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苗圃路校区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天骄 妄想 断章取意
B: 鲜妍 秘诀 自渐形秽
C: 漫游 制裁 李代桃僵
D: 羡幕 瞥见 附庸风雅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经过长时间的试验,主要问题一解决,其他问题就了。

②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________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


A: 迎刃而解 镇定自若
B: 不攻自破 从容不迫
C: 不攻自破 镇定自若
D: 迎刃而解 从容不迫
3、选出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 )
A: 烦燥 寒噤 阻遏 锐不可当
B: 赃物 制裁 鞠躬 张皇失错
C: 诘问 荒谬 健忘 转弯抹角
D: 悠闲 尴尬 锁屑 微不足道
4、为句中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 1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矣。( )
A: 生病
B: 痛苦
C: 困苦不堪
( 2 )蒋氏大戚,汪然出曰……( )
A: 鼻涕
B: 眼泪
C: 鼻涕和眼泪
( 3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
A: 牙齿
B: 岁月
C: 年龄
5、

结合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________的处子的皮肤。

②我看见婵娟被人________,我看见你挺身而出,指天画地有所争论。

③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________在自己的深渊里。

④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________,于是他把我紧紧抱在怀中。

A: 健壮 肆虐 消灭 海誓山盟
B: 壮健 虐待 熄灭 海誓山盟
C: 壮健 虐待 熄灭 海枯石烂
D: 健壮 肆虐 消灭 海枯石烂
6、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脑(suǐ) 躯(ké) 裂(jūn) 德量力(dù)
B: 恶(zèng) 淆(hùn) 唐(suī) 尽职守(kè)
C: 热(mēn) 临(bīn) 挑(tī) 恃才放(guǎng)
D: 靖(suí) 丽(qǐ) 碧(piǎo) 怏不乐(yàng)
7、下面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听到有儿童落水了,正在江边消夏的人们纷纷忘乎所以地跳入水中去营救。
B: 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善于虚张声势把大家的自信心树立起来。
C: 日木军国主义所发动的华战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可是日本文部省却别出心裁地一再修改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掩盖战争罪行。
D: 日前家电市场硝烟弥漫,空调降价大战一触即发
8、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与嘈杂繁华的城市相比,这个偏僻的山区就是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B: 广西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幅员辽阔,物种丰富,发展特色农业要因地制宜
C: “广西云”的上线,将逐步解决广西媒体深度融洽发展中的难题,这真是骇人听闻的好消息。
D: 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别出心裁 , 自编自演的小品,获得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鞠躬尽瘁 呕心沥血 苛捐杂税 忧心冲冲
B: 悔人不倦 如释重负 血气方刚 祸不单行
C: 姗姗来迟 耀武扬威 五脏六俯 惊心动魄
D: 不期而至 心有灵犀 颠沛流离 任重道远
10、下列句子中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B: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C: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D: 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古诗阅读

南 邻

杜 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②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③航:小船。④柴门:指作者自家的门。

( 1 )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________”。
( 2 )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元命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知其也 旨:________ ②教学相也 长:________

③朕为群凶未定 向:________ ④亲戎事 躬:________

( 2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B: 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C: 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D: 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

( 4 )甲乙两文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如何学习,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浅夏槐花开
初夏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光阴区间,好比弟兄三个中那个最不打眼的可怜的老二。迎春花开了,桃李花谢了,春天一如满城的烟柳风絮,眼见它来,不知它去,悚然发觉的时候,已经是烈焰当空烧的盛夏了。如若不是无意中抬头看见那几树雪白的槐花,不是一缕缕清雅沁脾的槐花暗香飘入鼻孔,提醒我现在正是浅夏,正是一年中不算冷也不算热的最佳时节,恐怕我会像很多个往年一样,对浅夏毫无印象。
几棵苍劲婆娑的槐树长在中学的校园里,巨大的树冠逸出墙外,遮住巷道上方的一小片天空。每天清晨,我匆匆穿越这条曲折绵延的巷道去单位上班,记忆中,似乎从来不曾抬头望一望那几柄荷盖一样的树冠,哪怕是炎夏经过时,它们曾慷慨地赐予过我惬意的清凉。满脑子里想着的,是繁杂无休的公务以及纠结如麻的人事。然后一整天,在许许多多貌似必须且正确实则可有可无的文山会海以及来往应酬之中,密密实实地虚空着。一个陷入了红尘的人是不可救药的,是不可理喻的,是可怜复可悲的,如同一截淹没在荒芜沼泽中的树桩。人生,有时像一个并不可笑的笑话。
多年以前,在我还是一个青涩而又意气风发的青皮后生的时候,皖西南那个名叫木瓜冲的村庄里我的故园的院墙外,还生长着一大片茂密的槐树林。在那有着无尽的闲空的青春期,我常常捧着一本书,在槐荫下潜心阅读,或者在繁茂的槐花下望着一只正在搬运猎物的蚂蚁发呆。青春是一件颇可艳羡的事,尤其是在华年渐逝的今天回头去望。
然而,每一段生命都自有其欢欣,也自有其焦愁,青春也是一件颇为迷惘的事。除了大把的韶华,除了怀抱高而又高、远而又远的理想,青春一无所有,乃至一无是处。在似乎拥有了一个普通庶民经过不懈努力应当拥有的一切的今天,在一些个稍稍清醒的夜晚,再打量那些远去的岁月,不能不发出一些庸俗的然而现实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感叹:一个人的得到,其实完全是付出了青春的惨痛代价的,如果有可能,我愿意把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的一切,换取时光倒流,哪怕是回到那因为前途迷茫惆怅不已的一无是处的18岁。
曾经嘲笑过古代那些梦想长生不老因而求药求仙的君王,也曾经讽刺过那些意志消沉、沉迷于享受、庸庸碌碌的中年,现在想来,我有什么理由嘲笑和讽刺他们?过去的他们就是
今天的我,任时光流转,史册翻过,生命貌似坚强实则脆弱的本质,从未发生过根本性的变化。而生命的价值和可贵之处,或许正在于它的短暂倏忽和不可复现。
30岁以前,我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30岁以后,我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人。一个人的成熟必须以牺牲自我为前提。锋利的刀片伤人也伤自己,圆润的河石呢,它心甘情愿地被裹胁在河水之中,难道就真的觉得安妥?人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关于进取和妥协的悖论,无论左或者右还是居中,都无法完满,残缺是它内在的不可更改的本质。一个成功地活了一世的凡人,不过是竭力在有限的生命中,尽最大的可能接近原初无限的愿望罢了。
有一点却是肯定的:生命需要亮丽的色彩。这亮色,就像这鸣蜩咝咝山花开遍的五月,就像这浅夏时节无比通透的碧云天,就像这满树一串串灿白馨香的槐花。

( 1 )文中的槐花有哪些特点?请根据全文概括回答。

( 2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 一个陷入了红尘的人是不可救药的,是不可理喻的,是可怜复可悲的,如同一截淹没在荒芜沼泽中的树桩。
② 这亮色,就像这鸣蜩咝咝山花开遍的五月,就像这浅夏时节无比通透的碧云天,就像这满树一串串灿白馨香的槐花。

( 3 )文章写“多年以前”这段回忆,其作用是什么?

( 4 )作为一个中年人,作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时光里的樱桃树


①人是怀旧的,每当夜深人静心底就会涌起对老家院子里樱桃树的怀念。在当年似乎并没有多少吸引我的樱桃树,但是在今天成了最醇厚、最浓烈的绝响。


②樱桃好吃树难栽,但这难不倒和土地打交道的母亲。新院刚落成,母亲欢天喜地去集市购买了棵樱桃树,把它种在小院里。父亲说,很难栽活的,可母亲喜滋滋地说,咱家人气旺,人旺树也旺,能栽活的。还真让母亲说中了,当年樱桃树发出了旁枝,郁郁葱葱,枝叶茂盛,次年的春天开花结果。樱桃成了我的念想,年年盼着结出甜美的果实。


③一到春天,伴着春鸟儿的欢叫声,樱桃树一夜之间披缀出无数的小绿芽,含情脉脉。在一片春光中变成一树灿烂缤纷的樱花,簇拥着铺满枝丫,素雅,粉嫩,以热闹姿态,在樱桃树上,跳跃、摇曳,花香满院。微风一吹,樱花随风飘舞,如雪纷,如蝶舞,整个院落成了樱花的世界。樱桃花儿谢后,长出了樱桃,一抓儿一抓儿的,像珍珠玛瑙,好看极了。在阳光下或春雨中,累累硕果压弯了枝头,慢慢地由小变大,由青变黄,最后成了诱人的红色,樱桃熟了。樱桃一熟,引来各色鸟儿聚集在树上,啄食甘甜的果实,叫着悦耳的歌声,不几天地上会积一层连皮带肉的核,与核一起存在的,是一泡泡或白或灰酸臭的鸟屎。樱桃在绿叶中闪动着红光,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在绿叶间忽隐忽现,勾着我的眼睛和馋虫。


④清贫岁月里,樱桃难觅,母亲用小盅盛得三四,作为招待上宾的美味。而我最渴望的,是可以吃到樱桃,用弹弓去打我没见过的鸟。每天放学,偷偷地溜到樱桃树下凝望。只要母亲不在,站在凳子上偷摘红透的樱桃吃。村里的孩子们成天围着我家打转转,情景像过节一样。母亲摘些红透的樱桃,晾在藤条编的箩筐里,见孩子们招呼尝几颗红樱桃。说是乡里乡亲都是一个庄的人,吃几颗樱桃不算啥,大家都来尝尝,明年又是好收成。一棵樱桃树,繁衍成数棵,为街坊邻里增添了许多生活的乐趣。我大学毕业后离开老家参加工作,从那时起,我的工作常年流动,而且行走的脚步离家越来越远。每年回乡探亲,与母亲聊起当年亲手栽下的樱桃树。她说,樱桃红了时,就格外想念在外工作的我。远隔千里之外的我,理解母亲对我的思念之情,也想象着樱桃成熟时的情景。


⑤现在,樱桃树已长成比老屋还高出许多的大树,树丫斜伸到天井中间,将整个树冠撑得像一把巨伞,绿绿茵茵遮住老屋的半个四合院。每年照样开出一树樱花,结满一树的樱桃,让人垂涎欲滴。夏日,无数鲜亮光洁的绿叶组成一道散暑消凉的屏障,庭院变成纳凉的胜地。秋日,樱桃树散尽最后一片枯叶,还一片碧蓝的秋空。冬日,樱桃树变成玉树琼枝,装扮得银装素裹。相比于夏、秋、冬季,我更渴望春天的到来,樱桃树开花时,满院子的芳香,飘落的樱花也是一道风景。倒不是我特别地爱恋樱花,而是樱花过后,满树挂满的樱桃。


⑥樱桃树伴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少年。如今,再到乡间去走一走,大棚栽培出来的樱桃可以经常买来尝。而我,根扎在故土之外,枝干、叶子伸向了远方。经历了一冬考验的植物们,在春雷乍动的惊蛰之后,不管怎样的春暖春寒,开花、发芽,无一不是在展示崭新的自己,就像老家院子中的那棵经历了一番沧桑的樱桃树,依旧在春风中微笑,真想回去看看母亲栽种的那棵樱桃树。

(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樱桃树”伴随“我”的成长为线索,写出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B: 第②段中写母亲执意种“好吃树难栽”的樱桃树,体现出她的固执。
C: 文章中多次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对樱桃树的喜爱。
D: 文章于叙事中兼顾抒情,文字优美,语言流畅,情感细腻而又真挚。
( 2 )阅读全文,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去集市购买小樱桃树时,母亲的心情。

②樱桃成熟时,母亲的做法。

③“我”大学毕业后,樱桃红了时,母亲的心理。

( 3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一到春天,伴着春鸟儿的欢叫声,樱桃树一夜之间披缀出无数的小绿芽,含情脉脉。在一片春光中变成一树灿烂缤纷的樱花,簇拥着铺满枝丫,素雅,粉嫩,以热闹姿态,在樱桃树上,跳跃摇曳 , 花香满院。微风一吹,樱花随风飘舞,如雪纷,如蝶舞,整个院落成了樱花的世界。

①赏析画线句子。

②赏析划线词语。

( 4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 5 )作者为什么说“在当年似乎并没有多少吸引我的樱桃树,但是在今天成了最醇厚、最浓烈的绝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四、写作(分值:60分)
认真地观察生活,体会其中的意义和乐趣,这就是“品味”。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一书一文,都会使你有所领悟。只要你认真去观察,细心去品味,就会发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件事的深刻意义;就会发现自然景物也蕴涵着人生道理,一书一文都会使你获得享受或启迪……

请你以“品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