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厄制 度假村 按部就班 死心塌地B: 挑衅 金钢钻 因地制宜 融会贯通 C: 蔓延 通缉令 张惶失措 精兵简政 D: 狼籍 垃圾桶 挺而走险 相辅相成 |
2、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欺瞒(mán) 伶(líng)俐 恐吓(xià) B: 魁(kuí)梧 赔偿(cháng) 乞丐(gài) C: 调(diào)解 洋溢(yì) 坎(kǎn)肩 D: 契诃(kē)夫 惦(diàn)记 畜(chù)生 |
3、 | 结合语境理解句中划线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20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语出胡适《我的母亲》“混”在这里指苟且地生活。)B: 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优化芳草。(语出冰心《谈生命》。“隐蔽”指大树枝叶荫蔽阳光,比喻保护、照顾。) C: 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 , 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语出刘绍棠《蒲柳人家》。“火盆子”原指盛炭火等取暖的盆子,这里指毒热的太阳。) D: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语出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文明”在句中用作反语,实则野蛮之意。) |
4、 |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 纤细(xiān ) 寒噤(jīn) 虬枝(qiú) 信手拈来(niān ) B: 镂空(lòu )翌日(lì) 诧异(chà) 玲珑剔透(tì) C: 隽永(juàn)忸怩(ní )恐吓(hè) 虚与委蛇(wēi) D: 诘难(jié) 攒聚(cuán) 蹊跷(xī) 言简意赅(gāi) |
5、 | 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婉转,结成九屈连环。B: 我想起红布似的高梁,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 C: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D: 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均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
6、 |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A: 词题为“壮词”,“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壮阔的战斗生活,道出了英雄渴望杀敌报国的一片壮心。B: “八百里”出自《世说新语》,用典贴切,描绘了秋天沙场点兵场面的辽阔、宏大与苍凉,烘托出一幅肃杀、庄严的战争画面。 C: 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与之前的梦境形成鲜明对比,情感由雄壮变得悲壮,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和悲愤跃然纸上。 D: 全词虚实结合,首尾写实,“梦回吹角连营”一句即写梦境,激情直泻,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常规写法,凸显艺术上的独创。 |
7、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6月1日,“东方之星”沉船事故发生后,主席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部门做好各项善后工作,坚决避免类似事件不再发生。B: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要发扬和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实现中国梦。 C: 又到酷暑时节,学校再次发出不要到陌生水域游泳、更不要独自一人去游泳。 D: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我国将举行庄严、隆重的阅兵仪式来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
8、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和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 诏将军(zhào) 军士吏被甲(pī) 都尉(dōu) B: 棘门(jí) 可得而犯邪(yé) 驱驰(qū) C: 按辔(pèi) 曩者(nánɡ) 介胄(zhòu) D: 彀弓驽(nǔ) 持兵揖(yī) 嗟乎(jiē) |
9、 | 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实际上都需要有自己的翅膀。你含辛茹苦攀登科学的高峰,________;你目光凝聚构思新颖的设计,________;你奋力征服人生旅途上的重峦叠嶂,________。有了这样一双翅膀,你才能更高、更快地飞翔。 ①多么需要扇动进攻的翅膀 ②多么需要插上知识的翅膀 ③多么需要张开想象的翅膀 A: ②③① B: ①②③ C: ①③② D: ②①③ |
10、 | 选出依次填在下面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 ①有人说:环境太________了,不能创造。 ②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________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 ③你不能________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都献给你。 A: 平庸 鲁钝 放任 B: 平凡 鲁莽 放弃 C: 平庸 鲁莽 放任 D: 平凡 鲁钝 放弃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越①上闻子规② 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 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注释】①越:越州,作者被调任此地。②子规:即杜鹃鸟,因叫声像“不如归去”而得名。 ( 1 )体现“春山无限好”的两处景物分别是“翠烟”和“________ ”。( 2 )诗的第三句写“春山无限好”,第四句却是“犹道不如归”,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又何间焉________ ②小信未孚________ ③遂逐齐师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详写了曹刿战前论得“民心”之重要,战时注意蓄士气、断战机以及战后论取胜之道。 B: 文章描写曹刿的“请见”“问战”“请从”等简短言行表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精明干练。 C: 文章以曹刿与“乡人”作对比,突出了曹刿抗敌御辱的责任感和保卫国家的政治热忱。 D: 文章批判了鲁庄公资质平庸,政治见识鄙陋,军事才能欠缺,可谓完全持讽刺的态度。 |
地球“元老”—蓝藻
①“你知道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是什么吗?蓝藻!已知最早的蓝藻类化石发现于南非的古沉积岩中,是约34亿年前地球上已有生命的证据。巢湖蓝藻科普馆展厅的醒目位置有如是文字介绍。但是近年来,蓝藻,这位地球上的“元老”,却总是困扰着巢湖这颗淡水明珠。
②蓝藻是藻类生物,又叫蓝绿藻,在所有藻类生物中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大约34亿年前,蓝藻就出现在地球上,在漫长的生命演变中,周而复始地生长、死亡。
③蓝藻种类繁多,按色素的颜色划分,大致可分为三类:绿藻、褐藻和红藻。蓝绿藻(如海莴苣和水绵)只有绿色色素—叶绿素;褐藻(如墨角藻属植物)只有褐色和黄色色素;红藻则含有红色和蓝色色素。
④蓝藻的主要特点相当与众不同,它脾气古怪、性格多变。蓝藻是地球上最早的光合放生物,对地球从无氧大气环境变为有氧大气环境起了重要作用。白天它们将二氧化碳同化为有机碳化合物,并且释放出氧气,但在黑夜时它们一般又会吸收氧气。蓝藻细胞内含有蓝藻毒素没有死亡时一般不污染水体,是大自然和谐的一份子。但当其破裂或死亡时,就会发出恶臭,毒素也会被释放到水中。蓝藻还具有浮力调节机制,大部分蓝藻细胞内含有气袁,提供浮力,可调节自身在水体中的分布。这一功能使得蓝藻在水生生态体统中占据优势,它们能调节自身在水体中的位置,以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包括水体富营养化),但是它们和蓝藻水华(水华:蓝藻爆发时形成于水面的臭味浮沫)的形成也有着撇不清的关系。
⑤蓝藻与人类关系错综复杂。作为自然界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蓝藻像人类和睦相处着,在初夏时节随风飘荡在无垠的湖面。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蓝藻对饱受污染的水体发出了无声的抗议。在富营养化的水域,它们形成气囊浮出水面并且迅速繁殖,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恶臭味的浮沫(水华)。这些原本温顺的蓝藻,在高温、阳光、营养物质的影响下,逐渐变成恶魔:它们大面积聚集,释放毒素,散发恶臭,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死亡,甚至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
⑥蓝藻水华有明显的季节性,巢湖水华一般多发生在6月至9月。那么究竟该如何防控蓝藻呢?以巢湖为例,首先要加强监测预警。省环保厅每年4月启动巢湖蓝藻应急防控工作,同步启动蓝藻加密监测。其次,打捞应急机制必须健全。强化蓝藻应急处置,成立专业打捞队对沿岸重点区城实施近岸打捞。最后,流域治理控源截污,改善环湖河道水质,才是抑制蓝藻水华的治本之策。
(选自《安徽日报》,有删改)
( 1 )从全文来看,本文除了介绍了蓝藻的历史,还依次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这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蓝藻”的知识。大约34亿年前,蓝藻就出现在地球上,在漫长的生命演变中,周而复始地生长、死亡。
( 5 )文中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阅读文段《人生的老师》,回答下列小题
人生的老师
卞杰
①少年梁实秋的老师姓徐,脾气大,学生给他起一绰号——“徐老虎”。
②徐老师虽凶,但极敬业,他自己选辑教材,刻成蜡版,油印分发给学生。内容有古文,有白话,新旧兼收,这在当时是很开通的做法。所选文章篇篇文思精警,辞采斐然,说实话,梁实秋从心里喜欢国文,虽然有点怕徐老师。
③徐老师之“凶”,还表现于批改作文上。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他是不用的,提起笔来,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后,所余无几。梁实秋初次遭此斧削,很觉灰心气短。这时徐老师一改凶相,在办公室很耐心地对他解释:“你拿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趴趴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梁实秋静下心来,细一揣摩,果然。就在这删削之间,见出老师的功力。小小梁实秋由埋怨而钦服,乃至成名后仍念念不忘:“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这位老师的教诲。”
④如果说梁实秋的老师是严师,那么陆文夫童年的老师几乎就是慈父了。老师姓秦,乡间塾师。陆文夫原名陆纪贵,老师嫌缺少文气,给他取了现在的名。陆文夫聪明好学,在蒙童中被老师另眼相看。秦老师到外面处馆也要带上他,将之作为“附学”。“附学”的饭食也是由主家供给的,可抵偿束脩的一部分,老师宁可少些收入。
⑤在馆舍,秦老师并不逼他死读章句,除了经史,也教他吟诗填词,习字作画,并允许看闲书。秦老师桌上有许多不属于课本之类的书,其中还有小说。傍晚散学后,陆文夫便可翻看,诸如《精忠岳传》《施公案》《七侠五义》《三国演义》等都拿来看了。晚间无事,秦老师兴致一来,爱和他神侃,讨论书中的故事,臧否人物的忠奸,品评文辞的优劣,师生之间,无拘无束,谈得津津有味,忘乎所以,每至夜深。“这些都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生下了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⑥后来,私塾取消,秦老师回家种田,日子过得很艰难。但他没有忘记他的学生,常来陆文夫家,将他的藏书送给他,有古文,有诗词,还有碑帖。
⑦一代宗师金庸的启蒙老师是谁呢?陈未冬。
⑧陈未冬是金庸上小学时的班主任,教国文,也教历史。一次上历史课,讲到鸦片战争,清政府腐败无能,清军将士虽然奋勇抵抗,但刀矛枪剑怎抵得坚船利炮?他边讲边悲愤不已,情绪激动,突然掩面失声,金庸和同学们也都跟着哭了。这件事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他从小就感受到爱国激情。
⑨金庸功课好,作文出色,陈老师十分赏识他。金庸喜读课外书,尤爱古典小说,但那时社会还很保守,《红楼梦》《水浒传》被视为诲淫诲盗,在班上,陈老师唯独允许金庸一人看,金庸有写作天赋。陈未冬在《我的故事》中说:“我对他的每篇作文都细加圈点,认真批改,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评析。我曾把他的作文本交给《诸暨民报》的骆文华,他看后认为很不错,还选了几篇在《诸暨民报》上刊登了。”
⑩陈未冬还让金庸跟他一起编校刊。金庸从组稿到修改、誊清,干得不知疲累。开头出半月刊,后改为旬刊、周刊,小小校刊办得有声有色。金庸一生笔耕不辍,倾力办报,大约正得益于这初始的锤炼。
⑪这三位文学大家的启蒙师,除陈未冬外,其余两位“已归道山”,一生籍籍乎无名。“乡曲儒生,老死翰墨,名不出闾巷者,曷可胜道!”但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启蒙师点燃了文学大师幼时的文学心灯。这就是为什么几十年后他们仍要作文怀念,倾注深情。
⑫其实,不独文学家,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总有一个或几个老师令我们感恩,并铭心不忘。
(选自《新青年》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