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枯瘠(jǐ) 袅娜(niǎo) 不屑置辩(xuè) 好高骛远(wù)B: 星宿(xiù) 踉跄(liàng) 强聒不舍(qiǎng) 忍俊不禁(jīn) C: 矢志(shǐ) 伺候(sì) 面面相觑(qù) 百折不挠(náo) D: 伶仃(líng) 憎恨(zèng) 迥然不同(jiǒng) 不省人事 (xǐng) |
2、 | 下列画线词语意义或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薄暮冥冥 ②日薄西山 ③厚此薄彼 B: ①见微知著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C: ①感极而悲 ②南极潇湘 ③极目远眺 D: ①面山而居 ②一怒而诸侯惧 ③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
3、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客此(客人) 拥毳衣炉火(裹着、围着) B: 上下一白(全) 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C: 余拏一小舟(撑) 强饮三大白(大杯酒) D: 湖中人鸟声俱绝(全,都) 及下船(等到) |
4、 | 对下列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我们江南人砍伐竹子把它当作烧火的柴草。 B: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C: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 D: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常常去百里外的乡镇,向有道德的人虚心请教。 |
5、 |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里山纪行》采用移步换景法来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以作者行踪为线索,展现景物的各种变化和不同面貌,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 B: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清末明初文学家,号陶庵。还著有《西湖梦寻》等。 C: 《苏州园林》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 的共同特征——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 林的赞赏和眷恋。 D: 《明天不封阳台》以是否封阳台为线索贯穿全文,夹叙夹议,不断推进,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 |
6、 | 下列各组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姮娥(huán) 脊梁(jǐ) 模式(mó) 不省人事(shěng) B: 荣膺(yīng) 慨叹(kài) 譬如(pì) 茅塞顿开(sāi) C: 箴言(zhēn) 玄虚(xuán) 滞留(zhì) 乳臭末干(xiù) D: 创意(chuàng) 休祲(jìng) 豢养(huàn) 浑身解数(jiě) |
7、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近日,株洲广电《创文视线》栏目记者在暗访时发现,校园周边仍存在不少不文明现象。 B: 复工期间,他多次来到这家企业,详细地了解产品的销售、生产和研发情况。 C: 读《望岳》,只有理解了作品内容,走进了诗人心灵,才能读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 当前,青少年非常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忽视汉语的规范化使用,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 |
8、 | 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学习委员推测,新来的语文老师大概在二十三四岁左右。B: 是否多读书,也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 C: 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D: 我们要注意找出并改正作文中的错别字。 |
9、 | 下列诗句的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B: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C: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D: 就像你的树皮一样/与你/连在一起 |
10、 | 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B: 定然/是/不甚/宽广 C: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D: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乙)御街行 [宋] 晏几道 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荫深驻。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 1 )下列对两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首词都是上片绘景,下片抒写怀旧之情。 B: 甲词“天淡银河垂地”用简练的语言勾画出春夜空旷的天宇。 C: 甲词下片“枕头欹斜”写出了主人公倚枕对灯寂然凝视状态。 D: 乙词上片“闲”字表现出词人故作闲暇状,卷帘眺望“树底人家朱户”的心理。 ( 2 )下列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词都寓情于景,抒写怀人相思之情。 B: 甲词上片以寒夜秋声衬托主人公落寞愁情;乙词上片绘南街春日美景,抒写恋慕之情。 C: 甲词“寒声碎”中“寒”字用得极妙,兼写物境与心境。 D: 乙词语言清新,感情清淡而含蓄。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B: 废然而反 C: 言和而色夷 D: 乃以瓦布之,而动之如初 ( 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为寻访牡丹,跋山涉水,不辞辛劳,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B: 作者喜爱牡丹成癖,看见名花,就日夜与其相伴,如醉如痴。 C: 作者说牡丹是富贵之花,而自己性情慷慨豪放,与牡丹不相宜。 D: 作者认为自己与世道不相和,借赏花来愉悦眼目放纵心志罢了,不能认为它妖。 ( 3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 ①穷日夜而为之者 穷: ②或舆或杖 杖: ③不事王侯 事: ④溺其美而动其中: 动: (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若余之寻花是也。 ②以牡丹为花妖。子何好之甚?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待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待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呆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本文有删改)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请为第④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 )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静能量”。回家
徐风
已近年关,隐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小县城年味渐浓。火车的汽笛声频繁地响起。一条悠长的巷道里藏着几户人家。一座陈旧的小四合院里传来清脆的电话铃声。
妈,再过一两个小时我们就到家了,晚饭回家吃,一年没吃到您做的饭了,呵呵。
你这孩子,咋突然就改主意了?不早讲,也好让妈提前高兴着,刚才还和苗苗念叨呢,苗苗一直想去看你们呢。
不是想给您个惊喜吗,呵呵。
好好好,妈这就准备去。苗苗奶奶放下电话,苗苗,你都听到了吧,你爸妈一会就到家喽,自己好好玩,奶奶给你做好吃的。奶奶脸上的皱纹一下全舒展开了。
五岁的苗苗听说爸妈要回家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冲向大门口。奶奶扶起被门槛绊倒的孙子,轻拍了下孙子的小脑瓜,乐呵呵跑进了厨房。
就是,有钱没钱也得回家过年嘛。你们不记挂妈,不记挂苗苗,俺祖孙俩可天天伸脖子盼呢。苗苗奶奶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恨不得手脚并用地忙活。一切准备就绪,额头上竟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瞅着还算丰盛的菜肴,关键都是儿子媳妇爱吃的,喜滋滋地擦了擦汗,又捶了几下腰,却并不急着点火。天寒地冻的,等着儿子媳妇回家边炒边吃。也就在此时她才忽然想起小孙子,好像老一会没听到动静了,心里不知咋的“咯噔”一下,边喊边出了厨房,无人应答。
苗苗奶奶翻遍了满屋满院,犄角旮旯,仍不见小孙子人影,便心慌慌地跑出院子,挨家挨户寻找。邻居们都是一样的答案,她大声呼喊着追出巷子,来到街上,四下里飞速扫了一遍,眼里满是失望和惊恐。
这个节骨眼上孙子要是出点啥事,这个年还咋过?我咋向他爸妈交代?老天爷啊!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天色渐晚,还飘起了雪花。
咱这儿就巴掌大的地方,何况还报了警,他们很快就能把苗苗找到的。
邻居们正在不住地安慰着精神几乎失控的苗苗奶奶,一阵急促的铃声骤然响起。
真悬哪!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邻居们急忙把苗苗奶奶搀起来,问:咋了?到底说啥了?
孩子在车站警务室呢!苗苗奶奶带着哭腔说。
咱咋就没想到呢?车站离这里不是很远。
敢情这孩子是去接站了,等不及了。
哎哟喂,你说这么点小孩,幸亏被警察发现了。
麻烦你们帮我再守会家,我去把孩子弄回来。苗苗奶奶边说边往外走。
让老刘守着,我们几个陪你一块去吧,天黑路滑的。几个热心的邻居前后撵了上去。
工夫不大,一行人来到警务室。还未进门,苗苗奶奶就发现小孙子坐在沙发上伸着长长的舌头,正“吧唧吧唧”地舔着棒棒糖。
苗苗奶奶气不打一处来,紧走几步,推门闯了进去,也忘了跟警察道谢,一把将苗苗从沙发上拖下来,抬手屁股上就一巴掌:你个小冤家,差点把奶奶吓死!
奶奶不讲理,我又没做错事。反应过来的苗苗咧着嘴委屈地辩解。
还没错呢?奶奶又举起巴掌。
孩子毕竟小嘛,没丢就万幸了。邻居劝住苗苗奶奶。
警察抱起苗苗,笑说:大娘,消消气,您往别处想想看,孩子今天这个举动是不是挺招人疼?他跟我们讲他爸爸电话里说给您一个惊喜,他也要给他爸妈一个惊喜呢。多乖,多懂事。
苗苗奶奶瞅着警察怀里噘着嘴巴、抽抽噎噎的小孙子,忍不住老泪直流。
此时,“呜——呜——”似是火车进站的汽笛响起,雪花也越发欢快起来。
(选自《羊城晚报》,有改动)
( 1 )小说中哪些内容暗示了苗苗会去车站接爸妈?请简要回答。①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②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 3 )小说两处写雪花,各有什么作用?第一种:表现苗苗一家感人至深的亲情。
第二种:体现邻里之间相互关爱的人间温情。
第三种:反映留守家庭的生存现状,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要求:①真实反映社会生活、校园生活或丰富善感的内心世界,提倡写真人,记真事,抒真情,表真意,反对一切严重脱离生活的文字。②语言应体现一定的文化素养,注意生活气息,突出时代性。③作品题材、体裁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