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山东省五莲县洪凝镇初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面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降低交通噪音对奥运村的影响,我国科研人员制定了总平面防噪音方案。
B: 中语会即将在我校召开,这次会议规定每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超过30分钟。
C: 随着电脑文字录入技术的应用,使人们逐渐不喜欢用笔写字了。
D: 我们的报刊、电视、网络和宣传媒体,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现象不再发生。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B: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C: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表现出山林的热闹。
D: 本文语言极具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3、选出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 )
A: 它的干通常丈把高,像人加工过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B: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
C: 才德有如宝石。
D: 每一种健全的思想是一颗植物种子的包壳。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微风摇碎一树阳光,地上树影斑驳,四下一片静谧
B: 冬野寂寂,万物悄然积蓄力量,静待生命在春天怒放。
C: 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师生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D: 邓稼先当年隐姓埋名研“两弹”,今日家喻户晓扬美名。
5、

选出下列句子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 春节,乃一岁之首。春节,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的一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燃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B: 元宵节,为农历正月十五日。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猜灯谜等
C: 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节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赛龙舟等
D: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中秋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6、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祈(dǎo) 隐(cè) 倒(tā) 龙吟凤(huì)
B: 真(dì) 热(chì) 酿(yùn) 惟妙惟(xiào)
C: 绰(kuò) 仃(líng) 逶(yí) 鳞次比(jié)
D: 拮(jù) 强(kuō) 取(xī) 心无旁(wù)
7、下列各组词中的字形和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弄(sì) 狭(ài) 萏(hàn) 喜出忘外
B: 禁(gù) (pì)护 妹(zǐ) 恍然大悟
C: (xuàn) 耀逃(cuàn) 黠(jié) 惊慌失错
D: 慷(kǎi) 叮(zhǔ) 塌(tān) 宁静致远
8、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下列对诗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拂晓时分辽阔壮美水天相接图,营造了一种苍茫无际、瑰奇雄伟的意境。
B: 中间两句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 后两句虽然词人对自己创作的不满,但词人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
D: 这首词词风豪迈,巧妙用典,梦幻生活、历史与现实,气势恢宏,展示了豪放不羁的性情。
9、下列词性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前面 鲜花 面包 同情
B: 跳舞 跑操 演练 夏季
C: 唱歌 上学 应该 美丽
D: 绿萍 水藻 法律 秋天
10、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谈论柳州文化及其影响力,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 , 又要有全国视野,不盲目乐观。
B: 提高学习成绩是一个循规蹈矩的过程,想靠考前突击,一口吃成胖子,显然是不切和实际的。
C: 开展“清洁家园”活动以来,我市各乡镇、村屯根据实际,因地制宜 , 选择合适的垃圾处理模式。
D: 纷扬的白雪里,一个小女孩兴高采烈地在冰冻的湖面上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 1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列举一种并作赏析。
( 2 )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往送之门,之曰 必敬必
B: 得志,民由之 未复有能其奇者
C: 天下之广居 面山而
D: 顺为正者 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2 )翻译下面句子。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贫贱不能移。

( 3 )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奉行的最多也只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
B: 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能够身居高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 4 )结合下面材料,说一说文天祥是否符合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标准。

(材料)

至潮阳,见弘范 , 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 , 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改动)

【注释】①[弘范]元军元帅。②[崖山]地名 ③[张世杰]南宋将领 ④[捍]保卫⑤[上]皇上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生长在城市里的一棵树》,完成以下练习。

生长在城市里的一棵树

①在一座拥挤的城市里,在两座高楼之间长着一棵树。这棵树的周围没有任何绿色植物,树一侧的叶子碰到了一座仓库密密实实的墙,另外一侧的叶子掠到了一座破旧公寓的窗口,下面的空间已经被水泥铺到树的根部,但这棵树仍然活着,而且每到春天都会长出新鲜嫩绿的叶子。

②“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住在树根下的老鼠问。“我就不会这样做,如果我是你的话”。

③“这是我的事!”树说。“这是我得做的事情。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

④“但是没有人来看你,在这样的环境里,”老鼠说,“除了我。”

⑤“不关我的事!”树说。

⑥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妈妈!亲爱的妈妈!窗外那棵树长出细小的新叶了,嫩嫩的,绿绿的。春天来了,即使是在城市里也可以看到春天了。现在我会长得更好。 我敢肯定。”

⑦“感谢上帝!”母亲说。

⑧夏天来了。树叶长得又大又长,树枝被它们压得弯了腰。树叶在热浪下微微颤抖,下了一片阴凉。

⑨“你这样耗费自己的生命,真的让人为你感到遗憾!”住在树根下的老鼠说,“要是你捕捉昆虫,或者做些有用的事情,我倒会感到好受一些。你为什么就是要这样做呢?”

⑩“这是我得做的事情!”树说。“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

⑪“但是,如果有人关注或同情的话,那又会不同,”老鼠说。

⑫“那不关我的事!”树说。

⑬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妈妈,热浪让人感到窒息。要不是有那棵可爱的树的遮阴,我真的无法忍受。风把树叶吹得沙沙作响,我从这种响声中感觉到了凉爽,好像置身于山间一大片森林,森林里的树木凤舞婆娑,碧绿的草地上长满了鲜花,清香四溢,叮咚作响的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

⑭“感谢上帝!”母亲说。

⑮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是秋了。空气开始稀薄和变冷,那棵树的树叶也开始变黄,一片接一片地掉落到地上。水泥地面全都被落叶覆盖了,那些落叶就像金子般闪闪发光。

⑯“现在你明白了!”住在树根下的老鼠说,“现在一切都结束了,你的辛苦有何所得?”

⑰“我做了我得做的事情”,树说,“那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⑱“真是懦弱的植物!”老鼠说,“如果你结出果实让人吃,那至少算是留下一点东西,可现在,除了掉落的枯叶和空荡荡的树枝,你什么都没有留下。”

⑲“那不关我的事!”树说。

⑳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妈妈!亲爱的妈妈,夏天已经结束了。看啊!我那棵可爱的树掉叶了,那些光秃秃的树枝拍打着我们的窗口,似乎在提醒着我,那棵树该安静休息了,我想我也要睡觉了。亲爱的妈妈,请您帮我拾几片树叶,我要好好珍藏,因为它们一直是我快乐的源泉。”

㉑说完,她转身面对着墙,慢慢地入睡了。

㉒“感谢上帝!”母亲说。

—一选自《美文》(有删改)

( 1 )文章写了一棵树的经历,也写了一位生病女孩看到树后的感受,请分别加以概括。

①树的经历:________

②女孩的感受:________

( 2 )第①段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树怎样的生存环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3 )结合语境,说说第⑤、⑧段中画线词语的含义。

不关我的事!

②树叶在热浪下微微颤抖 , 留下了一片阴凉。

( 4 )请从修辞和描写手法的角度,对文章第⑬段划线语句进行赏析。

好像置身于山间一大片森林,森林里的树木风舞婆娑,碧绿的草地上长满了鲜花,清香四溢,叮咚作响的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

( 5 )文中的树反复说:“这是我得做的事!”“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这两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并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这则议论文,完成问题。

“咬牙”是一种修炼

向贤彪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

②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战斗频繁,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痢疾、霍乱盛行。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

③“咬牙”体现的是坚韧。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惟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采撷成功的果实。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挑粪……从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成功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一件工作、一项事业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最需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

。京剧《沙家浜》中,18名新四军伤病员被困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于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⑤“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办公室。他的研究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克了技术瓶颈。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

⑥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王进喜用身体堵住井喷的“咬牙”,就没有大庆油田的传奇;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

⑦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

( 1 )请在第④段划横线的空白处填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 2 )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四、写作(分值:6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文。

(一)《诗经·大雅》中有一句著名的诗:“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说人们往往都有(良好的)初心,但很少有人能得到很好的结局。其实我们在学习和做事的时候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开始时往往热情高涨,但随着时光流逝,激情开始降温,最后往往是不了了之或是草草收场。这句诗也在警示我们:只有我们一直坚持当初的信念,最后才能取得成功。

请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班级名。

(二)《列子》中有一个著名的“杨布打狗”的故事:一天,杨布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因为遇到了大雨,他便换了黑色的衣服回家。他家的狗没认出来主人,就冲他狂吠。杨布十分生气,正准备打狗。这时,杨布的哥哥杨朱说:“你不要打狗,如果换做是你,你也会像它这样做的。假如刚才你的狗离开时是白色的而回来就变成了黑色的,你怎能不为此而感到奇怪呢?”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班级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