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汕头市澄海苏湾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
A: (héng)台 狂(biāo) (shān)风点火 (hóng)毅
B: (sōng)草 (léng)然 (zhān)台灭明 (bàng)讪(xiàn)
C: (zí)粑(bā) 综合(zhèng) (yān)灭无闻 黄钟瓦(guàn)
D: 堂(lòng) 罪(qiān) 意味(juàn)永 料(qiào)
2、下列句子中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A: 妻子对酒驾的丈夫说:“你想死别带上我!”
B: 小明为了阻止过道上乱停车的行为,贴出标语:乱停车则放气!
C: 医院欢送康复病人的临别赠言:但愿您身体健康,哪怕我们的药生虫也不怕。
D: 李刚邀请赵明参加父亲的寿宴,赵明高兴地说:“祝家君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3、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 1 )其两膝相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
A: 比试
B: 比较
C: 靠近
( 2 )计其长曾不寸( )
A: 满
B: 余
C: 超过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晌午 元宵 精益求精
B: 抖擞 仰慕 老冀伏枥
C: 萧索 锋峦 觥筹交错
D: 阔绰 低砺 鸠占鹊巢
5、

读课文《秋天的怀念》,对 “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明了母亲的病很危险
B: 揭示了母亲不幸的命运
C: 侧面表现了崇高的母爱
D: 揭示了母亲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6、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沉(diàn) 荣(yīng) 吹毛求(cī)
B: 痛(zhì) 挑(xīn) 为人知(xiān)
C: 机(qì) 猎(shòu) 而不舍(qiè)
D: 祷(qí) 间(shùn) 首低眉(hàn)
7、

阅读下面语句,请重排顺序,选择合适的一项,使之语言连贯流畅。( )
①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目录,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选集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②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③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④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关于秋的部分,总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⑤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A: ④②③⑤①
B: ①⑤④③②
C: ③⑤①④②
D: ③①⑤④②
8、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B: 他努力工作,兀兀穷年 , 却还是没有得到老板的赏识。
C: 这个孩子天生胆小,在大庭广众的场合更不敢说话了。
D: 他说话总是扑朔迷离的,让人摸不清头脑。
9、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祷告 霎时 花瓣 猜得出
B: 遮拦 絮叨 绝别 翻来覆去
C: 瘫痪 谯悴 温馨 罗摩衍那
D: 豌豆 仿膳 匿笑 暴努无常
10、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茅盾创作的《题白杨图》中有这样的句子“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B: 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C: 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D: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简练。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饮酒》,完成后面小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1 )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歌第二句中的“车马”是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
B: “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C: 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诗人的心境。
D: 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辨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 2 )你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语段。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也?”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 1 ) 解释加线词的意思。
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 ) ②悉以之( )
③其谁可之( ) ④国人称焉(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②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 3 )甲乙两文都说到“用人”的问题,但两文各有不同。甲文是诸葛亮出师前给后主刘禅所提出的建议,其核心 是: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祁黄羊举荐贤人的特点 是: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

( 4 )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妈的账算得不对

闫晗

①前一阵让我妈打听一下阿胶的价格,据说这几年涨得厉害。她一直犹犹豫豫觉得性价比不高,可一听说最近又涨了不少,立马下决心要买一斤,在药店加工好,准备快递给我。她为此跑了镇上好几个药店,一家放出话说买一斤阿胶送500个鸡蛋,她又去跟另一家商量,店家让步说可以送枸杞、芝麻、红枣、核桃、黄酒等配料。后来终于定了下来,她心情激动地给我打电话,诉说一路上的曲折和意外,以及各家药店、各种品牌的价格和涨幅。

千里之外,隔着电话我似乎都能感受到她的呼吸、心跳和体温,能猜出她讲话的表情和神态。那是终于做成一件大事般的欣慰,而且是完全为女儿做的。

③她一直是这样矛盾的人,总不舍得花钱,为了我却有破釜沉舟的勇气,生活得用力而投入,因而显得热气腾腾。

④有一年国庆节回老家,妈妈去姨夫家承包的山上摘栗子,用棍子敲下那一个个带刺的小毛球,然后放在阳台上晒,晾干后再戴着手套把栗子从长刺的壳里剥出来。我到家时,桌上摆着一盆煮好的栗子,吃起来又面又甜。晚上,她突然跟我说:你看看,我手指头好像扎了刺,帮我挑出来。我拿着她递过来的缝衣针在灯光下看,只看到模模糊糊的小黑点,依旧没能把那小木刺弄出来,于是说:等明天再说吧。后来的几天,我只顾着四处玩,把这件事彻底忘掉了,妈妈也没再提。直到回了北京,我看见行李包里有一袋煮栗子,才突然想起来,妈妈手指上的刺,我还没帮她挑出来呢。心里突然一酸,怨自己这么点忙都没帮上,又担心妈妈会不会因此感到不快。

⑤我妈是典型的中国式慈母吗?不,她可一点都不纯粹,这让我很难定义,也很难只是单纯地去感动于她的付出。我妈是我认识的人中最多愁善感的,感情细腻,泪腺发达,看早年的琼瑶剧能哭湿床单,听婆婆讲我老公小时候早慧懂事的故事,也跟着掉眼泪。在她的热情和善意遇到挫折时,她会委屈得眼圈发红,比如她捡到旁边楼里某家被风刮走的毛毯,打听了一下午,才找到确切的房门号送还给人家,失主却表情冷淡,连谢谢也没说;比如她拿着相机,兴冲冲地去姨妈家要给姨妈和表妹拍照,表妹却爱搭不理……每当这样的时刻,她会絮絮叨叨说给我或我爸听,然后眼圈一红,开始抹眼泪。

⑥我有点害怕这样的时刻,有时也怨她多管闲事。不过很神奇的是,她抱怨完受到的委屈又迅速满血复活,继续做热心善良爱管闲事的人。大家了解了她的脾气之后,都不自觉调整了和她相处的方式。我和我爸都让着她,不愿让她受委屈,表妹后来对我妈尤其礼貌客气,甚至对门的老太太也让着她,打扑克时尽量不跟她争执——我妈可是蒸包子、包饺子都要给老太太送一些过去的。

⑦那回我打电话给她,表达我的遗憾和歉意,但电话那头的她却很大度:“没事儿,你爸已经把刺挑出来了。我在打麻将,有事儿没,没事儿就挂了吧。”

⑧我们一直纵容着我妈,除了在“不舍得”这件事上常批评她。她并不小气,时常要补贴一些亲戚,但给自己买东西总是思虑再三,从“喜欢”到“购买”,有重重的心理关卡要过。我妈在QQ上说,“我昨天到你姑家,看到你表妹买6元一串的糖葫芦,感觉震惊,怎么那么舍得。”我妈时常有这样的“震惊”——亲戚中那些刚毕业的、工资不高的小朋友为何买各种华而不实的东西都毫无心理障碍?我“呵呵”一声:时代不同了嘛,现在的人都活得很尽兴。

⑨后来,我收到了老妈寄来的快递,按照事前的约定,收货方付邮资58元。打开包裹一看,除了熬好的阿胶之外,还有一包花生、一包地瓜干,甚至还有两袋瓜子。我原本想发条朋友圈,写上“世上只有妈妈好”的,可眼下的情形让我心情复杂……

(选自《读者》2015年第10期。有改动)

( 1 )阅读全文,简要概括上文主要的故事情节。

( 2 )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千里之外,隔着电话我似乎都能感受到她的呼吸、心跳和体温,能猜出她讲话的表情和神态

②每当这样的时刻,她会絮絮叨叨说给我或我爸听,然后眼圈一红,开始抹眼泪。

( 3 )《老妈的账算得不对》这个标题好不好?为什么?

( 4 )第⑨自然段中的“我原本想发条朋友圈,写上‘世上只有妈妈好’的,可眼下的情形让我心情复杂……”续写这一刻的我的心理活动。(要求:字数不少于6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清晨,当金色的阳光洒满小院,奶奶说要去看望姨奶奶,自然就会去小卖部买几包点心。

②小卖部是村里最令我心仪的地方。高高的木柜台里站着一位阿姨和一位好看的大姐姐,大姐姐穿一件白底红花的上衣,爱笑,露出一排糯米般的牙齿。白皙的脸颊上有一对酒窝,春意荡漾。一双大眼睛水汪汪的,泊着一对黑葡萄。两条乌黑乌黑的大辫子,直垂在腰际,麻花辫子的发梢上扎一对粉色蝴蝶,腰身细细的,她每一次转身的样子极好看。

③奶奶说,称一斤酥饼、一斤点心,我就听得心花怒放。

④酥饼被大姐姐用夹子整齐摆放在棕色的粗纸上,再称上一斤白皮的点心,点心上缀着小红点,如同白胖胖的小娃儿额上贴的小红点,无限喜气。酥饼圆圆的,点缀几颗黑色的芝麻,像一张长着雀斑的小脸,可爱,可亲。

⑤她铺好两张棕色的粗纸,粗纸上隐隐有麦秆,粗糙,原始,朴素。一层层的酥饼堆放成四方的宝塔形,然后在粗纸外包一张方方正正的红纸,大红底子上写着黑色的“福”字,透着俗世生活的喜庆和美好。姐姐头顶挂着一卷的草绳,草绳就在她白蝴蝶般的手指中飞快地缠绕着,灵巧而神奇。在我眼里,她像是个魔术师,一瞬间就包好了点心。我的头刚高过柜台,手扒着柜台,踮着脚尖看着点心,嗅着一股淡淡的甜香,忍不住直咽口水。

⑥奶奶掏出雪青色的手帕,小心翼翼地一层层打开来取钱。大姐姐收好钱,也不数,她头顶横着一根铁丝,上面常年挂着一个铁夹子,她将钱夹在铁夹子上,手臂一挥,只见一道优美的弧线,“呼啦”一下,夹子就到了阿姨的头顶,整个过程酣畅淋漓,洒脱流畅,一气呵成,那么美。

⑦我拽着奶奶的衣襟,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姨奶奶家不远,就在邻村。田野里玉米长得比人还高,像一道绿色的屏障。玉米吐着金黄的胡须,豇豆开满淡紫色的蝴蝶花,像一群爱说笑的小丫头,凑在一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黄瓜爬上架子,穿着嫩黄色花裙的花儿招惹来一群群的蜜蜂围着它们跳舞。

⑧我跟着奶奶的小脚,盯着她手里的两包点心,包点心的粗纸隐隐渗出油来,越看嘴里越馋。心里盼着快到姨奶奶家,就可以一饱口福了。我一边走路,手一刻也闲不下来,一会儿拔一朵淡粉色的打碗碗花,一会儿摘一朵紫色的豌豆花。奶奶看见我摘打碗碗花,就训我,小祖宗,快扔掉,摘了会打掉饭碗的。

⑨现在,在街上的西饼店里,形态各异的点心规规矩矩躺在精致的盒子里,盒子上扎着粉色的蝴蝶结,像是穿着纱裙的公主。可是,我却无限怀念包着粗纸写着“福”字的点心,有一点俗,却俗得那么美。它像一位小家碧玉,不施粉黛,朴素,干净,温馨。

⑩一天,在一家西饼店看见一盒龙须酥,洁白的银丝盘结在小盒子里,犹如老妇人头上的发髻。盒子上竟有两个字:相思。买来咬上一口含在嘴里,丝丝缕缕,长长短短都是相思。它香甜酥软,甜得有些腻人,而且香料的味道太重,远不及我童年吃过的点心。含着它,就看见奶奶颤颤巍巍迈着小脚,走在田间的小路上。路的两旁是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庄稼,虫声叽叽,花草缤纷。她手里提着两包点心,风吹起她满头的银发,我望着,望着,看她渐行渐远,再也看不见。泪湿了眼角。

( 1 )本文以“点心”为线索展开叙事,请通读全文,在横线上填写一个恰当的字(动词),补全情节。

小卖部,探姨婆________点心→乡间路,________点心,心里馋→西饼店,吃酥饼________点心

( 2 )本文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请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划线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我的头刚高过柜台,手把着柜台,踮着脚尖看着点心,嗅着一股淡淡的甜香,忍不住直咽口水。

②黄瓜爬上架子,穿着嫩黄色花裙的花儿招惹来一群群的蜜蜂围着它们跳舞。

( 3 )请结合文章说说你对第⑨段中,作者说“包着粗纸写着福字点心,有一点俗,却俗得那么美”的理解。
( 4 )“龙须酥里含相思”,“我”在思念什么?结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 5 )请你说出本文结尾画线句子与《背影》的结尾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并分别说说这样写有何作用。

【链接】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朱自清《背影》

四、写作(分值:60分)
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著名主持人董卿在《朗读者》第七期以“告别”为主题的活动开场白中说,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苦痛也是希望。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相信初三的你对“告别”一词应该会有些感悟和联想,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