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上海市奉贤区西渡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 如 荒 晴天
B: 辱 忏 人不倦
C: 琐 无所
D: 默 可歌可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种粗制滥造的武侠小说,是不能吸引读者的。
B: 对于自己的坏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 , 显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C: 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立下海誓山盟 , 严打网络现象,还青少年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D: 在老师长吁短叹的描述下,孩子们都对城里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3、下列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春》全文用诗的笔调,按“盼春—颂春—绘春”的思路,抓住春天的景物特点描绘春天。
B: 《济南的冬天》一文描写景色,处处流露着作者的赞美、喜爱之情,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寓情于景。
C: 《观沧海》一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发了建功立业的抱负。
D: 《雨的四季》一文作者用诗化的句子,增强了形象感和动作性,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4、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上的事情总是这样”,罗切斯特马上又继续说:“你刚安顿下来,一个声音便会叫你起来往前赶路。”
B: 看见祥子进来,虎妞把筷子放下了:“祥子!你是让狼叼了去?还是上非洲挖金矿去了?”
C: 出城六十多里水路,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
D: 鲁提辖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5、

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几日未见,槐树的圆叶里竟挂上了串串青绿的槐树米。①一夜之间,槐树米你争我挤,竞相的吐着蕊,张着瓣如破茧的粉蝶儿一般的明艳。一朵朵,颤微微的,招着路人的眼,抛着媚儿去勾着路人腹内的馋虫儿。槐树开花了,于是满口的香溢于两腮,不由的想去品咂那槐花的香甜。③啪,整条枝儿被折断,是那如黑泥般的小孩儿,用比槐枝粗不了几分的细胳膊用力折断的。只见他一手搂着槐,一手举枝高喊:接好喽!喊声透着十足的骄傲。回到家,④将槐花撒上干面粉层层裹了,白白胖胖,如那没抽丝的茧一般躺在屉布上。盖上锅盖,十分八分钟,水气就沿着锅盖的四周漫出了一股一股的香气,飘荡在四周。

A: 文段中①句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描写出槐花一夜间竞相开放的热闹情景和新鲜靓丽。
B: 文段中②句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出槐花开放的情态以及对路人的诱惑。
C: 文段中③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出摘花小孩儿的黝黑、淘气与顽皮以及对槐树枝干的破坏力之大,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D: 文段中④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裹了面粉的槐花比作没抽丝的蚕茧,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它的可爱之态。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溪行(沿着,顺着) 寻向所(志向,志气)
B: 石底以出(弯曲) 来问讯(全,都)
C: 寸之木(径直) 高二黍许(大约)
D: 哉悠哉(悠闲的样子) 道且长(艰险)
7、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回忆在日本留学生活的一篇作品,本文选自回忆性散文集《野草》。
B: 《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科幻小说,是斯威夫特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
C: 《海燕》原题“海燕之歌”,是《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作者是高尔基。
D: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白夜》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我市“阳光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B: 千百年来的先贤哲人们给我们留下了灿烂辉煌的许多精神财富。
C: 作家曹文轩获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对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意义重大。
D: 在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首条中国微博中表示,希望与中国网友分享生活趣事和工作心得。
9、下面各项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污(sè) 跚(pán) 地(shū) 假(mèi)
B: 恿(sǒnɡ) 立(zhù) 斑(lán) 行(zhuì)
C: 待(nǜe) 窗(línɡ) 怪(dàn) 红(línɡ)
D: 伏(quán) 迷(wǎnɡ) 香(shè) 高(jù)
10、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否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湛江市委市政府进行专题询问,关键在于市政府能将技术和应用两方面结合起来加以共享。(后半句“能”改成“能否”)
B: 湛江作为南粤宜居城市,少了其他一些大城市的喧嚣和拥挤。合理的城市规划,给市民以舒适和便利,让人们内心感到由衷喜悦和惬意。(删去“内心”或“由衷”)
C: 湖光岩的知名度在不断提高,具有南粤特色的旅游项目日益受到众多外地游客。(在句末加上“的青睐”)
D: 每到春节,微信红包、QQ红包、支付宝红包等电子红包,铺天盖地而来,这都是由于商家之间竞争惨烈的结果。(把“惨烈”改为“激烈”)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词,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 1 )这首七言绝句,诗人抓住了________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思想感情。
( 2 )“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观察细腻,充满美感。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这句诗所呈现的景色。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_”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昔者齐景公游于海而乐之.号令诸大夫曰:“言归者死。”颜涿聚曰:“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君虽乐之将安得。”齐景公曰:“寡人布令曰‘言归者死',今子犯寡人之令。”援戈将击之。颜涿聚曰:“昔桀杀关龙逢而纣杀王子比干,今君虽杀臣之身以三之可也。臣言为国,非为身也.”延颈而前曰:“君击之矣!”君乃释戈趣驾而归,至三日,而闻国人有谋不内齐景公者矣.齐景公所以遂有齐国者,颜涿聚之力也。故曰:离内远游,则危身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

【注】①戈:拿起戈。②以三之可也:即将自己比作关龙逢和比干,死而无憾。③延颈:抬起头。④趣驾:催促驾车。

( 1 )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由“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见齐国内政并不清明,这是邹忌讽谏的重要原因。
B: 【乙】文中齐景公起初要杀颜涿聚是因为颜涿聚违反了他的禁令,后来不杀他一方面是因为齐景公急着赶回去,另一方面是因为齐景公宽宏大量。
C: 【甲】文借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事告诚君主要虚心纳谏,广开言路,以富国强民。
D: 【乙】文借颜涿聚劝诫齐景公之事告诫君主:离开朝廷到远方游玩,是使自己遭受危害的做法。
( 2 )用“/”为下列句子断句。(限断3处)

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君虽乐之将安得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②延颈而前曰:“君击之矣!“

( 4 )【甲】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不同标点版本,请说说你喜欢哪一种,并说明理由。

版本一: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版本二: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我喜欢 ,因为________ 。

( 5 )结合两段选文,从进谏目的和进谏方式两个角度分析两位进谏者形象的异同。(4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何冠军的《蓄积爱的“利息”》,完成后面小题。

①最近一段时间,暴雨洪水、九寨沟地震等灾情牵动人心。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人们守望相助,一幕幕温馨场景暖人心田,于无声中播洒着正能量。

②有时候,爱与善虽深藏于心底,但总能汩汩流淌、传递温度。学者陈之藩早年留美时,曾接受胡适400美元的资助。他回国后寄支票表示感谢,胡适回信说:“我借出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纯粹的爱心与善行不求回报,而是在每个受助者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以期生根发芽。

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爱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一个社会缺乏爱,哪怕物质再充盈,人们的内心也容易遭遇寒流。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爱本质上是给予而非获取”。真正的爱,它能在每个人身上唤起生命最深处的生机,只有人人都是给予者,人人才能成为受益者。

④从个人视角来看,“爱的利息”似乎微不足道,但却能通过传导效应,形成星火燎原之势。青岛“微尘”群体就发端于个体,他们一直以来匿名捐款,促动了更多市民以“微尘”名义投身公益事业。一束微光只能驱散手掌大的影子,一片光则能点亮整个世界。

⑤现实中,也应警惕爱的给予被庸俗化。有时候,一些人时时处处追求收益最大化,即便是助人也要精心包装、商业运作、绩效评估,帮与被帮成了“真人秀”;有时候,一些人举着喇叭玩慈善,用“钱山”“钱墙”吊人胃口,使受助者遭遇了精神和心理上的伤害。善行义举,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值得鼓励,可是如何施行、分寸何在,应当细细思量。

⑥人能影响环境,环境也在塑造着人。一些人时常慨叹道德滑坡,忧虑价值扭曲,但你怎么样,环境就会怎么样,你日行一善,社会就会多一份光热。其实,每个人都可能是那个营造社会氛围的人,每个人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社会进步。很多事情只需举手之劳,就可以为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⑦每个人都是爱的出发点,也是爱的中转站。真诚拥抱世界,用心善待他人,积小善为大爱,爱的利息自然会与日俱增。

选自《人民日报》(______)年08月21日)有删改

( 1 )结合全文,说说爱的“利息”有哪些?
( 2 )文章第⑤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 3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每个人都是爱的出发点,也是爱的中转站”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无法不对你残酷
①弟弟考上北京的大学时,与我当年一样大,17岁。母亲要我回去接他上学,我想起这么多年一个人走过的路,便坚决地拒绝了。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②弟弟不善言语,略略羞涩,普通话又说得蹩脚,扫一下眉眼,便知道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在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旅程之后,弟弟终于站在了学校门口,我笑脸迎上来,他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眼前这个瘦弱青涩的少年,头发蓬松,满脸汗水,嘴唇干裂,额头上有一道轻微的伤痕,看着他我有一刹那的心疼,抬手给他温暖的一掌,说:“祝贺你,终于一个人闯到北京来了!”
③临走的时候,只给他留了两个月的生活费。我看见他站在衣着光鲜的学生群里,因为素朴而显得那么落寞和孤单。多么像刚入大学的我,因为卑微,进而自卑。我笑笑说:“北京是残酷的,也是宽容的,只要你用心、努力,你也会像姐姐那样,自己养活自己。”我知道弟弟年少,对此不会有太多的理解。他只是难过,为什么那么爱他的姐姐,在北京待了几年,便变得如此不近人情?
④一个月后,弟弟打电话来,求我给找份兼职。我说:“你的同学也都有姐姐可以找吗?”他没说什么话,便啪的挂断了电话。顷刻,母亲的长途便打了过来,她几乎愤怒地说:“你不给他钱就算了,连份工作也不帮着找,他不依靠你还能依靠谁?”我不知道怎么解释才能让母亲明白,我只是觉得我所吃过的苦他也应该能吃。因为我们都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如果自己不能闯出一条路来,贫困不仅会把所有的希望都熄灭掉,还会留下无穷的恐惧。
⑤我最终还是答应母亲,给弟弟一定的帮助。但也只写了封信,告诉他所有可以收集到兼职信息的方法。这些我用了四年的时间积累起来的“财富”,终于让弟弟在一个星期后,找到了一份在杂志社做校对的兼职。在他领了第一份工资后,我去赖他饭吃,他仔细地将要用的钱算好,剩下的,只够在学校食堂里吃顿“小炒”,但我还是很高兴,不住地夸他。他低头不语,忽然像吐粒沙子似的狠狠吐出一句:“同学们都可怜我,这么辛苦地自己养活自己;别人都上网聊天,我还得熬夜看稿子;钱又那么少,连你工资的零头都不到!”我笑道:“可怜算什么,我还被别人耻笑过呢!在现实面前,你如果不用心、不努力,连腰板都挺不直的。”
⑥之后的日子,弟弟很少再打电话来。有一次我打电话去,他不在,他的舍友很惊讶地说,他从来没有说过有个在北京工作的姐姐。我知道弟弟仍无法理解我的残酷,但我深知,嘲弄和讥讽,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他被贫穷折磨着的心,才会愈加坚韧顽强。
⑦学期末,我们再见面,是弟弟约的我。在一家算得上档次的咖啡吧里,他很从容地请我“随便点”。面前这个衣着素朴但充满自信的男生,嘴角,很持久地上扬着;言语,也是淡定沉稳;眉宇里,竟是有了点男人的味道,终于不再是那个说话吞吐遇事慌乱的小男孩。在这短短的半年里,他做过校对,卖过杂志,当过家教,刷过盘子,而今,他又拿起了笔,记录青春里的欢笑与泪水,并因此赢得更高的报酬和荣光。他的成熟,比初到北京的我,整整提前了一年。
⑧外面飘起了雪花,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苦中带甜的咖啡,慢慢地欣赏着这个美丽的城市。

( 1 )阅读文章,概括“我”对弟弟所做的几件残酷事。(每件事不超过12个字)

例如① 我拒绝回家接他上学;

( 2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④段加点的“愤怒”都写出了什么。

( 3 )文章第②段和第⑦段都有对弟弟的具体描写,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4 )阅读文章,说出作者对弟弟的做法带给你的启示。(不少于30字)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有位名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就有了生命……”遇见某个人,也许就是一次情感的慰藉;遇见某本书,也许就是一次心智的陶冶;遇见某个美景,也许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总有一次遇见,会触动我们的心灵,温暖我们的人生。

请以“遇见你,真好”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不抄袭,不套作,书写工整。②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和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