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藤野先生的全称是( ) A: 藤野 B: 藤野严 C: 藤野严九 D: 藤野严九郎 |
2、 | 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都出自鲁迅先生的自传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B: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桑梓”、“桃李”、“婵娟”、“丝竹”、“鸿儒”来代指家乡、月亮、音乐和老师. C: 《水浒传》中塑造了许多传奇英雄,像鼓上蚤时迁、小李广杨志、神行太保戴宗等,各个身怀绝技,个性鲜明。 D: “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左右逢源”、“舍生取义”、“专心致志”等成语都出自孔孟的言论. |
3、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沿溯阻绝(阻断) 绝巘多生怪柏(极) 哀转久绝(消失) B: 自以为大有所益(自己) 自非享午夜分(如果) 自三峡七百里中(从) C: 欲界之仙都(的) 案牍之劳形(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已而之细柳军(到达) D: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且行且珍惜(一边……,一边……) |
4、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纶巾(guān) 城铺(pù) 妯娌(zhóu) 笑容可掬(jū)B: 叩击(kòu) 炫耀 (xuàn) 揶揄(yē) 窸窸窣窣(shù) C: 抚掌 (fǔ) 骇然(hài) 言讫(qǐ) 言行拘谨(jǐn) D: 熹微(xǐ) 悉意(xī) 颀长(qí) 寥寥可数(shǔ) |
5、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石潭记》和《与朱元思书》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B: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 C: 《满井游记》作者如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多方位、多角度地描写满井的景物,为我们描摹了一幅生机勃发的早春风光图。 D: 《岳阳楼记》以“记”为名,先写景后叙事,进而由景入情,因情生发议论。 |
6、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宏敞 踏青 严谨 一应具全 B: 纵横 岔道 拓展 无遐一顾 C: 汴粱 香烛 田畴 摩肩接踵 D: 覆灭 卒年 严谨 疏林薄雾 |
7、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孙中山在经历过数次失败后,仍然锲而不舍 , 不断创造条件,最终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B: 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 , 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C: 前几天刚刚清理过的树下杂草,春风一吹,又锋芒毕露了,使人顿生无限感叹。 D: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
8、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每天)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是以:因此)B: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寻病终(寻:不久) C: 等死,死国可乎(等:同样) 吴广素爱人(素:向来) D: 寻向所志(寻:寻找)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殆:大概) |
9、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首老歌往往会令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能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 B: 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C: 在老师的鼓励下,使小明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D: 云南交通运输部近日指出,各城市要合理布局自行车交通网络和停车设施。 |
10、 |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是私塾的老师,他方正、质朴、博学;《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严九郎是鲁迅的骨学老师,他认真负责又尊重学生。 B: 《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如“大闹天宫”“四圣试禅心”“偷吃人参果”“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等。 C: 虎妞是人和车厂厂主刘四爷的女儿,性格大胆泼辣,办事爽快利落,心计重;同时她好吃懒做,好逸恶劳,市侩气很浓。在与祥子的感情纠葛中,她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D: 在慧驷各种美德的感化下,格列佛一心想留在慧驷国,然而慧驷国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消灭那里的耶胡,所以格列佛的愿望无法实现,无奈他只好乘小船离开该国打道回府。 |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1 )“怀旧空吟闻笛赋”借用典故表情达意,其中的“________”字既传达出徒能吟诗怀旧的无奈之情,又显现出老友都已不在身边的孤寂之苦,耐人寻味。( 2 )老师请同学们为画线诗句配插画,某同学用了下面的设计方案,请结合诗句内容及诗人情感猜测他这样设计的理由。 将“沉舟”“病树”置于画面一角不突出的位置,用明亮的色彩着力表现“千帆过”“万木春”的景象。 |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 (乙)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①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②物之情③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吕氏春秋》) (注)①类:像。②缘:依据,凭借。③情:规律。 (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求闻之若此 若屈伸呼吸 B: 有闻而传之者 闻之于宋君 C: 国人道之 子夏之晋 D: 学而时习之 至于晋而问之 ( 2 )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B: 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C: 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D: 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 4 )(甲)(乙)两段故事中,宋君、子夏是如何辨别传言的?请分别谈谈。在生活中,为了获得真知灼见,避免道听途说,你认为应该怎么做呢? |
散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 1 )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答案。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____________,常常____________,常常____________;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 1 )第一个文段是希望我们拥有________精神,第二个文段指出________精神的重要。作文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