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他瞒着老师和同学悄悄地把卫生包干区打扫得干干净净。 B: 有人说他的落选与个人恩怨有关,但他反驳时非常肯定地否认不是与个人恩怨有关。 C: 一行人在总经理的带领下,来到希望小学,给我们的同学送去了一万元现金和一批捐赠物。 D: 作家只有深深的扎根于生活的泥土里,才能写出反映我们时代的作品。那种离开泥土的天才作家是没有的。 |
2、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颁发 辨别 关健词 通宵达旦B: 拮据 取缔 赤裸裸 险象叠生 C: 陷阱 促销 中轴线 因地制宜 D: 沉湎 蓝球 练习簿 莫衷一是 |
3、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翩然(piān) 农谚(yàn) 连翘(qiào) 萌发(ménɡ) B: 褶皱(zhě) 臀部(diàn) 两栖(qī) 犀牛(xī) C: 劫难(jié) 陨石(yǔn) 缄默(xián) 雉鸡(zhuī) D: 狩猎(shòu) 沼泽(zhǎo) 吞咽(yàn) 粗糙(cāo) |
4、 | 填入下面文字中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意甚浓了,但在北方还是五风十雨,春寒料峭, △ ,又来了一场沁人心脾的冷雨。 A: 刚吹过一阵暖人心意的春风 B: 一团团乌云刚刚布满天空 C: 刚飞过一群欢叫的大雁 D: 一堆堆令人生寒的积雪还依稀可见 |
5、 |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全事故发生后,市委主要领导奔赴事故现场,下车伊始便组织开展现场救援。B: 如能推广使用电子书,学生便能摆脱卷帙浩繁的纸质教材、参考书,书包的重量便会减轻不少。 C: 瑶瑶在阅览室里意外发现一本渴望已久的《撒哈拉的故事》,真是妙手偶得啊! D: 只看他拿起笔画了几下,一匹马活灵活现跃然纸上,画技已臻炉火纯青之境。 |
6、 | 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左传》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旧传为左丘明所作.《曹刿论战》就选自其中。B: 《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C: 《关雎》和《蒹葭》均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D: 《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江城子,词牌名。 |
7、 | 下列各句诵读时句中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 A: 北方/有侮臣者。 B: 今/遗民既遭残贼。 C: 今/齐地方/千里。 D: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8、 | 在《水浒传》众多人物形象中,被称为“黑旋风”的是( ) A: 鲁智深 B: 李逵 C: 宋江 D: 吴用 |
9、 | 指出对《出师表》一文写作目的说法正确的一项( ) A: 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B: 此文写在诸葛亮北伐之前,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让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 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 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机,让刘禅修明政治,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
10、 |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重庆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B: 在城乡统筹改革方面重庆做了许多创新性举措。 C: 建设好重庆的农村、郊区和山区,对重庆的发展有基础性意义。 D: 人应该通过户籍变迁,在城乡间流动,不能让农民辛苦一生与城市终身无缘。 |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春 雪 (韩愈 )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1 )在诗歌一、二两句中,哪些字眼最能表现思想感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各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选自《陶渊明集》 作者:陶渊明 年代:东晋 ( 1 )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处处志之/ 志怪者也 B: 问今是何世/斯是陋室 C: 寻病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 渔人甚异之/或异二者之为 ( 2 )下列句中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不知有汉 乃重修岳阳楼 B: 忘路之远近 两狼之并驱如故 C: 欲穷其林 其真无马耶 D: 后遂无问津者 作亭者谁 ( 3 )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首段着眼于“异”字,描写了桃花林的绚丽美艳景色,“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如仙境一般,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 本文叙述详略得当,略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和出桃花源后的情形,详写其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既描绘出了桃源人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也体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纯朴善良的品质。 C: 本文语言风格朴素自然,用语简洁但意蕴丰厚。如“皆叹惋”仅三字,就表现出桃源人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叹惋自己的生活虽宁静平和但枯燥无味,不如外面的世界精彩有趣。 D: 作者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 4 )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读书万卷始通神
吕云祥
①宋朝苏轼有一首诗:“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须鬓已如丝。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
②大诗人写这首诗的起因是:柳闳、柳辟两兄弟很崇拜舅舅苏轼的书法,常向苏轼索求墨宝。于是,苏轼写诗自谦,说自己的书法未足珍惜,只有读书万卷才是学子们应追求的境界。主要意思是,用坏的笔即使堆砌成山,也未必能写出好东西,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每个人的书法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骨,不要认为自己的东西就一定不好而去盲目地学别人……后来,“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成为书法界的艺术妙道。
③从事书法创作的人固然需要不断读书学习,从而充实才华、吐故纳新、提高水平,其他各业人员呢?当然也需要不断读书学习。汉代刘向《说苑》中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说明人不论在什么时候,只有努力读书学习,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④如何读书,怎样学习,又大有讲究。
⑤有些人虽然也在读书,可是在读书的过程中缺少毅力,没有恒心,时断时续。这样读书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幼时,其母见其读书没有恒心,就以“断机杼”相警告,促使孟子努力学习,才成儒家圣人。
⑥有些人虽然十分喜爱读书,也从不间断,可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如南朝宋齐人陆澄,从小好学,博览群书,行眠坐食,手不释卷,然读书不求甚解,被时人讥为“书厨”。《南齐书》说他“读《易》三年不解文义……”
⑦有些人的读书则是“读死书”,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尽信书”。《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⑧有些人的读书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即为读书而读书,尽搞形式主义,大做表面文章。目的不明,其结果必定是“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⑨上述种种“读书之道”,绝不足取。那么可取的读书之道是怎样的呢?
⑩当然,“孙敬悬梁”“苏秦刺股”“车胤囊萤”“孙康映雪”等苦读典范,值得缺少毅力的读书人学习;明朝顾炎武那种“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的读书求解精神,值得不求甚解者效仿;清初彭兆荪所作“要以我用书,勿为书所绊”的诗句,值得“读死书”“尽信书”者借鉴;明代鹿善继《四书说约》中“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的读书明理目的,值得为读书而读书者采纳。
⑪然而,笔者觉得最科学、最全面的“读书之道”要推子思的“五之”说。子思,孔子之孙,伯鱼之子,名伋,古代学者尊之为“述圣”,作《中庸》三十三章,其中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读书做学问之论。“五之”的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切实地实行。“五之”中,“笃行之”既是“博学之”的落脚点,又是“博学之”的实践基础;“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是“博学之”的方法;“博学之”既受“笃行之”的影响,又制约“笃行之”。可见,“五之”是相辅相成的学、行关系,这种“学”与“行”的辩证关系,对读书人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南宋诗人陆游诗云:“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选自《联谊报》2017年12月7日)
( 1 )下列对本文第⑥段运用的论证方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母亲养蜗牛
梁晓声
①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②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③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放在窗台上,盒盖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内。
④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⑤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⑥“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⑦“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⑧“吃?……”
⑨“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⑩“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⑪“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⑫母亲愕然。
⑬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⑭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⑮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⑯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⑰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⑱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它们的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⑲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⑳“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㉑“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㉒“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对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有删改)
( 1 )“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①________,波澜顿起。
②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人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③________,波澜又起。
( 2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结茧成蛹的春蚕,在软壳里期待化为彩蝶的时刻;含苞欲放的花蕾在青叶中畅想盛开如霞的未来;青春年少的我们在懵懂中憧憬美好的明天……有梦的季节,让我们领略到人生的美丽。愿我们每个人追逐梦想,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
请以“追逐梦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不得仿作、套作、抄袭。
③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④书写工整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