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整治交通违法行为是没有时间界线的,必须持之以恒、一抓到底,直到交通秩序发生根本性好转。B: 这首新创作的歌曲不仅惊叹于青藏高原雄奇壮美的景色,也包涵着对青藏铁路建设者深情的赞美。 C: 志愿者们顶着高温,齐心协力清理杂草垃圾和废旧物品,即使是蛛丝马迹也不放过,将整个庭院打扫得焕然一新。 D: 民间组织和政府部门在对待野生动物应该以保护为目的,还是开发、利用、保护三者兼而有之这一问题上分歧很大。 |
2、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B: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篇先写塞外雪景,再写天气奇寒,为送别渲染了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别朋友,山回路转中不见其踪影,隐含着对老朋友离去的不舍之情。 C: 成语“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峰回路转”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D: 《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通过现身的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
3、 |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最后一节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流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中国意识”。 B: 《苏州园林》是一篇事物说明文,采用“分﹣总”式结构,条理清晰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 C: 《小石潭记》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脉络清晰。 D: 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又名《给巴特勒的信》)中,就圆明园被焚掠这一事件,指斥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提出了“岁月创造的一切皆属于人类”的观点。 |
4、 |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中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记录,一方面增强文章记事的可信性、真实性,另一方面更直接地表现居里夫人的内心世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B: 居里夫人发现镭后,英国政府给子她众多嘉奖和荣誉,可是居里夫人对此毫不动心,这体现了她不慕荣利,潜心科学研究,质朴、高尚的人格魅力。 C: 本文记叙了居里夫妇克服重重困难,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发现并提取镭的过程。 D: 文中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突出强调了居里夫妇工作环境的简陋、恶劣。同时,这种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与下文他们高昂的工作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表现出了他们执着、坚定的科研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 |
5、 | 下列修辞手法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B: 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C: 当说必说,不要怕丢了“乌纱帽”。 D: 无数条淙淙流淌的小河就像大地上的脉搏一样在不停地流动着、跳动着。 |
6、 |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B: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C: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D: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
7、 |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B: 绮丽(qǐ) 阴晦(huì) 栈桥(zhàn) 言简意赅(hài) C: 山峦(lán) 纤细 (qiān) 繁衍(yǎn) 摇曳(yè) D: 古刹(shà) 涟漪(yī) 惘然(wǎng) 皱缬(xié) |
8、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和词语的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褴褛(lǔ) 形肖骨立 B: 拮据(jù) 自渐形秽 C: 金樽(zhūn) 强聒不舍 D: 麾(huī)下 李代桃僵 |
9、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人,能力有_____________,水平有_____________。既然出来打天下,既然要与人争高下,输赢都是正常的。只要不怕强手,敢于“亮剑”,屡败屡战,自强不息我就可能杀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即使输了,也是虽败犹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诚哉斯言。 B: 高低 大小 输不丢人 怕才丢人 C: 高低 大小 怕不丢人 输才丢人 D: 大小 高低 输不丢人 怕才丢人 |
10、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泛指文章辞藻,“骚”本指《楚辞》中的《离骚》;“迁客骚人”的“骚人”泛指文人。 B: 以下四首诗都是唐诗:《月夜忆舍弟》《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长沙过贾谊宅》《商山早行》。 C: 《岳阳楼记》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湖心亭看雪》选自唐代张岱的《陶庵梦忆》。 D: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和《论教养》分别是法国作家雨果和苏联作家利哈乔夫所著。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张四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 1 )首句中哪个词语点明了时间?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本句所呈现的画面。( 2 )三四两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 1 )请写出由第四则语录演化而来的一个成语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3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的时候,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吾日三省吾身。 B: 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孔子认为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D: 孔子感叹时光易逝,启示我们要珍惜时间求学、并提高学习效率的。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我们一样爱他们
张春风
天堂村小学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偶尔才有慈善家跑来捐款。每次,全校师生都会倾巢而出:学生站在山岭上,手舞鲜花一路欢迎;而校长方子儒会亲自带队,用一个树藤扎成的土轿子抬客人上山。
这天,天堂村小学迎来了一个特别的客人。这个年轻人不声不响,独自走了两个小时的山路。由于道路崎岖,他沿途还摔伤了膝盖。当他一瘸一拐地出现在方子儒面前时,完全没有了城里人的光鲜形象。
“对不起!”年轻人显得有点尴尬,“我......想资助你们10名特困生。”
方子儒特别高兴。这里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乡,这送上门的好事,正求之不得呢!可是,他为什么要说对不起呢?方子儒殷勤地招呼道:“要不,您先去洗漱一下?我让学生们列队欢迎?”
年轻人慌乱地摆摆手:“千万不要......我不想耽搁,捐了款就走!”
方子儒点了点头。
15分钟后,方子儒恭敬地送上一份资助名单。
年轻人看也没看,说:“校长,我想您误会了!”
方子儒愣了愣,以为他突然变卦了,着急地说:“可是,这是我们千挑万选出来的学生。他们品学兼优,将来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年轻人沉默了一会儿,说:“校长,我能亲自挑选资助对象吗?”
“当然!”方子儒长舒了一口气,“这是您的权利!但......他们绝对是最好的学生!倘若您不信,可以翻看他们往年的成绩单!”
年轻人笑了:“我当然相信,但请给我所有贫困生的名单!”
方子儒虽然感到奇怪,但还是找来所有30名贫困生的名单。年轻人要了一张白纸,小心地撕成一条条小纸条。然后,年轻人开始在小纸条上写上每一位贫困生的名字,写完一张,就揉成团丢在一个盘子里。
方子儒终于看出了端倪,疑惑地问道:“您.....是想抓阄决定资助的对象?”
年轻人点了点头:“是的,我觉得那样才公平!”
方子儒着急地说:“不行,那样你会不小心抽到坏孩子的。他们生性顽劣,整天爬树打架,几乎每门功课都不及格!”
年轻人停下手中的笔,问:“那他们逃过学么?”
方子儒想了想,说:“这......倒没有!他们只是功课不好,其他,没什么两样!”
年轻人坚定地说:“在我眼里,从来没有一个坏孩子,我们一样爱他们。谁又能知道,调皮捣蛋的孩子将来就一定不会有所作为呢?他们一样天真无邪,他们的心里一样编织着最美丽的梦想......”
3分钟后,年轻人抽出了10个人的名字。果不其然,其中有4名学生原本不在方子儒的推荐之列。
方子儒执意要举行一个公开的捐赠仪式,这是学校的惯例。年轻人却摇了摇头,说:“校长,能否替我向其他的20名学生道歉?”方子儒满脸惊愕,以为自己听错了。
年轻人的眼睛有些湿润,满怀歉意地说:“对不起,我没有能力资助所有的贫困生。他们之所以没被选上,并不是因为不够好,只是运气差了一些!总有一天,我会回来弥补他们的遗憾!”
年轻人没有告诉校长,在15年前的一个穷山沟,他也是这样幸运地得到一位老华侨的捐助。当时,他是村民眼中不折不扣的坏孩子。可是,老华侨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一生:“在我严厉,从来没有一个坏孩子,我们一样爱他们!”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一块儿,好好儿活……”
②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⑤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⑥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 1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句中的“无常”是什么意思?从文章中找出最能表现我“无常”的两个词语。①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 3 )将第③段中“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生活,因为有所追寻才色彩斑斓。追寻内心的情感,思绪万千;追寻远大的梦想,斗志昂扬;寻历史的足迹,思想深邃:追寻广博的文明,源远流长:追寻美好的品德,心灵丰盈……
请以“追寻__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自选文体,除诗歌以外: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