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以下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 初到宫中,甄嬛便发现自己卷入了一系列残酷的明争暗斗之中,她必须要生存下去。B: 眼下在某些地区,“走穴”正成为一些学者乐此不疲的事情,因为这既能提高知名度,又可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 C: 网友对于莫言上春晚的期待度很高,而前天,央视春晚总导演哈文在北京发布会上的回应却仍旧是模棱两可。 D: 据说,奥巴马夫妇是苏珊大妈的粉丝,欲邀请苏珊大妈赴白宫演出,而苏珊大妈以害羞为由,迟迟不肯前去,成为白宫的不速之客。 |
2、 |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到院中散步。 B: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译文:清晨的雾即将消散,猿猴和鸟儿的叫声很是悦耳。 C: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文: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D: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译文: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
3、 |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惟妙惟肖 坦荡如底 巧妙绝伦 诚惶诚恐 B: 正襟危坐 自出心裁 重峦叠嶂 因地制宜 C: 众目睽睽 粗治滥造 春寒料俏 摩肩接踵 D: 暗然失色 翻来覆去 颔首低眉 抑扬顿挫 |
4、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B: 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C: 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D: “他不肯接见你的”,一个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谁都不肯接见”。 |
5、 | 为下面这则消息拟写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人民网工会主席李颖芝看望贫困儿童和流浪孤儿 C: 弘德家园专门收住贫困儿童、流浪孤儿 D: 人民网在网上发起了“媒体微博暖冬行动” |
6、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么多树根在大地里面触类旁通 , 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的食粮的供养。B: 他演讲时,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 获得听众阵阵掌声。 C: 这些豆蔻年华的男女学生,参加这项活动的热情相当高。 D: 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 , 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
7、 | 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一名新锐导演,她的第一部处女作就创造了票房纪录。(将“创造”改为“创新”) B: 数学老师运用交通事故统计数据进行教学,使学生不仅增强了安全意识,还学会了计算方法。(将“增强了安全意识”与“学会了计算方法”互换位置) C: 用手机微信付款的方式,普遍得到了广大年轻消费者的欢迎。(把“普遍”调到“欢迎”前) D: 针对当前学术界急功近利甚至违背科学道德、弄虚作假事件屡有发生,国家应设立专门的独立机构负责调查处理。(在“发生”后面加上“的现状”) |
8、 |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今年以来,中国在量子信息科研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发射了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实验卫星“墨子号”。 B: 梧州市委、市政府把民族团结工作融入全市经济发展大局中,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新征程。 C: “五一”期间,通过营造良好环境、加强宣传引导等方式,我市倡导的文明出游活动取得了不错效果。 D: 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如藤县禤洲舞狮已被打造成为梧州的文化名片之一。 |
9、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2015年4月25日上午,第68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临沂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_________24日下午,我国共有34个省(区、市)和地区的代表团报名参会,912家企业前来参展。 ②一名独腿流浪大叔近日走红浙江金华,他耗时5小时用粉笔在地上画出一幅6平方米左右的《蒙娜丽莎》,_________的画像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看,惊叹不已。 ③毕淑敏说,参加“成语大会”的节目录制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在我最近的写作中,成语的使用_________地比以前多了,就像和老朋友见了面,对成语更有感情了。 B: 截止 惟妙惟肖 情不自禁 C: 截至 惟妙惟肖 不由自主 D: 截至 栩栩如生 情不自禁 |
10、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①夸父与日逐走(跑)。(《夸父逐日》)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立)。(《爱莲说》) B: ①虽乘奔(飞奔的马)御风不以疾也。(《三峡》)②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C: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和)其奇者。(《答谢中书书》)②余立侍左右,援(引、提出)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 D: ①下车引(拉)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繁茂)而繁阴。(《醉翁亭记》) |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① 丁丁漏水②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其诗多为乐府歌词。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 1 )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描绘的景象。( 2 )“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哪些情感? |
文言文阅读 灵壁张氏园亭记(节选)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①凡八百里 ________ ②果蔬可以饱邻里 ________ ③乐其风土 ________ ④幅巾杖屦 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①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②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 3 )用“/”在下列句子需加标点符号的地方断开,断三处。其 外 修 竹 森 然 以 高 乔 木 蓊 然 以 深 其 中 因 汴 之 余 浸 以 为 陂 池 ( 4 )本文结尾部分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 |
阅读秦文君的《红书包》,完成问题。
20年前,我还是个小学四年级学生。
有一回,同班的汪丽娜背了一只崭新的红书包,那书包简直美极了,我只看它一眼,心里就发颤。
那天,我被这美丽的红书包缠绕着,别的一切都退得远远的,我甚至感到,快活与否,就同这书包紧密地连在了一起。放学时,汪丽娜就走在我的前面,我听着大伙都在议论她的书包漂亮,不觉有点儿生她的气。在此同时,一个念头升了起来:我一定也要有一只这样的红书包。
一连几天,只要一放学,我就上大街,专跑文具店。终于,在一家小文具店的橱窗里,找到了这样的红书包。隔了层光闪闪的橱窗玻璃,我发现它更吸引人了。我在它跟前站了许久,一会儿( )看,一会儿( )看,过会儿( ),单眼看。“没有什么能同它比美。”真的,当时我就那么想。
我又奔又跑地赶到车站,等了三辆公共汽车,才等到母亲从车上下来。她惊讶地看着我,我什么也不说,拉着她的手就奔那家文具店。到了那儿,就指着红书包说:“给我买吧,妈妈。”
“可你的书包还挺新的,而且也很漂亮。”
我不知怎的就想哭,一边死活不肯离开,像是打算在这儿站一辈子。妈妈摸摸我发烫的额头,心就软了。没想到,她摸出钱夹要付钱时,才发觉带的钱不够。可在这时,店要打烊①了。
夜里,我老做梦,梦见店里的红书包让人用一把大剪刀剪坏了,急得我大嚷大叫起来。爸爸把我唤醒,小声对我说,明天,他下了班就去把我的红书包买回来。
第二天的整个白天,我都非常快活,而且还很紧张很激动。见了汪丽娜,我就想:我马上就可以背上那只红书包,同你的那只毫无差别。到了傍晚,我突然又变得惴惴不安:万一那店里的书包都让别人买去了呢!于是,我三番五次往那里跑,弄得店里人都开始皱起眉头来打量我。
晚上,爸爸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我抢过那只鲜红的书包,高兴得打转。等乐过之后,才看见妈妈正在给爸爸搽松节油。原来,为了快点赶到店里,爸爸骑车时同一部黄鱼车撞在一起,膝盖上肿起老大一块。
我的心情沉重起来:我怎么会不顾一切地迷上这红书包的,竟没看见爸爸的膝盖为了它受伤了呢。
爸爸说:“爱美不是件坏事,可生活中美的东西太多了,你跟在别人后面,永远也是跟不过来的,能体会美才是最美的事情。”
第二天,我背着红书包兴高采烈地去学校,在校门口碰见汪丽娜,谁知她已换了一个紫色的新书包,比原来的红书包漂亮不知多少倍。
从那天起,我似乎更加关注一切美丽,美的旖旎②永远能给予我无限的灵感,可是从此就没有再像过去那样焦躁不安了。能懂得美,懂得美在何处有时就很知足了,也很快乐,世界上最美的莫过于存着的爱美的心。
后来,那个红书包用旧了,而我一直珍藏着它。不为别的,就为它成了我生活的一个启示录。
(选自《秦文君文集》,有改动)
【注】①打烊:关门停止营业。②旖旎:柔和美好。
________→我找到卖红书包的文具店→________→我得到了心爱的红书包→________
( 2 )依次在文中括号里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捂只眼 凑近着 退远点修改前:晚上,妈妈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
修改后:晚上,爸爸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
( 5 )从全文看,篇末的“启示录”包含了哪些内容?请结合文中内容答题。(答出两点即可)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那些卑微的母亲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她弓着身,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她于是将身体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
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的说笑声遮住。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了五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③每一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有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膛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她弯着腰用力擦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擦过的地,马上就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她马上回过头来,重新擦一遍。
④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血丝。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凛地训斥:“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她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灯。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这时,马路中间正在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辗上。忽然,就在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去,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厉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⑥她一边陪笑着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瓶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那个瓶子,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摇着拨浪鼓收破烂的师傅,被城管撵得到处跑的水果小贩……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她们又无比高尚,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以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以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我们总是在相信与不相信之间挣扎。
上述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