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长沙市宁乡县回龙铺镇回龙铺初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加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多年来,欧洲上空战云密布,尖锐的冲突迭起 , 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风暴即将来临。
B: 要解决政府机构臃肿的现状 , 就要釜底抽薪,让一部分人的收入先降下来。
C: 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舍己救人的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D: 去年暑假,我随旅行社去了桂林,那里的秀山丽水,令人忘乎所以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社戏》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B: 《回延安》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其形式活泼自由。
C: 《大自然的语言》是竺可桢发表在《科学大众》一篇事物说明文。
D: 《灯笼》选自《吴伯萧散文选》,文章借灯笼抒写对往事的回忆。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学校开展的感恩活动,掀起了同学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B: 为了防止失窃事件不再发生,保安部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C: 扬州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原因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D: 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4、下面五句话哪一项排序是准确的( )

①因此,我们还要学会写得有感情。

②怎样才能写得有感情呢?

③很多时候,记事也是为了传达感情。

④总之,写作切忌虚假空泛,无实物、无真事、无真情。

⑤关键是要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切感受,说出发自肺腑的话。


A: ②③①⑤④
B: ②①⑤③④
C: ③①②⑤④
D: ③⑤②①④
5、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酝(niàng) 黄(yùn) 发(jì) 临(wèi)
B: 唱(hé) 巢(kē) 花(bāo) 静(mì)
C: 菜(qí) 石(jié) 高(miǎo) 彩镜(líng)
D: 澹(dàn) 萧(sè) 鸦(hūn) 心(chán)
6、下列语段中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我喜欢秋天的雨。淅淅沥沥的秋雨,整宿地不缓不急地敲打着窗棂,滋润着这座被榕树蔽的城市。柔柔的雨线,从空中飘然而落,酝着一个季节的故事。靠在窗边,聆听着秋雨的倾诉,时,一脉悠远的情思从心底升起。

A: xiǔ yìn niàng chà
B: sù yìn liàng shà
C: xiǔ yīn niàng shà
D: sù yīn Iiàng chà
7、

选出下列加线字翻译错误的一项( )

A: 州城西南 角落
B: 富人于五所也 动词,建筑园子
C: 至于园可无矣 遗憾
D: 尝驾黄鹤返于此 休息
8、下列各组词中加点的字注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选/任 恶/痛/然不同/结巴巴
B: 头/鸣 鞠/羹/料 气冲牛/灯光如
C: 规/型 呜/问/祥 锲而不/四五入
D: 字/碑/荟 堂/摆淋漓/故事梗
9、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高尚”“乐观”“奉献”都是充满赞美、喜爱、肯定的褒义词,“愚蠢”、“丑陋”“无耻”都是充满贬抑、厌恶、否定的贬义词。
B: “激动”“悠闲”“强壮”“碧绿”都是表性质的形容词,前面都可以用表程度的词来修饰。
C: “人类”和“人”这组同义词存在集体和个体的不同;“散步”和“溜达”存在着语体风格的差异,前面书面色彩较浓,后面口语色彩较浓。
D: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个句子中包含了两组反义词,构成鲜明的对比,使句子具有更为鲜明的感情色彩和更强的说服力。
10、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希望学校多次邀请法官、律师、公安干警和法律工作者来学校举办青少年法律知识讲座。
B: 对于人们担心每年龙虾上市季节都会大规模发病,专家表示,致病的发生率很低,大规模爆发的可能性不大。
C: 在第2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胡锦涛一行前往人大附中考察了解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情况。
D: 根据2010年9月的才情数据显示来看,全国竞争最为激烈的十大行业中,计算机软件行业位居第一位,平均有76人竞争该行业同一职位。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 1 )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2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作一点赏析。
( 3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 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 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 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释】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_

②往之家________

其义尽________

④无不流________

⑤与民之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②南面再拜就死。

( 3 )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 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 “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不雅之貌。
( 4 )结合乙文内容,说说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说经典

①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②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它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③经典之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

④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

⑤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后人时时的想起、品位、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

⑥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如天然放射性袖矿一样,有释放不完的能量。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迁说:“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都是永远的经典,早超出了当时的具体所指而有了哲理的永恒。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小提琴曲《梁祝》中爱的旋律,还有毕加索油画中的哲理,张旭狂草中的张力,也都远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有了生命的启示。

⑦总之,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每一次重复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因为有甜味人才会去嚼。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而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

( 1 )从全文看,作者认为经典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 2 )文中第三段画线的句子中的两个“重复”的含义是否相同?请说出其具体内涵。
( 3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 4 )第⑤段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
阅读下则议论文,完成下面小题。

读网,更要读书

①这是一个网络时代,读网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网络固然给生活带来种种方恒与趣味,然而,如果将大量的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内心反而容易浮躁不安,难以沉静。

②与眼花缭乱的社交网络相比,读书不仅能够使人远离纷扰的环境,保持一份内心的沉静,而且可以使人感受世界,体悟人生,获得启迪。

③因此,读网,更要读书。书中的知识就好比一艘渡船载着我们在滔滔不息的人海里悠然自得地航行,使我们感到了自己的心灵与作者的灵魂在交谈、碰撞。读书,就是在纸面上锻炼自己的心智,辨别事理的曲直,找到人生的希望。

④谈起读书,我们总是抱怨太忙没时间,但偏偏又能挤出时间刷微博、看视频。读网是轻松的,可以一目十行,脑子里过一遍,不一定留下痕迹:读书是深沉的,要用心用脑去理解、体会、感悟。所以,不是时间不够用,而是我们不愿意把时间用在“费脑子”的事情上。

⑤拒绝喧嚣的社交网络,腾出更多的时间读书,是需要勇气的。去年,“网红”埃森娜在YouTube上发布了最后一争视频《为什么我要放弃社交媒体》,并彻底删除了自己的账号以及275万个订阅者。为什么这么做?埃森娜认为,社交媒体是不真实的,制作出的形象、编辑过的生活,虽然能获得关注,但也丧失了真正的自我。

不仅是埃森娜,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曾因社交网络而失去自我呢?而能够帮我们找回自我的最好方式,就是读书。书,微笑着向人们展示它无穷的魅力和优雅,让你忍不住去接近它。在安静温和的时光里,与清风同行,与书香为伴,那是一种灵魂的享受。沐浴在柔柔的暖阳中,读一本书,风涛竹韵,谷响泉鸣,一切美好会尽入心中。读书,激起了精神的共鸣,诗意了青春的季节,斑斓了行走的岁月。

⑦我们生活在这个被屏幕统治的时代,时空被网络割裂,“碎片化”成为生活常态。诚然,从网络获取信息重要,彻底逃离网络几乎不可能。但是,面对网络,我们可以做出有益的选择。让我们放弃那些八卦消息和无聊视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读书吧!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 网络时代,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读网。
B: 与书香为伴,是一种灵魂的享受。
C: 读网是轻松的,读书是深沉的。
D: 读网,更要读书。
(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路进行论述的,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B: 文章第④、⑤、⑥段主要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具体充分地论述了“读网使人失去自我,读书造就诗意人生”这一道理,说服力强。
C: 可以作为第⑥段画线句子的事实论据: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过于依赖网络,遇到什么问题都要求助网络来获得信息,却没有了自己的主观意识,没有了独立思想,使人们的身心健康与思维发展都受到了阻碍
D: 第⑦段中加线词语“几乎”不能删除,它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等特点。
四、写作(分值:60分)
题目:那次,我与 擦肩而过

要求:①首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成功”“失败”“荣誉”“批评”等。②要有恰当的议论和抒情。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600字左右,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否则扣分。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