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地球的每一缕伤痕,都承载着人类惨痛的历史。________________ ①它是一部例证“落后就要挨打”的活生生的教材; ②它是一部控诉战争和种族歧视的血泪书。 ③满目疮痍的圆明园,让我们看到了专制与腐败必然带来的积贫积弱, ④只有以史为鉴,人类才能安详地生活在地球家园。 ⑤黑暗阴森的奥斯威辛集中营,让我们看到了傲慢与偏见给全世界各民族带来的灾难。 A: ④③①⑤②B: ③②⑤①④ C: ③①⑤②④ D: ④⑤①③② |
2、 | 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思乡,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乡思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闲适清淡;乡情就是________,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乡音就像________,婉转悠扬,轻吟浅唱;乡容就是________,退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①一阵和煦的风 ②一幅山水画 ③一首深情的歌 A: ①③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① D: ②①③ |
3、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涉猎shè 惦记diàn 书斋zāi 气冲斗牛dòu B: 震悚sǒng 门槛jiǎn 烦琐suǒ 义愤填膺yīn C: 污秽suì 辔头pèi 田垄lǒng 深恶痛绝è D: 磐石pán 诘问jié 燕山yān 鲜为人知xiǎn |
4、 | 读文赏句 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 )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 )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读语段,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的观点。 B: “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句中的“它”指的是“书名”。 C: 句中括号内可填入的关联词语依次是“如果”和“那么”。 D: “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句中的“幸福的阅读”和“全新的世界”两个短语的类型不一样。 |
5、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短篇散文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 在清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中,自由为僧的玄奘领唐太宗旨意到天竺国求取三藏大乘佛法,他发誓不到西天,不取真经,断不回国。 C: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一些年龄有特殊的称谓,例如男子15岁被称为“志学之年”,40岁被称为“而立之年”。 D: 《诫子书》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这里的“子”,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
6、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国游客在境外旅游时的不文明行为被屡屡曝光,严重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 B: 冬天的乌镇本应是旅游淡季,但因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这座江南小镇变得热闹起来。 C: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纪录片,它保留了故宫文化的气质和“工匠精神”的内涵,近距离展示了稀世珍宝的“复活”技术。 D: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美国民谣艺术家、诗人、导演鲍勃•迪伦获得的。 |
7、 |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和划线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溃退/穷匮 湛蓝/绽放 抵抗/坦荡如砥 质疑/不容质疑 B: 躁动/燥热 匿名/溺爱 屏风/屏息敛声 障碍/重岩叠嶂 C: 嘱咐/瞩目 云霄/元宵 精力/筋疲力尽 厌恶/深恶痛绝 D: 寒暄/喧闹 提纲/题款 萋萋/凄凄惨惨 缺漏/略无阙处 |
8、 |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B: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C: 今天两个老师都表扬了我,我心花怒放,快乐的滋味真是不可理喻。 D: 面对困难我们只有锲而不舍地找寻战胜它的方法,才能获得成功。 |
9、 | 赛会虽然不像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责重的“眼学”。选段出自作品( ) A: 《无常》 B: 《五猖会》 C: 《二十四孝图》 D: 《琐记》 |
10、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浩劫(jié) 萦绕(yíng) 崩溃(bēng kuì) B: 绚丽(xuàn) 含苞(bāo) 阐述(chǎn shù) C: 崭新(zhǎn) 拙劣(zhuō) 襁褓(qiáng bǎo) D: 严峻(jùn) 肤浅(fū) 湛蓝(zhàn lán)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 1 )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试找出诗中的意象。( 2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 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 全诗四行,分为两节,静态地呈现出两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 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中,“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显出来。 |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二)粤①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②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③,有去无归。中兴道销④,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天道周星,物极不反⑤。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信年始二毛⑥,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⑦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下亭漂泊,高桥羁旅⑧。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⑨。 ——(节选自《哀江南赋序》) (注释)①粤:发语辞。②大盗:窃国篡位者,此指侯景。③奔命:奉命奔走。梁元帝承圣三年(554),作者(庾信)奉命由江陵出使西魏,十一月,江陵被西魏攻陷,信遂留长安未归。④道销:中兴之道销亡。⑤物极不反:指梁朝就此一蹶不振、再难恢复。⑥二毛:指头发有黑白二色。丧乱:指侯景之乱和江陵沦陷被留西魏。⑦楚老:代指故国父老。⑧“下亭”“高桥”二句言其旅途劳顿。⑨“不无”二句:本嵇康《琴赋》序:“称其材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 ( 1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湖中人鸟声俱绝 往来而不绝者 B: 是金陵人 是进亦忧,退亦忧 C: 上下一白 在洞庭一湖 D: 畏南山之雨 属予作文以记之 ( 2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即 逢 丧 乱 藐 是 流 离 至 于 暮 齿 ( 3 )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 4 )两篇文章在情感表达上有相同之处,但其“强度”又有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
灯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 1 )本文以“灯笼”为标题有什么作用?①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
②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
( 4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本文中获得的启示。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 1 )文中①②两处破折号的作用分别是( )出发,是一声铿锵的号令,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一次逐梦的行动。一旦出发,很难返程,出发有了方向才不会盲动,才有前行的动力。
人生就是这样,在出发中领略万千风景。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以“出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确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