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利欲熏心的商人们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使土地资源遭到惊人的破坏。 B: 学校的树荫下,一群附庸风雅的学生正安静地看着课外书。 C: 作为老师的我,在学习上对你的一切帮助都是理所当然的? D: 随机应变是一种处事方式,也是一种智慧。 |
2、 | 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B: 脆弱 纵使 因为 C: 脆弱 虽然 尽管 D: 软弱 虽然 因为 |
3、 | 下面句中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是寡人之过也B: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来,孰视之 C: 能谤讥于市朝 朝服衣冠 D: 虽欲言 , 无可进者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
4、 | 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 震悚(shǒng) 荒谬(miù) 溃退(guì) 锐不可当(dāng) B: 要塞(sài) 瞥见(piē) 惊骇(gài) 歼灭(qiān) C: 幽咽(yàn) 诘问(jié) 差使(chà) 素湍绿潭(tuān) D: 藻荇(xìng) 举箸(zhù) 寒噤(jìn) 仄歪(zè) |
5、 | 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①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 ②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 ③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④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⑤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 ⑥稼先虽然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B: ④①⑥②⑤③ C: ④⑥①②⑤③ D: ⑤②③④⑥① |
6、 | 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B: ①把万物照得些憔悴了 ②从山谷传出山谷 C: ①把万物照得些憔悴了 ②从山谷返响到山谷 D: ①被尘土掩埋得有些憔悴了 ②从山谷返响到山谷 |
7、 |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Ade,我的蟋蜂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B: 我从前没有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是多么懊悔! C: 他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 D: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
8、 |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5•12”大地震中,四川省绵阳市桑枣中学七百多名师生能安然无恙 , 得益于他们学校坚持如一的防震演习训练。B: 在莱芜市“中华经典诵读”比赛中,同学们那抑扬顿挫的声调,满怀激情的吟诵,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 曾经制造骇人听闻的“9•11”恐怖事件的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2011年5月1日被美军击毙。 D: 目前,各种商品的价格飞涨,尤其是住房的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叹为观止。 |
9、 | 下面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萦带(yíng) 殷红(yān) 分道扬镳(biāo) 兀兀穷年(wù) B: 燕然(yàn) 朔气(shuò) 遍稽群籍(jī) 迥乎不同(jiǒng) C: 可汗(hàn) 字帖(tiè) 明眸善睐(lài) 忍俊不禁(jìn) D: 亘古(gèn) 愧怍(zuò) 潜移默化(qiǎn) 鲜为人知(xiǎn) |
10、 | 下列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 ②人贵立志。 ③宋代学者程颢曾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 ④可见,对于一个人的事业的发展来说,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⑤明代学者王阳明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 A: ①③⑤②④ B: ①⑤③②④ C: ②①⑤③④ D: ②①③⑤④ |
诗歌鉴赏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 5 )只识弯弓射大雕”中“只”能不能改为“还”,为什么? ( 6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什么?写出一个你欣赏或熟悉的“风流人物”,并简要说说他的事迹。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乙】 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①,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②者也。儒生不博览,犹为闭暗,况庸人无篇章之业③,不知是非,其为闭暗,甚矣!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故入道④弥深,所见弥大。 (东汉王充《论衡·别通》) 【注】①类,种类。②痈:毒疮,这里指失去嗅觉的鼻病。③篇章之业:指读书经历。④道:指先王之道。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不亦说乎 说: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 愠:________ ③犹为闭暗 犹:________ ④其为闭暗,甚矣 甚:________ ( 2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 B: 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 C: 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 D: 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 (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 ( 4 )【甲】【乙】两文论述学习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做个快乐读书人
刘 墉
①今天下午,你去上中文课之前,我看见你不断地翻书,一边翻,一边数,然后得意地说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的课外书,一定能得奖了。过去的两个礼拜,爸爸也确实看见你每天才吃完饭,就抱着书看,爸爸还好几次对你说:“刚吃完饭,应该休息,让血液去肠胃里工作。如果急着看书,血都跑到脑袋里去了,会消化不良。而且刚吃饱比较糊涂,读书的效果也不好。”只是不管爸爸怎么说,你都不听,才把书放下几分钟,跟着又拿起来。你读书的样子好像打仗似的,好快好快地翻,读完的时候还大大地喘口气:“哇,我又读了一本。”现在,爸爸终于搞懂了:原来你们班上有读书比赛,每个礼拜统计,看谁读得多。爸爸不反对这种比赛,它确实能鼓励小朋友多读不少书。只是,爸爸也怀疑你到底能记住多少,又读懂了多少。如果你只是匆匆忙忙地翻过去,既不能咀嚼书里的意思,又不能欣赏美丽的插图,甚至不能享受那些故事,获得读书的乐趣——你读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②读书就跟到博物馆一样。你可以“精读”,从头到尾只待在一间展览室里,研究一两样东西;你也可“浏览”,到处走走,遇到感兴趣的,就多读一下展品的说明。读书也可以像是参加“发现之旅”的比赛。大家拼命读,拼命冲,比谁读得多,谁考得好。只是到头来,很可能没见到多少,没学到多少,徒然得个虚名,却既浪费了时间又搞坏了身体。在这儿爸爸要告诉你两句孔子说过的话——孔子说:“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很喜悦的事吗?”孔子又说:“只知道学习,却不加思索,到头来等于白学;只靠思索却不去学习,则变得危险了。”在孔子的这两句话里提到了三个词,也就是“学”“习”和“思”。“学”是指“学新的东西”。“习”是讲“温习”,也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再温习一下。“思”是讲“思索”,让学到的东西能在脑海里多打几个转,甚至引发一些自己的想法,产生一些自己的创意。现在,爸爸要问你,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书,算是“学”,是“习”,还是“思”?你的答案大概只有“学”吧!
③孩子!你总是去图书馆,那里的书是不是好多好多,让你读一辈子也读不完?如果有个人天天都去读书,一辈子读了几千万页的书,他还有时间写文章、写书,或把学到的东西拿来使用吗?这也好比前两个月,爸爸说要种番茄,从图书馆里借了七八本种番茄的书,爸爸一页一页看,只怕到现在还在读书,我们的后院又怎么能有已经红了的番茄呢?所以,书虽然不会动,像是“死的”,但是里面的学问是“活的”。那活的学问又好像种子,你必须把它拿出来,播到土壤里,每天浇灌,常常施肥,才能长出果实。如果你根本不把种子拿出来,或播完种却忘了,任它自生自灭,长出一大堆杂草来,是不可能有好的收获的。
④孩子!爸爸不要你拿第一,只希望你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我希望你每星期只读一两本书,却能在读完之后对我提出很多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一天对我说:“爸爸!你看我也模仿那本书,写了一个小故事,我还画了几个插图呢!”
阅读理解
孤独温暖的旅程
铁凝
①有一个冬天,在京西宾馆开会,好像是吃过饭出了餐厅,一位个子不高、身着灰色棉衣的老人向我们走来。旁边有人告诉我,这便是汪曾祺老。当时我没有迎上去打招呼的想法。越是自己敬佩的作家,似乎就越不愿意突兀地认识。但这位灰衣老人却招呼了我。他走到我的跟前,笑着,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他打量着我的脑门,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这样的问话令我感到刚才我那顾忌的多余。我还发现汪曾祺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正如同他对于人类和生活的一些看法。
②不久以后,我有机会去了一趟位于坝上草原的河北沽源县。去那里本是参加当地的一个文学活动,但是鼓动着我对沽源发生兴趣的却是汪曾祺的一段经历。他曾经被下放到这个县劳动过,在一个马铃薯研究站。他在这个研究马铃薯的机构,除却日复一日的劳动,还施展着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天才:描述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图谱--画土豆。汪曾祺从未在什么文字里对那儿的生活有过大声疾呼的控诉,他只是自嘲的描写过,他如何从对于圆头圆脑的马铃薯无从下笔,竟然到达一种“想画不像都不行”的熟练程度。他描绘着它们,又吃着它们,他还在文中自豪地告诉我们,全中国像他那样,吃过这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人,怕是不多见呢。我去沽源县是个夏天,走在虽然凉快,但略显光秃的县城街道上,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肆虐这里的居民,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捱过他的时光。我甚至向当地文学青年打听了有没有一个叫马铃薯研究站的地方,他们茫然地摇着头。马铃薯和文学有着多么遥远的距离呀。我却仍然体味着:一个连马铃薯都不忍心敷衍的作家,对生活该有耐心和爱。
③1989年春天,我的小说《玫瑰门》讨论会在京召开,汪曾祺是被邀请的老作家之一。会上谌容告诉我,上午八点半开会,汪曾祺六点钟就起床收拾整齐,等待作协的车来接了。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没有应付,也不是无端的说好。在这里,我不能用感激两个字来回报这些意见,我只是不断地想起一位著名艺术家的一本回忆录。这位艺术家在回忆录里写到当老之将至时,他害怕变成两种老人,一种是俨然以师长面目出现,动不动就以教训青年为乐事的老人;另一种是唯恐被旁人称“老”,便没有名堂地奉迎青年,以证实自己青春常在的老人。汪曾祺不是上述两种老人,也不是其他什么人,他就是他自己,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这个老头,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寥、或热闹的时光,用自己诚实而温暖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满灵性的故事,抚慰着常常是焦躁不安的世界。
④我常想,汪曾祺在沽源创造出的“热闹”日子,是为了派遣孤独,还是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是他觉得世界更需要人去抚慰呢?前不久读到他为一个年轻人的小说集所作的序,序中他借着评价那年轻人的小说道出了一句“人是孤儿”。
⑤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他在另一篇散文中记述了他在沽源的另一件事:有一天他采到一朵大蘑菇,他把它带回宿舍,精心晾干(可能他还有一种独到的晾制方法)收藏起来。待到年节回京与家人做短暂的团聚时,他将这朵蘑菇背回了北京,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份鲜美无比的汤,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⑥于是我又常想,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
⑦这使我不断地相信,这世界上一些孤独而优秀的灵魂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将温馨与欢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了世人吧?用文学,或者用蘑菇。
( 1 )作者在回忆汪曾祺先生的时候,既有与汪老的直接接触,也有从书本中了解的汪老。阅读文章填写表格。事件 | 印象 |
① | 目光温和而又剔透 |
下放沽源研究土豆 | ② |
③ | 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 |
带着自己采集、晾干的蘑菇回京,并为家人烹制 | ④ |
①文中作者说汪曾祺先生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结合文章分别回答“温和”“剔透”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②“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在这里肆虐 , 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挨过他的时光。”这句话中加下划线的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文中“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3 )从文章看,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汪曾祺?( 4 )文章的标题“孤独温暖的旅程”有什么含意?( 5 )第⑤段中“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6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汪曾祺为什么说“人是孤儿”。“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如薄酒一杯,像柔风一缕/这就是一篇最动人的宣言呵/仿佛春天,温馨又飘逸。”(汪国真)
请以“给我一个 就够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④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