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苏州市昆山市葛江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选出依次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

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自己。读有益的书,你会发现 的心平息下来了,有种 的感觉,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 ,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 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A: 焦躁 豁然开朗 困惑 蕴藏
B: 焦虑 豁然开朗 疑惑 蕴含
C: 焦躁 茅塞顿开 困惑 蕴含
D: 焦虑 茅塞顿开 疑惑 蕴藏
2、

阅读答题。

①梧州骑楼城位于梧州市约1平方公里的河东老城区内,现存原始风貌骑楼街道22条,共有中外经典设计的骑楼建筑560幢,总长7公里,面积大,范围集中,保存完整,在岭南的城市中是罕见的,堪称中国骑楼博物城。

②梧州骑楼始建于1897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建造多为三四层,下铺上宅,住商合一,二楼以上部分凸出来,罩着的空间成为人行道,可以给行人遮阳挡雨,远远看去,像“骑”在人行道上一样,故名“骑楼”。

③梧州的骑楼建筑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柱间距一般为3米到5米左右。顶饰、阳台、柱头等形式各异,或庄重大方,或精巧别致,或典雅高贵,浮雕、罗马柱,圆拱形窗,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语言,如花窗、砖雕、牌坊等,都十分精致,其功能艺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走进骑楼城,还可以看到很多体现西方文化的建筑,如西域风格的铁栏观景阳台;西化痕迹较浓的罗马柱、圆拱形窗。骑楼二楼的水门和拴船铁环是梧州水都的标志。是国内骑楼的唯一,骑楼二层普遍设有水门,那是为备洪水上街的时候,楼上方便居民出人用的。临街砖柱上镶嵌铁环高低各一只,为洪水时拴泊船艇系缆绳用的。

④灰雕艺术和女儿墙彰显梧州骑楼城的文化特色。灰雕艺术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南路骑楼城墙上,一幅浮雕展示的是两尾鲤鱼在莲花池下面游着,其寓意为“连年有余”;另一幅浮雕展示的是一棵松树下有四只白鹅,其寓意为“松鹤长春”;在龙母太庙广场上有“鲤鱼跳龙门”的雕刻;还有随处可见的寓意为“平平安安”的宝瓶;等等,女儿墙,是骑楼城建筑装饰构件中最温婉的名字,骑楼屋顶半人多高,临街而立的矮墙就是女儿墙,女儿墙的来历非常有趣,在古代时,大户人家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随便出门,在屋顶和墙垣上特意建造了一堵墙,而女孩子们是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却又禁不住外面精彩世界的诱惑,于是便悄悄地攀上屋顶或高墙上,隔着那道矮矮的防护墙向外眺望,久而久之,便被人称作女儿墙了。

⑤骑楼城是梧州昔日辉煌繁荣的标志。1897年开埠后,梧州成为广西的商业中心,骑楼街士贾云集,最风光时街上有大小商号1500多家,造就了上万富商。骑楼城最经典的建筑为英国领事署旧址,梧州海关旧址、思达公医院旧址、新西旅社、大东大酒家、粤西楼等;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街道是马王街、维新里和金龙巷。

⑥如今,梧州城楼已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 1 )文章的说明对象是( )

A: 女儿墙
B: 灰雕艺术
C: 中国骑楼博物城
D: 梧州骑楼城
( 2 )文章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 分类别 列数字 摹状貌
B: 列数字 举例子 作诠释
C: 举例子 打比方 分类别
D: 作诠释 作比较 下定义
(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梧州骑楼城建筑既有中国传统风格,又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
B: 文章介绍女儿墙的来历,不仅彰显梧州骑楼城的文化特色,还增添文章的趣味性。
C: 梧州的骑楼建筑主要是下铺上宅,全部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D: 梧州骑楼城形式多样的灰雕艺术寄寓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3、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童年》通过描写阿廖沙的成长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倔强、富有同情心和不断追求的青少年形象。
B: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南京求学,以及在仙台学医受到歧视和侮辱,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C: “呼保义”是宋江的绰号之一,这个绰号既表现宋江的谦虚(“保义”是宋代最低武官名),又表现其对朝廷和皇帝保持忠义的态度。
D: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从农村来到北京后,选择拉洋车为生,他在为拥有一辆自己的车而努力工作。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对各区县的实地调查,使专家组对当地义务教育达标状况有了全面了解。
B: 历时9年建设,全长55千米,集桥、岛、隧于一体的港珠澳大桥横空出世。
C: 刚颁发的《安全管理条例》可以有效避免幼儿园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D: “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杭州开展“两整一治”专项行动,切实减少和预防道路安全事故,保障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营。
B: 气象部门称,造成今年杭州多日被雾霾笼罩的原因是由于杭州本身处于高压系统控制,大气扩散条件差,加上北方污染气团南下影响本地空气质量引起的。
C: 当灵感迸发、文思泉涌时,美妙的文辞会源源不断地流泻到笔下,这都源于作者平时注重知识和生活的积累为基础。
D: 国庆节前后,我国多地出现抢购买房的现象,以致一些不法商人乘机哄抬价格,许多地区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坚决打击不法行为,稳定房价。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湖心亭看雪》的作者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雪景的描写以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描写,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俗世之外的闲情逸致,流露出避世、清高、脱俗的情怀。
B: 《醉翁亭记》的作者是欧阳修,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C: 范仲淹,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的文章和诗词俱超凡脱俗,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D: 《行路难》(其一)的作者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这首诗借乐府古题抒发情志,既抒写了诗人出仕无路、被迫离开长安时的苦闷彷徨和郁郁悲愤之情,也体现出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执着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7、

对下面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富贵,无相忘 苟:苟且。
B: 天大雨,道不通 会:适逢。
C: 士卒,楚人之 怜:爱戴。
D: 天下 , 宜多应者 唱:通“倡”,首发。
8、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寒(jìng)擦(shì)徨(páng)叹观止(wéi)
B: 媚(wǔ)暗(huì)山(lù)词夺理(qiáng)
C: 蜒(wān)诬(miè)锁(jiā)相相成(fǔ)
D: 颠(bǒ)绕(liáo)日(lì)怒不可(è)
9、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诫子书》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诫:告诫、劝勉。
B: 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C: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D: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杂文集,共包括十篇文章,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10、在《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猛将是( )
A: 吕布
B: 关羽
C: 赵云
D: 典韦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 1 )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 、_____________ 的特点。

( 2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诗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太子少师瑀:太子少傅是负责监护、辅导太子的官。萧瑀,唐朝初年大臣。②弓工:造弓的工匠。③邪:同“斜”。④中书内省:官署名,是朝廷制定国家政策的官署。

( 1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 3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________类比国事劝谏齐王,齐王纳谏,齐国大治;本文唐太宗以“________”类比而知“天下之务”,两位帝王都具有________的品质。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 1 )有人认为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 2 )心理学家认为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如果存在,那区别又是什么呢?
( 3 )如何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
( 4 )以上语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 5 )联系自己了解到的一些课外知识,说一说贝多芬、爱因斯坦和莎士比亚的创造力分别体现在哪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从幻想走向现实的全息技术

余重秀

①从经典的《星球大战》到《钢铁侠》,立体全息影像在很多科幻电影中以特效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影片中的人物可以跟在空气中形成的三维影像进行交流互动,不仅带来了震撼的视觉效果,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技术的憧憬。那么电影当中的这种技术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到底有多远呢?

②全息,是指事物发射或散射的光的全部信息(包括光波的振幅和相位信息)。全息摄影不仅能够记录光的强度,还能记录光从哪里发出,朝哪个方向发射的信息(即相位信息)。

③普通摄影术在自然环境下即能拍摄成像。而全息摄影术需要利用特殊的光源(一般采用激光),记录物体发出的散射光。记录的时候将激光束分为两束,一束直接投射到记录介质上,成为参考光束;另一束投射到目标物体上,经过物体表面的散射作用形成物光束。让物光束投射在记录介质的同一区域上,它与参考光束在记录介质上产生干涉叠加,形成干涉条纹,再经过处理之后,就得到一张全息照片。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全息照片,看到的图像内容是不一样的,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

④1948年,全息术发明成功。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它的实现技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全息立体显示技术走出了实验室,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全息照片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产生了全息商标、全息邮票、全息博物馆等,利用全息图的高科技特点产生了全息防伪,用于商品、钱币、证件等防伪。近年来又在发展全息电视、全息电影等三维立体显示技术。

⑤1987年,我国发行了一枚全息邮折,这一年是丁卯年(兔年),在四方连邮折上有三只小兔子的全息立体照片。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可以看到小兔子的正面、侧面等不同的影像,确实可以周栩栩如生来形容了。

⑥2010年4月21日,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备局共同发布了发行新版100美元的设计方案,他们采用全息防伪技术,在美钞上设置了安全线。

⑦全息摄影术目前在产品展览、发布会、舞台节目等场合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利用这种技术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象,还可以使幻象与表演者产生互动,形成一种共同表演的错觉,产生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

⑧由于全息摄影术的条件严格,立体全息视频在实用方面目前仍难大规模应用。于是“伪全息”等裸眼立体显示技术应运而生。与全息显示在空间中再现物体的实像不同,“伪全息”主要模仿人眼立体视觉原理使观众感知到物体的立体感。立体视觉原理是指人的双眼在观看同一场景时,由于左右眼之间存在一定间距,左右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来自于不同视角,左右视点图像之间存在着细胞的差异。大脑皮层通过对两幅图像进行融合,从而感受到立体效果。目前裸眼立体显示已经能达到较高的分辨率,正在逐步走向大众。

⑨近年来,全息技术又取得了一些突破。2014年底,一款智能全息投影仪研发成功,科幻电影中天马行空的想象似乎真的变为了现实。这台智能全息投影仪的外形像是一颗蛋,重5.5千克。它能直接在其上方的空中投射出3D影像,影像最高可达2.5米,十分生动逼真。它还配备有动态传感器和光传感器等,可以探测环境或动作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实时地改变投射、变幻的内容。这种全息投影不需要戴任何3D眼镜,就能观赏。人们甚至还能与投射的人物角色产生互动。在家里配这样一款全息投影仪,是不是很酷呢?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5年第1期,有删改)

( 1 )文章开头从“科幻电影”谈起,有什么作用?
( 2 )第③段中划线的“一般”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 3 )第⑤段运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4 )下面的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全息摄影只能记录光在某个方向的强度信息。
B: 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全息照片,可以看到相同的图像内容,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
C: 目前裸眼立体显示已经能达到较高的分辨率,正在逐步走向大众。
D: 在电影院戴3D眼镜观看的3D影片,是用智能全息投影仪放映的。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的枯树又开花……”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唱响大江南北,它告诉我们不要错过时间。一路行来,生命中不应错过的还有很多人、事、景、情……
请以“不应错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