本文有删改)
①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拥抱跑步,“晒跑族”日渐壮大。(“晒跑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②跑步之风更是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中“兴风作浪”。(“兴风作浪”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 3 )第十段提到国内一款跑步APP为例,有什么作用?【链接材料】①研究显示,身体健康的男女青年,其跑步锻炼的最佳速度以平均最高心率的70%为宜;40岁以上的身体正常的中老年人,男子以每分钟跑150米,女子以每分钟跑125米,为最适宜的跑速;如果是肥胖者,则男子每分钟跑145米,女子每分钟120米为好;倘若患有轻度高血压,男子每分钟140米,女子每分钟110米较为合适。清晨空气中二氧化碳指数最高,前一天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也未完全消失。早晨刚起时,人体各脏器的运转仍处于较低水平,此时锻炼,对于心血管功能较弱的人来说是较危险的。
②某公司从事手机应用软件开发的工程师陆明凡说,现在常用的手机运动软件,主要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手机不断接收的经纬度信息或者手机摆动次数,计算运动距离和步数,再综合运动距离、时间等数据,计算出运动速度、能量消耗等,然后利用已经设置好的程序,给出下一步运动计划。“受定位误差、网络信号等因素影响,这些数据可能会出现偏差。”陆明凡说。
善用语言的力量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之,轻视语言的力量,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比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这必然消解群众的信任。语言的力量可见一斑。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言语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要求:①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内容充实,语言通顺,卷面整洁,不得抄袭,套作。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题一:以“走进 ”为题,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作文。
题二:重读一本老书,就会发现新的感受;再游一次名胜,就会发现别样的景致;回望走过的足迹,就会发现自己的成熟;回味亲友的关爱,就会发现被忽略的幸福……只要有心,只要留意,我们也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无数的不平凡。
请以“发现”为话题,自拟题目,自主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