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著名书法家王友谊凭借深厚的古文字学功底,殚精竭虑历时三载,用四种不同风格的代表性大篆创作了长篇书法巨制《四书》。B: 由于参加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他从闻所未闻的草根人物,一下子成了万众瞩目的明星。 C: 读经典作品,就得深度静思,反复品味,含英咀华 , 得其精髓。 D: 这则广告,是一则别出心裁的公益广告,是一面镜子,是一个触动人心的警示。 |
2、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食药监总局发言人提醒广大消费者,在网上购买婴幼儿乳粉要谨慎,小心警惕不法分子冒牌欺诈行为.(删去“小心”)B: 实践十号的科学实验,尽管寻找人类未来宇宙生存之法,也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在地球上生活,例如:更高效地开采石油;减少燃煤污染;在太空制造地球上造不出来的材料。(把“尽管”改为“不仅”) C: 气象专家提醒,近段时间我市空气湿度较大,温度偏高,细菌容易滋生和传播,市民们在进行除湿的同时,还得注意做好家庭清洁工作,同时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删去第二个“同时”) D: 权威专家表示,严重发霉的筷子会孳生黄曲霉素,已经被广泛认定可诱发肝癌,专家建议筷子半年换一次为好。(在“已经”前面添上“该物质”) |
3、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从这本书里,使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英语阅读理解的技巧。 B: 要不是老师及时提醒了我,否则我就会耽误了演讲比赛。 C: 《水浒传》中塑造的人物大都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D: 校长经常指导我们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
4、 | 下面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取缔 阴晦 望眼欲穿 众目睽睽 B: 诓骗 煞白 歇斯底里 通霄达旦 C: 谀词 腆着 囊萤映雪 睡眼星忪 D: 黝黑 媲美 脑羞成怒 浩瀚无垠 |
5、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讲求时效性和真实客观性,其正文的结构通常遵循“金字塔结构”。 B: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过关于他的文章。 C: 《答谢中书书》中的“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叫“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D: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三苏”中除父亲外,兄弟二人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
6、 | 下列对名著《朝花夕拾》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鲁迅的《朝花夕拾》不全是为少年儿童写的,全书十篇文章,其中《二十四孝图》里批判了“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式的孝道。 B: 《朝花夕拾》的序言《小引》采用散文式的笔法介绍了全书的内容、写作过程以及书名的含义等。 C: 《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一文,叙写了当地几个医生为“我”父亲治病的情形,医生开的药方里常有奇特的药引。 D: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小说集。这组作品主要记录了作者从幼年到青年的生活道路和心理历程,富有生活情趣。 |
7、 |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殷红(yān)选聘(pìn)商酌(zhuó)调羹(gēng) B: 校补(xiào)亘古(gèn)谰语(lán)取缔(dì) C: 震悚(sǒng)告罄(qìng)修茸(qì)晌午(xiǎng) D: 秩序(zhì)荒僻(pì)愧作(zuò)哺育(fǔ) |
8、 |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不同的人生态度,是自我品质的一种反映。拥有乐观人生态度的,_________;拥有豁达_________人生态度的,_________;拥有平实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谦逊的人;拥有严谨人生态度的,_________。处处为他人着想的,_________;时时兼济苍生的,一定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 ①一定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 ②一定是一个坚强的人 ③一定是一个大度的人 ④一定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A: ②③①④ B: ③④②① C: ④①③② D: ①③②④ |
9、 | 选出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物资匮乏,但战士们即使死后马革裹尸 , 也不退缩。 B: 元旦晚会,张靳的小品时不时引人大笑,连班主任都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C: 汉代的董仲舒年少时治学读书目不窥园 , 后来被征为博士,成为一代大儒。 D: 同学们之间一定要有不耻下问、互相帮助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共同进步。 |
10、 |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汴京(biàn) 绢本(juàn) 翰林(hàn) 题跋(bō) B: 衣冠(guān) 遒劲(jìn) 摄取(shè) 桅杆(wéi) C: 擅长(shàn) 料峭(qiào) 踏青(tà) 簇拥(cù) D: 枢纽(shū) 沉檀(tán) 纤夫(xiān) 岔道(chà) |
赏析下列诗歌,完成后面各小题。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A: “年少万兜鍪”一句中的“万兜鍪”在诗中代指士兵。“天下英雄谁敌手” B: 诗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中的“曹、刘”指的是曹操和刘禅。 C: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叹千古兴亡无尽无休,一如江水滚滚东流。 D: 这首怀古诗,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1 )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求而不得者也 C: 故患有所不辟也 故渔者歌日 D: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实是欲界之仙都 ( 2 )下列句子划线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舍生而取义者也 人不知而不愠 B: 万钟于我何加焉 于我如浮云 C: 故不为苟得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 D: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 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提出论点,以一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B: 第二段列举“一箪食,一豆羹”,并将它与“万钟”进行对比,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论点。 C: 文中“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指的是“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指的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 D: 文中运用了排比句式,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能力。文中很少使用生僻词语,通俗易懂。 ( 4 )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 |
①为什么男子成年要加冠取字呢?因为名儿是父亲起的,是幼年用的;长大成人了,别人不宜呼叫他的名儿,所以得另取字。《礼记·冠义》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意思是男子到了二十岁,行过冠礼并为自己取个“字”,自此即表示他已是个成年人了。
②另外还有一层原因。周人有避讳的习俗,人死之后,为了对他表示尊敬,就不再称他的名儿,为长远计,所以成年之后,就“敬名称字”了。
③然而《礼记·冠义》还说,加冠取字,“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意思是说加冠取字后一个人才能被称为真正的人。能被称为真正的人,然后才可以治理别人。原来这“冠而字”并不仅仅为“敬名称字”,还另有深意。它是贵族阶层中,对一个成年男性承认并接纳为正式成员的一种表示,自此之后,便可以让他“治人”。所以儒家把冠礼看作是“礼之始”, 冠礼也成为华夏礼仪的起点。
④时移世易,发展到后代,取字的深层次含义被过滤去了。人们取字,只是为了参与社会交际,所以也用不着隆重地举行冠礼了。汉以来,皇太子还有举行冠礼的,还可依稀看到点“治人”的影子,而士大夫阶层很少有这样循古的了。我们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可以看到,起码由唐代起,连知书达礼的人家,对举行冠礼取字一事,都颇感不合时宜了。
⑤取字原属贵族阶层的特权,后来扩展为知识阶层的事,而一般下层劳动人民还不得“染指”。宋代还不准下层社会的人取字。到了明清时代,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几乎无人无字。尽管也遭到文人士大夫们的抨击和嘲讽,但取字的习俗,还是被普遍推广开来。
⑥先秦时代,字是冠礼时选定的嘉宾给起,而后世不举行冠礼了,字则改由父祖、老师,或请其他通文墨的人给起,而且也不一定都到了成年才起,很可能是小名、大名和字一同起下的。
⑦上古的贵族女子,原本也起字。《礼记·曲礼上》说:“女子许嫁,笄(jī)而字。”就是说,当女子成年许配人家时,把垂发挽在头顶,用笄别住,并给她取字。这一礼制,秦汉以后没承袭下来,但在汉语中却留下了许多成语。如说女子已有婆家,叫作“已字”,“已字人”;没找婆家,则称“待字闺中”。
①取字原属贵族阶层的特权,后来扩展为知识阶层的事,而一般下层劳动人民还不得“染指”。(“不得‘染指’”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②起码由唐代起,连知书达礼的人家,对举行冠礼取字一事,都颇感不合时宜了。(“起码”二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 3 )文章大量运用《礼记》中的话语来说明“取字”,有什么作用?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天上的云, 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户外行走时,我们有时会遇到顺风,有时会遇到逆风。对于同一个 人来说,即使风力一样,也往往感觉逆风比顺风更大。顺风时,即使感觉不到,它也一直在推着你。
生活中,顺风如同好运,人们往往会忽略它,高估自己;相反,逆风堪比霉运,人们往往会放大阻力,甚至会选择逃避。
请根据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③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