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对下面语段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成语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我们应该善待这份遗产。从较高层次的要求说,要积极研究它,挖掘它的深刻内涵,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将它发扬光大。从较低层次的要求说,要正确的理解它,使用它,然而,我们许多人连这起码的要求也做不到。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 A: 成语是文化遗产,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B: 我们应该善待成语这份遗产。 C: 我们要正确的理解和使用成语。 D: 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 |
2、 | 善于偷盗的梁山好汉是( ) A: 燕青 B: 戴宗 C: 萧让 D: 时迁 |
3、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来宾市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同学们充分发扬了自身的特长。B: 节假日里,大家郊游时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 能正确选择毕业后的去向,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 D: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使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购买力大幅度提高。 |
4、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纶巾(guān) 城铺(pù) 妯娌(zhóu) 笑容可掬(jū)B: 叩击(kòu) 炫耀 (xuàn) 揶揄(yē) 窸窸窣窣(shù) C: 抚掌 (fǔ) 骇然(hài) 言讫(qǐ) 言行拘谨(jǐn) D: 熹微(xǐ) 悉意(xī) 颀长(qí) 寥寥可数(shǔ) |
5、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能否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B: 他的语文成绩不仅在全校很突出,而且在我班也名列前茅。 C: 性格懦弱的杨娟的母亲,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表现出了异常的坚韧。 D: 赵州桥大约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今天已经一千四百多年了。 |
6、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城市,是城市化了的乡村?乡村,是还未完全城市化的城市。”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富含了美丽乡村和城市统畴发展的精髓。B: 杭州自然风光清丽灵秀,历史文化悠久灿烂,现代文明和传统历史在这块土地上相应成趣。 C: “饿了吗”高度重视3·15晚会报道的问题,紧急成立专项小组,下线所有涉事违规餐厅,并连夜部署,核查全国范围内的餐厅资质。 D: 针对新京报记者提出的“校园暴力”问题,袁仁贵表示,要坚决防犯、坚决制止此类事件,尽最大努力使发生率降到最低。 |
7、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B: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它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作为写人记事的典范。 C: 序,文体名。一般用来陈述作品主旨、创作经过、写作目的等,常置于作品的正文之前。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即是属于这类序文。 D: 《渔家傲·秋思》描述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塞外景象。“衡阳雁去”,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边声”是中原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
8、 | 根据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个战场,没有销烟;这个战场,尚未停止。______早在一百多年前,林则徐就以虎门销烟的壮举,发出了中国人禁烟护国的强音,______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禁毒工作仍然______,面对毒品的危害,谁都不能袖手旁观。为了自己,为了民族,为了整个人类,我们必须对罪孽深重的毒品大声说:“不”!这声音,气贯长虹;这决心,______! A: 由于 所以 绵绵不绝 众口一词B: 尽管 但是 任重道远 众志成城 C: 既然 那么 纷至沓来 众望所归 D: 尚且 何况 数不胜数 众所周知 |
9、 |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 如果说春天的美美在花团锦簇________,初夏的美就美在万类竞绿。而我喜欢红叶似火的秋天,花园里,菊花争芳斗艳,红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像雪,美不shèng________收。大雁南飞,成群结队与云xiāo________竞飞。落日的余辉暖暖地照在这片静谧________的大地,天边的云儿飘过,像是在追随同伴的脚步。 A: cù 胜 霄 mì B: zú 胜 宵 mì C: zú 盛 宵 bì D: cù 盛 霄 bì |
10、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B: 学校开展的感恩活动,掀起了同学们互助、互学、互进,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C: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D: 我不管置身于多么混乱的环境,只要拿起一本好书,才会忘记一切。 |
强化训练。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 婷
题解:这首诗发表于1979年7月,据说诗早成于1976年4月,“四五运动”发生后不久。因此这首诗有沉重的历史感,表达了一种希冀光明的痛苦。 ( 1 )反复朗读第一,第三小节,完成下列表格填充,体会不同的意象、不同的感情。( 2 )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3 )理解诗意,回答问题①如何理解诗中“我”这一形象。 ②说说第二,四节诗句的感情基调及其朗读的语速和音调。 ③整体把握领略诗意,指出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这首诗通过意象群的组合,表现了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历史过程,反映了青年一代从迷惘、深思到沸腾的情感经历,表达了诗人希望光明的痛苦和报效祖国的热望; B.这首诗善于选取新颖的意象,从一个角度展现了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历程; C.这首诗诗意朦胧,写法奇特; D.这首诗的节奏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适应了祖国由苦难到新生历程的需要。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①是日更定矣________ ②余拏一小舟________ ③拥毳衣炉火________ 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 3 )刘勰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练,意蕴丰富。分析此句交代了哪些内容?( 4 )作者友人这样评价他:寓居西湖四十余年,笔下西湖之景空灵晶映,使旧日之西湖于纸上活现。请在文中找出一处能与此评价相符的语句,准确工整地抄录下来。( 5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阅读本文似亦可感痴者乐雪。作者与金陵人的“痴”各有怎样的表现?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对表现主要人物而言,属于哪个角度的描写? |
望星空
莫言
不久前,一串彗星的碎片(每片都有数公里之巨),撞击了木星。据说西方国家的电视台一天二十四小时滚动着播出有关彗木相撞的消息。但在我国,媒体保持着足够的冷静,好像彗木相撞是在某个大洋深处的小岛上发生的一次小小的自然灾害一样。
假如有一天,同样的命运落在了地球上,人类该怎么办?彗星的碎片既然可以"亲吻"木星,谁又敢担保它不会"亲吻"地球呢?
有一位名叫王红旗的人,写了一本文采飞扬的奇书《神秘的星宿文化和游戏》。他认为:在不太久远的古代,小行星的碎片或者彗星的碎片,的确曾光顾过地球,并造成了几乎毁灭人类的巨大灾难。我国古代那几个著名的神话传说,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等,都与那时代的一次巨大的天文事件有关。
根据《淮南子·天文训》中“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敏锐地指出,“天倾西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关于地球自转轴倾角的知识。由于撞击产生了巨量尘埃,陨石落地引起了森林大火、海啸等,远古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突然的巨变。远古神话传说,既是那场巨大灾难的记录,也是我们的远古祖先为了生存与大自然顽强斗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的记录。
已经观测到的彗木相撞的情景,与《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中所记载的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光亮、矗立数千公里的巨大烟柱等。木星尽管比地球大一千三百多倍,但这次撞击,也令它哆嗦了良久。据王红旗说,近年来在地球上发现了几个巨大的陨石坑。由此推想,地球确是遭受过类似彗木相撞的浩劫的。这说明地球并不是安全的,所以杞人忧天是有道理的。
那场远古浩劫,也许可以算作人类的一个转折点,而彗木相撞,该不该算作"上天示警"?我想人类应该认识到:地球本已很小,国与国的疆界、社会制度的差异、阶级之间的争斗,与彗木相撞比较起来,简直是荒唐可笑了。假如有一天哪一颗小行星亲近了地球,即便它撞在了纽约,上海也不会舒服。人类实在是应该大度一点。多一点豁达大度,少一点鸡肠小肚;多一点襟怀坦白,少一点阴谋诡计;由此推想,我们这些平民百姓也应该想开一些,最名贵的钻石也是石头,在沙漠里,它的价值还不如一块西瓜皮。至于争权夺利、投机倒把、打小报告、卖友求荣等等,就更加没有意思了。
写到此处,突然想起了离我的老家不远的潍坊市双杨镇华潼村的村民栾来宗和他的孙子栾巨庆。栾氏祖孙是有名的"星痴",穷毕生精力研究太阳系五大行星运动轨迹和地球气象、地壳运动的关系,并写出了《行星与长期天气预报》、《星体运动与长期天气、地震预报》两部专著,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两个朴素的农民,并没受过学校教育,吃着地瓜干子喝着凉水,能有如此高远的目光和辽阔的胸襟,并且在神秘莫测的天文学领域仅仅靠着悟性和肉眼的观测就获得了丰厚的知识,的确令锦衣玉食者汗颜。在爷爷栾来宗的时代,潍坊出过很多举人和进士,其中获得了高官厚禄者也不少,但从对人类的贡献和人的价值的角度看,他们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个乡巴佬栾来宗。他们的眼睛望着金银财宝和官帽上闪烁的顶子,栾来宗的眼睛却在仰望着灿烂的星空。
(节选自莫言《望星空》,有删改)
链接一: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摘自《共工怒触不周山》)
链接二:
在2004年,一颗1950年发现的名为1950DA的小行星成为美国航空局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他们预测,该小行星可能将在2880年3月16日与地球目撞。这一旦变为事实,就意味着整个地球和人类的一场大灾难!回顾地球的历史,人们不会淡忘发生在这颗蓝色星球上的一件大事;6500万年之前,一颗直径在10~20千米之间的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来岛。那次空前的撞击掀起的尘云,笼罩在空中经久不散,地面至少有六个月处于黑暗状态,并由此开始了长达十年“冬天”一般的寒冷岁月,地球上的大量生物遭到灭顶之灾。当时主宰地球的庞然大物——恐龙没能度过那个“冬天”,消失殆尽。
或许又有人会说:恐龙灭绝的事件太过久远,况且那时还没有人类,没有谁亲眼目睹过,今天所知的一切不过都是科学家们的推测。
(摘自《行星撞地球的传说》,有删改)
链接三:
两位美国宇航员在月球荒凉的表面上,为一块牌子揭幕,那牌子上写着:“公元一九六九年七月,地球人类初次在此登录月球,我们代表全人类和平而来。”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人竖立在月球上的纪念碑,使地球缩小了,开阔了人类的视野,使人类又一次抬起头仰望星空,唤起了人作为人的光荣感觉。
(摘自网络,有删改)
( 1 )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我们这些平民百姓也应该想开一些,最名贵的钻石也是石头,在沙漠里,它的价值还不如一块西瓜皮。
( 5 )有人认为地球是不安全的,杞人忧天是有道理的;也有人认为地球将被“亲吻”只是推测,不必杞人忧天。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看穿食品包装上的噱头
①“不含防腐剂”、“不含人工色素”……究竟该如何看待食品包装上“自卖自夸”的诱人说辞?这里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说法,来解剖其中的潜台词和产品真相。
②“不含防腐剂”,可没说不含其他食品添加剂。抗氧化剂、增鲜剂之类都可能在里面。
③很多食品本来就不需要用防腐剂,如罐头,一些极干的食品,含盐和糖极高的食品。因为罐头在制作过程中能把里面的细菌和芽孢彻底杀灭,最后密封包装,细菌进不去,所以它不需要防腐剂。没有水,细菌无法繁殖。大量盐和糖能起到防腐剂的作用。
④不过,盐和糖含量太高,比含有防腐剂还要糟糕。因为大量的盐对健康的危害,要比微量的防腐剂厉害得多。比如,一些酱油、咸菜等宣称“不含防腐剂”,但它们通常都是咸味特浓,甚至再加糖掩盖的产品。
⑤“不含人工色素”,意思是说,这里面还是含有色素的,只不过这些色素不是合成色素,而是从天然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如红曲色素、紫胶红等。
⑥对号称“纯天然”的食品也要辨明其真相。商场里那种红色或绿色的“果汁”产品,看起来很像是水果浓缩而成,包装上还画着大大的水果图像。但仔细看了原料说明后才发现,它含的原果汁只有20%左右。也就是说,其中约80%都是水、糖、香精、色素、增稠剂等辅料。
⑦“不含蔗糖”的说法常见于糊粉类产品,或饼干、点心之类。“不含蔗糖”,即不含我们常吃的白砂糖。中老年人、糖尿病人和肥胖者,都容易受其吸引。其实,这真是一大陷阱。
⑧能让血糖快速上升的,远不止蔗糖。精致淀粉令血糖上升的速度已够快了,而以淀粉为原料制作出来的麦芽糊精、麦芽糖浆、葡萄糖浆等,都比蔗糖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那些声称“无蔗糖”的产品中,却常能看到这些配料。糖尿病人要是选择它们,那可真不如直接吃大米饭算了。
⑨从营养价值来说,无蔗糖也不意味比其他产品含营养素更高。不加蔗糖,往往用淀粉、糊精、油脂之类代替,除了提供能量升高血糖之外,对人没什么帮助。问题还在于,它们还常给人一种“高档”“滋补”的美妙感觉。
潜台词:________
真相:________
( 5 )如何正确看待食品添加剂?请根据上文和下面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资料一: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由于食品添加剂能够改良食品品性,延长食品储存时间,改善食品的色泽、口感,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食品行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
资料二:一些不法分子为谋取暴利而滥用食品添加剂,或在食品中添加禁止加入的有毒有害物质。有些食品添加剂使用企业为了躲避监管、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借口企业商业秘密,往往隐瞒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信息,不愿意公开产品中食品添加剂的类别和含量。
请以“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适当议论和抒情,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