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个“立”字,从字源学上来讲,就是人活在天地之间而已,只不过最上面的“一点”告诉我们,活着要有一些光亮,一些智慧而已。 ②不“立”也没关系,因为这些“立”与“不立”都是别人眼里的,而你的世界理论上真的与他人无关。 ③只要自己懂得生活,过一种自得其乐、有滋有味的生活,就是所谓的“立”了。 ④人们常说“三十而立”我想说的是,四十而立就不错了,三十能立更好。 ⑤恰恰,我们对于很多事情的理解常常也就差这么“一点儿”。 A: ①④②③⑤ B: ④②①⑤③ C: ④②③①⑤ D: ①④⑤③② |
2、 | 以下属于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的是( ) A: 《史记》 B: 《汉书》 C: 《诗经》 D: 《尚书》 |
3、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愿为市鞍马 市:买 东市买骏马 市:集市 B: 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木兰不用尚书郎 不用:不愿做 C: 朔气传金柝 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 D: 军书十二卷 十二卷:十二本 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
4、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市启动市级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今年首批招收320人。 B: 只有沿线的拆迁工作能顺利进行,是沿江风光带顺利施工的条件之一。 C: 为了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我校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D: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
5、 | 下列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负势竞上 至于负者歌于途 B: 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C: 争高直指 直视无碍 D: 风烟俱净 湖中人鸟声俱绝 |
6、 | 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武松给兄长报了仇,事后他被发配孟州,结识施恩,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后,也转去投二龙山安身。 B: 《水浒传》是以农民战争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官逼民反(主题)的生动故事,解释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与残暴,歌颂了受压迫人民的反抗精神。 C: “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迭纸西川扇子。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此人是及时雨宋江。 D: 《水浒传》中有三大女将,其中扈三娘,绰号“一丈青”,是梁山三位女将之一。她是独龙冈扈家庄扈太公的女儿,与祝家庄的祝彪订亲,宋江攻打祝家庄时,扈家庄派兵救援祝家庄,扈三娘于阵前俘获了梁山的王英,又被林冲所擒。 |
7、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嘶哑(yǎ) 隘口(ài) 蹲踞(dūn) 荒莽(mǎng) B: 山巅(diān) 蝉翼(yì) 安慰(wèi) 疲倦(juàn) C: 凝望(níng) 樵夫(jiāo) 嬉戏(xī) 拯救(zhěng) D: 心弦(xián) 愚蠢(chǔn) 闪烁(shuò) 槐树(huái) |
8、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乡试中举,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亚元”。B: 唐代杜牧《赠别》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后来人们称女子十三四岁年纪为“豆蔻年华”。 C: 曹禺,本名万家宝,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等。 D: 《三峡》的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 |
9、 | 目前发现的世界文学中最古老的史诗是( ) A: 《罗摩衍那》 B: 《吉尔伽美什》 C: 《埃涅阿斯纪》 D: 《摩诃婆罗多》 |
10、 |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B: 能以径寸之木 以至鸟兽、木石 C: 盖大苏泛赤壁云 盖以诱敌 D: 石青糁之 径寸之木 |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田园乐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释】①落落:松高大的样子。 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 1 )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应该怎样理解?( 2 )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田园生活? |
课内文言文阅读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 1 ) 本文作者________(人名),除“醉翁”之外,他晚年又自号“________”。( 2 )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以此自矜________ ②释担而立________ ③但微颔之________ ④笑而遣之________ ( 3 )请结合作者对卖油翁的描写,分析康肃由“问”到“忿然”的原因。( 4 )请写出两点卖油老人的过人之处。 |
老爸的火炉
冯唐
①有时候,人会因为一两个微不足道的美好而暗暗渴望一个巨大的负面,比如因为一个火炉而期待北京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②我怕冷,我把我怕冷的原因归结于我从父亲那边遗传的基因。我老爸生在印尼,长到18岁才回国,18岁前没穿过长裤,更别说秋裤了。
③记忆里北京的冬天漫长而寒冷,每个人都穿着同一个颜色和式样的衣服,像一个个丑陋的柜子在街上被搬来搬去。北京漫长的冬天里唯一的喜庆颜色是“两白一黑”。一“白”是白菜,北京人冬天的主菜,通常的习惯是买半屋子,吃整整一个冬天,醋熘、清炒、乱炖,包饺子、包包子、包馅饼,百千万种变化,不变的是白菜还是白菜。另一“白”是白薯,北京冬天唯一的甜点,买两麻袋,吃整整一个冬天。一“黑”是蜂窝煤,堆在门前院后,那时候北京大部分地方没有市政供暖,整整一个冬天的温暖得意就靠它了。
④我常常因为烧蜂窝煤的火炉而想念那时候北京的冬天。
⑤伺候火炉是个有一定技術含量的活儿,这个技艺由老爸掌握。炉子被安放到屋里的一个角落,烟囱先伸向房顶再转向一面墙,最终探出屋外。为了伺候炉火,老爸自制了很多工具,夹煤的、捅煤的、掏灰的、钩火炉盖儿的,其中捅煤的钎子常常被我们拿去滑冰车用,总丢,老爸总是多做几个备用。蜂窝煤似乎有两种:一种比较普通,数量多,含煤少;另一种数量少,含煤多,贵,用来引火,先放在煤气炉子上烧着,然后放进火炉最底层,最后再放上普通蜂窝煤。蜂窝煤烧尽,要从下面捅碎,煤灰因重力落到炉底,用煤铲掏走,再往炉子里加一块新煤。最考验技术的是临睡前封炉子,留多大进气口很有讲究:留大了,封的煤前半夜就烧没了,下半夜全家被冻醒;留小了,不热,一整夜全家受冻;加上蜂窝煤的煤质不稳定,留多大更难控制。老爸的解决办法是半夜起来一次,我睡觉轻,常常听见他摸黑穿拖鞋声,因为长期吸烟的暗咳声,吐痰声,喝水声,用铁钩子拉开炉盖儿声,用铁钩子合上炉盖儿声,脱鞋再上床声。
⑥我对伺候火炉的兴趣不大,但是对炉火的兴趣很大。炉火当然能供暖,而且炉火比空调好很多,不硬吹热风,而是慢慢做热传递和热辐射,暖得非常柔和。从脆冷的屋外进来,把千斤重的厚棉衣一脱,一屁股坐在炉火旁边的马扎上,面对炉火,像拥抱一个终于有机会可以拥抱的女神,伸出双臂、敞开胸怀,但是又不能且不敢抱紧。哪怕不抱紧,很快身心也感到非常温暖。然后,倒转身,挺直腰板,让炉火女神再温暖自己的后背、后腿和屁股。炉火还能热食物,白薯、汤、粥、馒头片。晚上看书累了、饿了,贴炉壁一面的烤白薯和烤好的抹上酱豆腐的馒头片都是人间美味。遇到周末改善生活,放上一口薄铝锅,炉火还能煮火锅。火锅神奇的地方是,已经吃得不能再烦的白菜、酸菜、豆腐、土豆放到里面,几个沉浮,忽然变得好吃得认不出来了,围坐在周围的家人也开始和平时不一样了——老妈转身去橱柜拿酒,老姐望着炉火眼神飘忽,老哥热得撩起秋裤腿毛飘忽,老爸开始小声哼唱18岁前学会的歌曲。窗外天全黑了,借着路灯的光亮看到小雪,在窗子的范围里,一会儿向左飘,一会儿向右飘。
⑦后来,住处有了市政集中供暖,老爸还是习惯性地半夜起来一次。我睡觉轻,还是听见他摸黑穿拖鞋声,因为长期吸烟的暗咳声,吐痰声,喝水声,脱鞋再上床声。我背诵最早和最熟的唐诗之一是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今,每到冷天,每到夜晚,我闭上眼总能听到老爸像老猫一样爬起来,去照看那早已经不存在了的炉火的声音。
( 1 )选文第①自然段有什么作用?①我睡觉轻,常常听见他摸黑穿拖鞋声,因为长期吸烟的暗咳声,吐痰声,喝水声,用铁钩子拉开炉盖儿声,用铁钩子合上炉盖儿声,脱鞋再上床声。
②从脆冷的屋外进来,把千斤重的厚棉衣一脱,一屁股坐在炉火旁边的马扎上,面对炉火,像拥抱一个终于有机会可以拥抱的女神,伸出双臂、敞开胸怀,但是又不能且不敢抱紧。
( 3 )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的老爸是怎样的一个人?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攥一把芳香的泥土
厉彦林
①故乡三面环山,土地不贫瘠也不肥沃,依然保留着传统农耕文明的习俗和风貌。置身故乡的田间地头,格外兴奋踏实。泥土的故乡,扎满我生命的根须,是我心灵皈依和朝拜的圣地。
②我和妻子借假日回到地处沂蒙山区东部的老家。早饭后,跨进父母精心打理的菜园,只见一片片韭菜、大蒜、小葱、白菜、生菜,你挤我,我挨你,长得亲密而兴旺。夜晚与爹娘拉呱半宿,像品尝味道醇正的陈酿,甘美香甜,余味悠长。盖着母亲提前晾晒过的被子,有一股阳光的味道扑面而来,勾起许多记忆。
③难忘童年时代,我放学后扔下书包就去沟底岭剜菜、割草、放羊。麦苗浇过返青水,麦苗间弥漫着薄薄的雾气,伴随各种野花的清香,沁人心脾。夏季,田间、沟底、河沿上的野草紧紧抓住大地,长得墨绿、茁壮、坚韧,那是上等的牲畜饲料。
④我深爱土地,缘于我的祖辈,尤其是我的爷爷。爷爷一生坎坷,七八岁时就为富裕人家放牛。后来,有了自己的土地,便把土地当作命根子,无论是耕种、管理、收获,都精掐细算,妥妥帖帖。每次下地,必须先把鞋脱了,直接光着脚板。爷爷说,地是通人性的,可不能用鞋踏。如果踏了,地就喘不动气了,庄稼也就不爱长了。因而全家人把土地当作恩人、亲人,春夏秋冬,义无反顾地爱惜、保护着。
⑤父亲就像能感觉到土地的体温和脉动。他经常把责任田深翻整平、刨垄调畦,体味土地苏醒的喧哗与冲动。记得那年播种前,父亲走到地中央,深深刨了几镢头,轻轻跪下右腿,将十指插入泥土中,用力攥一把,看一看土地的墒情,放到鼻子前闻一闻,口里念叨着:“这土,多润呀!这土,多香呀,这土,多肥呀!肯长庄稼,种啥都成!”那是父亲一生重复了许多次的庄重礼仪和独特享受。人勤地不懒。那普通的土坷垃,在串串汗珠的浸润下,长出一茬茬小麦、地瓜、苞米,点缀着全家人幸福的鼾声。那把弯弯的镰刀,在父母布满老茧的手里,飞快地收割生活的希望。
⑥记得童年时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捏泥巴、塑泥哨、摔跤等游戏,每项游戏都离不开泥土。山地上的土壤是砂土质的,干净,爽气。大家沐浴着温煦的阳光,手里抓满温软的浮土,让土从指缝里慢慢漏下来,看细土在头皮上、脖子上、肩膀上、胳膊上水一样流淌,挂在密密的汗毛上,一会工夫,个个除了眼睛外,都成了“泥娃娃”。然后跳到池塘或河溪中冲洗干净,周身光滑。那是多么惬意和幸福的童年!
⑦游子在外,根依然扎在故乡的泥土中,血液依然流淌在那片土地上。因为心里装着乡村的碾磨、土坯房、庄稼地和亲人,于是就有了根深蒂固的乡情和刻骨铭心的故园情结。
⑧年复一年,土地一声不吭地奉献着。只要用犁深翻,依然露出一层层新土。万物生长于泥土,又回归于泥土。故乡的土地上,有我的祖辈辛勤耕耘的足痕和生活艰辛的泪滴,记载着一代代人的苦乐、荣辱与辉煌,包括安睡在山坡上的坟墓;又孕育着一代又一代新生命,常有婴儿清脆的啼哭划破山乡的黎明……
⑨赤脚走在故乡的土地上,攥一把芳香的泥土,一股地气从脚底板一下传遍全身,顿增许多昂扬向上的力量。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人物 | 感情 |
爷爷 | ________ |
父亲 | ________ |
童年时的“我” | ________ |
①请赏析第②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文章第⑨段中“芳香”的理解。
( 4 )联系本文和链接材料,比较两位作家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链接】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美国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的“伟大”电影《少年时代》,看后让人唏嘘之余,感慨良多。这部电影最初是个“不知能否完成”的电影试验,它需要连续拍摄12年,每年拍时长约10-15分钟的短片,12年后再把这些短片剪辑成一部三小时的长片,以记录男孩梅森从7岁到18岁的成长过程。创意,积累,12年的慢工细活,看似“成长流水账”的它,成就了“伟大”。
请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要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