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文学常识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论语》《大学》《中庸》,人们合称为“四书”。 B: 韩愈、韦应物、杜甫都是唐代人。 C: 辛弃疾、赵师秀、李清照、王充都是宋代的作家。 D: “菩萨蛮”是词牌名,“书江西造口壁”是词的题目。 |
2、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聒噪 旁鹜 亵渎 阔然无累B: 禁固 恣雎 脚踝 孜孜不倦 C: 喑哑 发窘 抽噎 袖手旁观 D: 妖娆 阴诲 要诀 根深蒂固 |
3、 |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照节气而来的, , 。 。 ,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①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②而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 ③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鹜 ④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 A: ②④①③B: ①③②④ C: ②④③① D: ①②④③ |
4、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登勃朗峰》——马克·吐温 ——法国 B: 《卖炭翁》——白居易——唐代 C: 《马说》——韩愈——唐代 D: 《社戏》——鲁迅——《呐喊》 |
5、 |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曾益其所不能 B: 但手熟尔 C: 乘奔御风 D: 窥谷忘反 |
6、 | 选出修辞方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 ) A: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B: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C: 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D: 溪流吟着一首小诗。 |
7、 |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促狭 碗筷 姊妹 千恩万谢 B: 聒噪 作揖 心窍 顶足之势 C: 犹然 乡绅 皂靴 顿开矛塞 D: 商酌 体统 勾当 如雷惯耳 |
8、 | 依据文意填词,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B: 自信 自尊 悠闲 划 盘算 C: 自信 自傲 闲散 撑 编算 D: 自信 自傲 闲散 划 盘算 |
9、 |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下面对这首元曲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元曲的曲牌名是《天净沙》,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B: 这首元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再加上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 C: 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和无穷的乡愁。主旨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更是直接抒发了天涯游子寂寞愁苦的情思。 D: 这首元曲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
10、 |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②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③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④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⑤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A: ⑤②③④① B: ④①⑤②③ C: ④①②⑤③ D: ②③④⑤① |
阅读下面的散曲,回答小题。 〔双调〕拨不断 大鱼 王和卿 胜神鳌①,夯风涛,脊梁上轻负着蓬莱②岛。万里夕阳锦背高,翻身犹恨东洋小。太公怎钓③? 注:①神鳌:传说中海上的神物大鳖。《列子·汤问》说,大帝曾命令十五只巨大的神鳖,用头顶起五座大山。②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③太公怎钓:姜太公钓鱼的典故。姜太公即吕尚,辅助周文王建立周朝。相传他在遇到文王,受到重用之前,曾垂钓于渭水,用的是直钩,意谓“愿者上钩”。 ( 1 )这首元代散曲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请指出作品中一共用了几处衬托并说明衬托物是什么。( 2 )对这首元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夯”字本来指使用打地基的工具砸地的动作,这里移用为形容大鱼砸碎风浪,极其夸张地描写大鱼的力量。 B: “轻负着”是说大鱼即使背负蓬莱岛也轻而易举,以蓬莱岛的重量反衬鱼的体积之大和力量之巨。 C: “犹恨东洋小”是说大鱼怨恨海洋太小,容不得它翻身,实际上是作者对小人当道、难有作为的现实世界的愤怒抨击。 D: 最后一句用的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以大鱼喻人,刻画了一个抱负非凡、不受羁束、不受诱惑的形象。 |
文言文阅读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司马光《孙权劝学》)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①但当涉猎( ) ②肃遂拜蒙母( ) ③是使为善者惧( ) ④相寿流涕而去( ) ( 2 )用“/”为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两处。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自陈尝在秦王幕府。 ( 4 )文中的吕蒙和李世民有什么相同的品质?请再举一个能反映这种品行的历史故事。( 5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 1 )请给本文拟一个标题。①________
②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③________
( 5 )根据全文,概括爸爸的形象。“各种学科都应该了解一些,但________学科应该知道其中的一切。”理由是________。
( 4 )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一段中“由此可知”的“此”指代的内容。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②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