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涉县西戌镇偏店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和修辞运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战斗机着舰的惊险)
B: “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这里鲁迅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讽刺“清国留学生”)
C: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托尔斯泰目光的凶狠)
D: 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吕伟跳水技术的高超)
2、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túi) 取(jué) 奄奄一息(yān)
B: 立(chù) 干(biě) 持之以(hén)
C: 窕(yǎo)蓬(hāo) 睡眼惺(sōng)
D: 鸿(hào) 慰(jí) 法家士(fú)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舒婷,当代朦胧诗派代表人之一,名作《致橡树》,诗集有《双桅船》。
B: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分为立论和驳论。《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
C: 《海燕》是英国作家高尔基的一首散文诗,全诗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海燕以人的情态,借海燕这一意象赞美了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D: 中国戏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
4、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从出土的楚乐器看,编钟与编磬往往在一起,以构成“金石之声”。编钟音色丰富优美,重击如 ,轻敲若 ,闻之令人心旷神怡;编磬至今仍有优美的音质,并刻有以凤鸟为主题的凹凸纹饰。这些凤鸟,有的回首展翅 ,有的昂首远眺 ,有的仅露首尾神态盎然,充分体现了楚人声形兼美的匠心。

A: 风动杨柳 雷霆万钧 栩栩如生 动感十足
B: 风动杨柳 雷霆万钧 动感十足 栩栩如生
C: 雷霆万钧 风动杨柳 栩栩如生 动感十足
D: 雷霆万钧 风动杨柳 动感十足 栩栩如生
5、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12月25日,瑞典外交大臣公然支持台湾加入国际组织,我国外交部强硬表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中方坚决反对其他国家在此问题上说三道四
B: 生活中,人们往往因立场和角度不同而对事物的看法有所不同乃至完全不同,这种情形是屡见不鲜的。
C: 在互联网上成长起来的“微公益”真正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所以说公益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D: 期中考试我们的语文成绩有的130 多分,有的40多分,真是良莠不齐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纯粹 险燥 杞人忧天 精益求精
B: 禁锢 苫蔽 眉开颜笑 骇人听闻
C: 温驯 凸兀 惊慌失措 畏罪潜逃
D: 安详 狭隘 怪诞不经 力不暇供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大鱼海棠》在影片质感和人物情节方面突破了一大步的跨越。
B: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使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C: 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
D: 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国庆假期出游,而骑在塑像头上拍照,此类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却屡禁不止,其原因是缺乏个人修养造成的。
B: 一档名为《朗读者》的大型朗读类节目播出,加上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的《见字如面》,给人一种久违的文化气息。
C: 一年一度的两会,吸引着来自各行各业的目光,打动着亿万百姓的心弦。
D: 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屏障 郑重其事 蔚蓝 自惭形秽
B: 阴晦 如雷灌耳 禁锢 吹毛求呲
C: 旁鹜 殚精竭虑 灰烬 与日具增
D: 蔓延 怪涎不经 萦绕 锋芒必露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第十三届省运会即将在衡阳举行,体育健儿们纷纷表示要充分发扬水平,取得佳绩。
B: 为了防止结核疫情不再反弹,上级要求各学校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C: 眼前的油茶树含翠吐绿,摇曳生姿,把天堂山装点得生机盎然。
D: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真谛。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注,——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1 )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 2 )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箄,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注释]①诣:拜见。②论议:这里指谈论玄理。③进火:烧火。④箅(bì):蒸饭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著箅,放竹箅。⑤馏:蒸饭。⑥糜:粥。⑦识:所收获的知识。⑧更相易夺:互相订正补充。

(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尊君在同“否”
B: 仿佛之 志向
C: 陈太丘与友行 约定
D: 大人与客 谈话
( 2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过中/不至
B: 言无/遗失
C: 仿佛/志之
D: 元方/时年七岁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 4 )从甲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元方从小就聪明善辩,请你结合乙文的具体内容分析他如此聪明善辩的原因。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美丽的秋雨梧桐

我对梧桐的喜爱,是从儿时就有的。

五岁时,父亲在院子里栽了两株梧桐树苗,细细的干,嫩嫩的芽,碧绿的叶,我拿着瓢,忙着给小树浇水。奶奶说,梧桐树是吉祥树,家有梧桐树,就能引来金凤凰。从此,我便有了美好的梦。在全家人的精心呵护下,小梧桐一天天长大了,在我的记忆里,也镌刻着许多我和梧桐树的美好的故事。梧桐开花时,我和小伙伴们便用竹竿,上端绑上铁钩子,采集那黄白色的小花,放在鼻子下,闻着淡淡的清香,装在瓶子里,和上水,放一会儿,便成了粘粘的汁液。我们最开心的日子是梧桐结果的时节,吃着香喷喷的梧桐果,使我们这些很难吃上水果的家境贫寒的苦孩子们,如同过年一般的欢乐。最难忘的是下雨的夜,躺在温暖的被窝里,听着窗外雨打梧桐叶的声音,是那样的美妙,无限的暇想伴随着甜美的梦,把我带向浩瀚深邃的天空……

十二岁那年,我们搬了家,也离开了两棵朝夕相处的梧桐树。每每在雨夜中,似又听到雨打梧桐叶的滴嗒、滴嗒的声音,便又生出许多的遐想和牵挂。后来读到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更体会到了秋雨梧桐的意境。由此,也就喜爱上了婉约派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韵味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美丽。

六朝古都南京,最美丽的是遮天蔽日的法国梧桐,夏天里,满街的行道树给火炉般的城市送上了无尽的清凉。其实法国梧桐是不同于中国的梧桐树的,它叫悬铃木,然而南京人还是喜欢叫它梧桐树,这是否喻示着勤劳善良的南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呢?

而我喜爱梧桐,更在于她的秋韵。丰子恺先生在《秋》中写道:“夏目漱石三十岁的时候,曾经这样说:‘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也多,欢浓之时愁也重。’……自从我的年龄告了立秋以后,两年来的心境完全转了一个方向,也变成秋天了。……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调和。非但没有那种狂喜与焦灼,且常常被秋风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暂时失却了自己的所在。……实际,迎送了三十几次的春来春去的人,对于花事早已看的厌倦,假如要我对于世间的生荣死夭费一点词,我觉得生荣不足道,而宁愿欢喜赞叹一切的死灰。我对于春与秋的取舍,也是为了这一点。”又有林语堂先生在《秋天的况味》中告诉世人的心语,“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而鲁迅的《秋夜》更为以后人不可攀及的力量,构造了一种“清冷肃杀又似乎大有深意”的秋夜的独特意境。

自打别了儿时的梧桐树,一晃三十七年过去了,而秋雨梧桐的情结却愈发强烈,去岁之秋便寻着旧路,回到曾有过梦一般时光的家园,遗憾的是,新建的小区取代了我梦中的梧桐,而我闭上眼,却又分明听见已成参天大树的两棵梧桐,在秋雨中低吟着催眠曲,伴我入眠的滴嗒声。我终于又找到了我的梦,我美丽的秋雨梧桐!

( 1 )阅读选文后,请概括作者喜爱梧桐的原因。
( 2 )文章以梧桐为线索抒情,阅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概括作者回忆了那些有关梧桐的事。
( 3 )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说说作者借梧桐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 4 )选文语言很有特色,请从文中任选一句并加以评析。(可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某个角度入手)
( 5 )许多事物,当我们看到它时也会如作者看到梧桐般内心产生特别的感受,引起许多的回忆,请你选择一个,描写该事物并表达你的感悟。(如一朵小花,一片小草,一弯新月,一棵古树,一片云朵)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工智能对中国的意义超乎你想象
虽然机器人经济,可能将无可避免地引发一系列工作岗位消失,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样的自动化经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进一步扩大中国的经济优势。
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实,在去年美国白宫和英国政府的人工智能报告上,便将其视为影响未来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白宫甚至将其列为国家战略。
某种意义上,人工智能为这个时代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能量,缔造一种新的“虚拟劳动力”。来自埃森哲与经济学前沿公司最近的一份报告大胆提出,到2035年,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的普遍采用,可能会将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提高一倍。
对于中国而言,意义还不仅仅局限于此。在这一轮人工智能浪潮中,对经济最大的价值在于更大规模地实现自动化、机器化转变。虽然这种自动化经济,或者叫机器人经济,可能将无可避免地引发一系列的工作岗位消失。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的是,这样的自动化经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进一步扩大中国的经济优势
很多人想象不到,虽然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包括医疗、教育、公共安全、交通等,都具有巨大的潜力。但从具体实际应用来说,制造业却可能是最快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的蓝海领域。原因其实很简单,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大而不强,与日本、德国相比较,至少有20年的差距。但这恰恰也为制造业进行转换、升级提供另一种便利,亦即其很容易被人工智能技术击败,改造起来反而更加容易。
除此之外,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储备、研究成果等方面,也具备了较强的基础。比如在人才方面,中国科学家已经占据了全球人工智能科研实力的半壁江山。这一点,有个例子可以说明中国的影响力。
2017年的美国人工智能促进协会(AAAI)年会,原定于一月底在新奥尔良举行。选址上没问题,但时间恰好撞上了中国的春节。这在过去没有什么,但现在却不同了。鉴于中国人工智能科学家们的重要性,最后会议不得不延后一周,在旧金山举行。
所以,中国既具备发展人工智能的基础,也有足够的市场进行改造升级的需求;中国既有后发优势,也有先发优势。诚如李开复所言,人工智能是中国引领全球的巨大机遇。
(2017-03-14,摘自《新京报》,有删改)
( 1 )文章说“人工智能对中国的意义超乎你想象”,有哪些意义,请概括回答。

( 2 )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比如在人才方面,中国科学家已经占据了全球人工智能科研实力的半壁江山。(“半壁江山”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②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进一步扩大中国的经济优势。(“进一步”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 3 )文章第七自然段提到2017年的美国人工智能促进协会(AAAI)年会重新选址,有什么作用?

( 4 )阅读下列链接材料,运用文中相关知识和观点,谈谈你的理解。

材料一:去年以来,人工智能便成了科技圈的宠儿,其他诸如AR,VR的,似乎都消失不见。而在今年的两会上,人工智能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有数据表明,在2015年全球顶尖期刊上发表的人工智能论文里,华人作者的比例达到了43%。同时,根据乌镇智库去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人工智能的专利申请数、授权数在2012年就已经超过美国。

四、写作(分值:60分)
“本来我可以放弃,却咬牙坚持了下来;本来我可以沉默,却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本来我可以争取,却因犹豫而错过;本来我可以面对,却因胆怯而逃避…… ”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类似的经历, 也许,这就是成长过程中的喜悦与烦恼。

请以“本来我可以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