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江门市新会区大泽镇小泽初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句是(   )

A: 浙江一幼儿园老师虐待儿童的事件在持续发酵,比如把孩子扔进垃圾桶,用胶带封住孩子嘴巴……等等,大家很想知道,这个老师是怎么混进教师队伍的?
B: 从“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到歇斯底里的“咆哮体”,从个性张扬的“凡客体”到体贴周到的“淘宝体”,各种新生语汇在网络风靡一时。
C: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既表现了历史的深邃荒凉,又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约;既展示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态人情。
D: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出自《废墟》(余秋雨著,作家出版社出版)。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的改进。(把“改进”换为“提高”)
B: 今年全国的粮食产量减少了一倍。(把“一倍”改为“一半”或“百分之五十”)
C: 同学们对自己能否取得好成绩,充满了信心。(删除“否”)
D: 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详情,以后再告诉你。(把“关于”去掉)
3、下列各项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新闻这种文体,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狭义的,专指消息。
B: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是新闻结构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C: 消息常采用“倒金字塔结构”。
D: 消息一般有“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六个要素。
4、

下面的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酝(niàng) 卖(lòng) 蓄(zhù) 絮(dāo)
B: 粗(kuàng) 弄(sì) 萏(hàn) 巢(kē)
C: 落(zhuó) 斜(qī) 皂树(jiá) 为一谈(hùn)
D: 争(zhí) 蔽(yìn) 一时(sà) 咄逼人(duō)
5、为词语选择恰当解释

自吹自擂________

A: 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形容能干。
B: 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________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

②单位给我俩各派重任,我就和他在车站挥手告别,然后就________,各奔东西了。

③________少林功夫已蜚声海内外,少林寺方丈释永信________不愿意看到功夫商业化和全球化,不希望少林寺成为麦当劳。


A: 协商 南辕北辙 尽管/却
B: 协商 分道扬镳 由于/因为
C: 协调 南辕北辙 由于/因而
D: 协调 分道扬镳 尽管/却
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B: 随便向一个中国人提犹太人,我相信他首先想到纳粹的凶残和我们熟悉的那些电影片段:《索非的选择》《辛德勒名单》等等……
C: 后来,他收集了一堆,就升起一蓬火——一蓬不旺的,冒着黑烟的火——并且放了一白铁罐子水在上面煮着。
D: “啊,是的,”他说:“如今我不再在舞台上演戏了。”
8、美国记者埃德加·斯洛《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指的是()
A: 国民革命北伐
B: 朱、毛会师井冈山
C: 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 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9、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祖国山河壮丽,文学家以脍炙人口的诗句吟咏它,绘画家以使人迷恋的丹青描绘它,摄影师以令人神往的镜头记录它。
B: 春天里每一朵盛开的鲜花又像是一个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C: 济南城外的一圈小山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真是巧夺天工
D: 朱自清笔下的春雨图是一个多么宁静的世界呀,万籁俱寂 , 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
10、下面文学常识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舍,原名舒庆春,主要作品有话剧《骆驼祥子》和《茶馆》等。
B: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春秋》、《孟子》合称为“四书”。
C: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D: 《峨眉山月歌》的作者是李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1 )这首词气势恢宏,意境壮美。上阙写的是________,下阙写的是________,再现了一代伟人的豪迈气概。
( 2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 3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着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 4 )下片“惜”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吕元膺

吕元膺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对棋。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之。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去。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于知闻。”言毕,惆然长逝。

(选自《芝田录》)

【注】①吕元膺:唐德宗、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②处士: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③赆(jìn)送的路费或财物。④俾(bǐ):使;⑤灭裂:疏忽。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因易一子________

以束帛________

③如十年许________

毕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 3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吕元膺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12分)

默爱如山

①我怕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了一声……

②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③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壶茶,父亲高兴了,还逼我们喝。说“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④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有点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⑤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天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⑥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时将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真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⑦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出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唯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⑧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天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得一两句话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⑨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再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 1 )文章选取了感人肺腑的细节来写“父亲”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烙下的深刻印迹,请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作者主要描写了儿时哪几个生活片段。
( 2 )请你说说文中“我”与“父亲”之间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①“我”对“父亲”的感情从害怕,到________,再到________。

②“父亲”对“我”的感情从严厉,到________,再到________。

( 3 )请说说文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 4 )“父亲”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请从一个方面举例说说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教你看病

毕淑敏

①儿子比我高了。

②一天,我看他打蔫,就习惯地摸摸他的头。他猛地一偏脑袋,表示不喜欢被爱抚。但我已在这一瞬的触摸中,知道他在发烧。

③“你病了。”我说。“噢,我还以为是睡觉少了呢。妈妈,我该吃点什么药?”他问。

④孩子一向很少患病,居然连得病的滋味都忘了。我刚想到家里专储柜里找体温表,突然怔住。因为我当过许多年的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自己在家就治了。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

⑤“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我说。

⑥“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怎么办。找你。”他成竹在胸。“假如我不在呢?”“那我就……就找我爸。”

⑦也许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生病以后该怎么办。

⑧“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那我就忍着。你们早晚会回家。”儿子说。“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以后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妈妈,你的意思是让我今天独自去医院看病?”他说。在病中,孩子依然聪敏。“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那好吧……”他扶着脑门说,不知是虚弱还是思考。“你到外面去‘打的’。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个本……”我说。“什么本?”他不解。“就是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号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妈妈,你不要说了。”儿子沙哑着嗓子说。

⑨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着你上医院。”他挣开来,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我要去找一支笔,把你说的这个过程记下来,我好照着办。”

⑩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刚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虽说很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我虽然知道医院是一个缓慢的地方,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⑫虽然我几乎可以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的感冒,如果寻找什么适宜做看病锻炼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会教他独自去看病。万一他以后遇到独自生病的时候,一切再说吧。我只要这一刻他在我身边!

⑬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只是较平日有些拖沓。我开了门,倚在门上。

⑭“我已经学会了看病。打了退烧针,现在我已经好多了。这真是件挺麻烦的事。不过,也没有什么。”儿子骄傲地宣布。又补充说:“你让我记的那张纸,有的地方顺序不对。”

⑮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自己将要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⑯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包括生病在内的许多苦难。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 1 )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过程中“我”的心理变化。

________——忐忑——自责——________

( 2 )结合上下文,任选一处,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

①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

②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 3 )第⑮段,为什么说“我”在“不断地磨炼他”的同时,也是“磨炼自己”?
( 4 )如何理解第⑯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步入八年级,日益繁重的学业,也许让你烦恼沮丧,但也激发了你的斗志,磨砺了你的意志,让你更乐观、更坚强;日趋激烈的竞争,也许让你倍感压力,但师长的关爱,朋友的鼓励,让你更懂得了珍惜,懂得了付出;学习之余,各项体育活动或兴趣爱好,不仅调节了你的身心,也让你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

请以“八年级,让我更 ”为题写一篇文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7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⑤不得抄袭。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