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荣成市特殊教育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已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 “浩荡离愁”是指离别京都的万般愁绪汹涌而来,既有对亲朋好友的不舍,又有对人民生活的担忧;既是辞官的愤然,又是对社会的不满。
B: 这首诗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形象地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离京却表示仍然要为国家尽最后一份力的爱国感情。
C: 龚自珍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诗中“花”喻青少年,表明诗人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D: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爱国精神,也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2、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都依次列出了,选出完全正确的一项:( )

她一边(和)面,一边(和)颜悦色地(和)大家讲自己的经历,她说她(和)丈夫是一对患难夫妻。

①动词②形容词③介词④连词


A: ①②④③
B: ③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③①④②
3、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燥热 仲裁 筋皮力尽 任劳任怨
B: 镌刻 嫌熟 油光可鉴 暗然失色
C: 溃退 窒息 屏息敛声 殚精竭虑
D: 浩瀚 愚钝 眼花瞭乱 白手起家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对古典诗文的朗诵,学生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
B: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是广大观众全方位了解新中国发展的一部优秀作品。
C: 小王下课回到宿舍,发现玲玲和她的朋友仍然坐在那里聊天。
D: 为加大宣传文化进校园的力度,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5、在名著《朝花夕拾》中描述的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这个人物是


A: 寿镜吾
B: 藤野先生
C: 范爱农
D: 陈莲河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国人自夸“地大物博”是自信力的表现。
B: 作者认为:“希望着国联”是他信力的表现。
C: 作者认为:“一味求神拜佛”是“自欺力”的表现。
D: 作者认为:中国人“失掉了他信力”后发展着“自欺力”。
7、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仔细调查,不可掉以轻心。(把“认真研究”和“仔细调查”调换位置)
B: 这场足球赛的胜败取决于队员们的齐心协力。(“胜败”改为“胜利”)
C: 醋含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被皮肤吸收后可以改善面部皮肤营养缺乏。(“缺乏”后加“的状况”)
D: 这本书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将“及其他语文工作者”删去)
8、中华诗词文化渊源流长,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关睢》开头的两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就运用了“赋”的手法。
B: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C: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第四联为尾联。
D: 词,又称“长短句”或“曲子词”,是唐代后期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词牌是词调的名称,如《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山坡羊”就是词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9、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是我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
B: 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人称“杜少陵”“杜工部”,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C: 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
D: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10、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文字填入划线部分,排列顺序最佳的是( )
古诗中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名句,在鲁迅笔下,知春、报春、不争春,正是崇高的野草魂。 。最可贵的是,你虽知花叶不美,但仍然散发着一点无名野香,给那里带去春色和生机。
①在雪的下面,已经出现了“冷绿的野草”,在初春的寒风中,勃发着盎然的春意
②严冬刚过,残雪犹存
③为使春意更浓,春色更娇,你甘当陪衬、默默无闻
④待到春满人间,姹紫嫣红开遍,你却不居功、不争俏

A: ④③②①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③④②①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其九)》一诗,完成小题。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注】①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后一句中“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②畲(shē):火耕,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耕作方法。

( 1 )从诗的一二两句看,诗人的观察点是:________。

( 2 )“山上层层桃李花”中“层层”字写出了春花什么特点?

( 3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乙)海中有宝山焉。众塔错落其间,白光煜如也。海夫有得径寸珠者,舟载以还。行未百里,风涛汹簸,蛟龙出没可怖。
舟子告曰:“龙欲得珠也。急沉之,否则连我矣!”
海夫欲弃不可,不弃又势迫,因剜股藏之,海波遂平。至家出珠,股肉溃而卒。
嗟乎!天下之至贵者身尔。人乃贵外物而丧其身,身死虽宝奚用焉?何其惑之甚也?
【注】①煜(yǔ)如:明亮的样子。②奚:疑问词,何。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剜股藏之 因: ②人乃外物而丧其身 贵:

(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家出珠,股肉溃而卒。

( 3 )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天 下 之 至 贵 者 身 尔。(划一处)

( 4 )结尾段在表达方式上与前面三段有何不同?该段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②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③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④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⑤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⑥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⑦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⑧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⑨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兴奋。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终于,屋顶的最后一片瓦也盖上了。

⑩接着开始造台阶。

⑪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⑫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⑬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 1 )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 2 )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流露出“我”对父亲怎样的感情?
( 3 )“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这个句子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4 )文章第11段“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一句中“挑着”能换成“贴着”吗?为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
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 1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

A: 母亲老了,她依赖长大了的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B: 母亲老了,没有自己的主见,就像小时候我没有自己的主见一样。
C: 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D: 母亲老了,只能听从我的安排,就像小时候我只能听从母亲的安排一样。
( 2 )第③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方法。文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________品质,体现了 _的家庭关系。

( 3 )如何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中语?

四、写作(分值:60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想起它,就有温暖、舒适、轻松的幸福感觉;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离开家,就有无限的牵挂、思念和渴望……

请你以“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④500字左右。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