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深圳福田上沙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选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的风景。


A: 随处可见 打造 既然 独占鳌头
B: 无处不在 重塑 如果 独一无二
C: 无所不在 塑造 就算 独步天下
D: 随手可见 追溯 倘若 无独有偶
2、歇后语是相当有趣的一种语言形式,往往借着一些名著典故,或者生活观察,寄寓一些特殊的意义。下列歇后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看到被埋多时的凿井工人有救了,在场的人一扫心中阴霾,此时此情,恰似“林冲到了野猪林” ——绝处逢生。
B: 在学生会主席竞选期间,张亮力挺候选人王强,有若“林冲雪夜上梁山”——自愿的。
C: 搬运工一人能搬动几百斤重的货物,就像“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全凭力气大呀!
D: 这个女人心机深沉,表里不一,别看她那样殷勤,却是“潘金莲给武松敬酒”——不怀好意。
3、

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沉醉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B: 这孩子,基础不太好,读书又无动于衷 , 这样下去怎能指望他的成绩会提高呢?
C: 好的书需要多读,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让你觉得开卷有益
D: 国画大师李可染笔下的牛总是栩栩如生 , 令人叹服。
4、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都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婆(suō) 生意(yàng)然
B: 震(hàn) (qiè)而不舍
C: 轮(kuò) (yōu)柔寡断
D: (xī)跷 一(chóu)莫展
5、选出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提心吊胆 义奋填膺 无精打采 断壁残垣
B: 一气呵成 天伦之乐 漠不关心 舐犊情深
C: 遍稽群藉 鳞次栉比 留连忘返 不屑置辨
D: 随声附合 转瞬既逝 猝不及防 如坐针毡
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一项是( )
A: 《我看》选自《穆旦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第2版)
B: 这首诗前两节写“我所看”;后面三节写“我所思”。
C: 穆旦于上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旗》三部诗集。
D: 年轻的诗人面对瑰丽的大自然,在春风晚霞中想到了什么——时间和生命。
7、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我自1992年7月起,进入先生曾供职的广东省博物馆从事书画鉴藏工作,忝列门墙 , 有幸跟随先生学习书画鉴定近十年,获益良多。
B: 日本前内阁执意对钓鱼岛实施“国有化”,导致中日两国各领域交流与合作几乎裹足不前 , 两国关系面临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峻的局面。
C: 人们都希望度过美好的桑榆暮景 , 但现阶段中国许多老人的现实却并非如此,子女为生计四处奔波,无暇顾及老人,“空巢”现象普遍。
D: PX事件中,民众的激动情绪很大程度上源自对政府决策的不信任,政府如想一呼百应 , 则加强民主建设的同时,还要做好科学普及工作。
8、

在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苏校长待人,但在执行制度方面却特别严格,不讲情面。

②著名导演卡梅隆十年磨一剑,继《泰坦尼克号》后,又完成了一部人人都的好作品《阿凡达》。

③从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

④下棋不能急躁,每走一步都必须。

A: 宽厚 夸奖 只有 深思熟虑
B: 忠厚 夸耀 只要 深思熟虑
C: 忠厚 夸耀 只有 深谋远虑
D: 宽厚 夸奖 只要 深谋远虑
9、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他表面装好人,背后说坏话,挑拨离间 , 没人理他。
B: 快考试了,他还是若无其事的样子,父母真为他担忧。
C: 近年来,全国各地道德模范络绎不绝 , 传播正能量,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
D: 来参观工艺品展览的人川流不息
10、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啜(qì) 立(zhù) 归(shěng) 浑身数(xiè)
B: 悲(chuàng) 跚(pán) 取(xī) 众目睽(kuí)
C: 感(kǎi) 骗(kuāng) 挑(xìn) 尽职守(kè)
D: 慰(jí) 菜(qí) 曲(quán) 断壁残(yuán)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请解释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该诗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古镜

(宋)沈括

【甲】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 1 )下列给【乙】段中画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 2 )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收人而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 观之同者何人(《爱莲说》)
C: 又他家所藏才美不外(《马说》)
D: 文画铭字无纤者渔人甚之(《桃花源记》)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 4 )①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________”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________(用一个词语概括)。

②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水仙辞

宗璞

①丈夫上课回来,带回两头水仙。可不是,一年在不知不觉间,只剩下一个多月了,已到了养水仙的时候。

②许多年来,每年冬天都要在案头供一盆水仙。近十年,却疏远了这点情趣。现在猛一见胖胖的茎块中顶出的嫩芽,往事也从密封着的心底涌了出来。水仙可以回来,希望可以回来,往事也可以再现,但死去的人,是不会活转来了。

③记得城居那十多年,澄莱与我们为伴。案头的水仙,很得她关注,换水、洗石子都是她照管。绿色的芽,渐渐长成笔挺的绿叶,好像向上直指的剑,然后绿色似乎溢出了剑锋,染在屋子里。在北风呼啸中,总感到生命的气息。差不多常在最冷的时候,悄然飘来了淡淡的清冷的香气,那是水仙开了。小小的花朵或仰头或颔首,在绿叶中显得那样超脱,那样悠闲。淡黄的花心,素白的花瓣,若是单瓣的,则格外神清气朗,在线条简单的花面上洋溢着一派天真。

④等到花叶多了,总要用一根红绸带或红绉纸,也许是一根红线,把它轻轻拢住。那也是澄莱的事。我只管赞叹:“哦,真好看。”现在案头的水仙,也会长大,待到花开时,谁来操心用红带拢住它呢。

⑤管花人离开这世界快十一个年头了。没有骨灰,没有放在盒里的一点遗物,也没有一点言语。她似乎是飘然干净地去了。

⑥人们常赞梅的先出,菊的晚发。我自然也敬重它们的品格气质。但在菊展上见到各种人工培养的菊花,总觉得那曲折舒卷虽然增加了许多姿态,却减少了些纯朴自然。近闻水仙也有种种雕琢,我不愿见。我喜欢它那点自然的挺拔,只凭了叶子竖立着。它竖得直,其实很脆弱,一摆布便要断的。

⑦她也是太脆弱。只是心底的那一点固执,是无与伦比了。因为固执到不能扭曲,便只有折断。

⑧她没有惹眼的才华,只是认真,认真到固执的地步。五十年代中,我们在文艺机关工作。有一次,组织文艺界学习中国近代史,请了专家讲演。待到一切就绪,她说:“这个月的报还没有剪完呢,回去剪报罢。”虽然她对近代史并非没有兴趣。当时确有剪报的任务,不过从未见有人使用这资料。听着嚓嚓的剪刀声,我觉得她认真得好笑。

⑨“我答应过了。”她说。是的,她答应过了。她答应过的事,小至剪报,大至关系到身家性命,她是要做到的,哪怕那允诺在冥暗之中,从来无人知晓。

⑩我们曾一起翻译《缪塞诗选》,其实是她翻译,我只润饰文字而已。白天工作很忙,晚上常译到很晚。我嫌她太拘泥,她嫌我太自由,有时为了一个字,要争论很久。我说译诗不能太认真,因为诗本不能译。她说诗人就是认真的,译诗的人更要认真。

⑾她没有做出什么惊人的事业,那点译文也和她一样不复存在了。她从不曾想要有出类拔萃的成就,只是认真地、清白地过完了她的一生。她在人生的职责里,是个尽职的教师、科员、妻子、母亲和朋友。在到处是暗礁险滩的生活的路上,要做到尽职谈何容易!我想她是做到了。她做到了她尽力所能做到的一切,但是很少要求回报。她是这样淡泊。人们都赞水仙的淡泊,它的生命所需不过一盆清水。其实在那块茎里,已经积蓄足够的养料了。人的灵魂所能积蓄的养料,其丰富有时是更难想象的罢。

⑿现在又有水仙在案头了。我不免回想与她分手的时候。记得是澄莱到干校那年,有人从外地辗转带来两头水仙,养在漏网的白瓷盆里。她走的那天,已经透出嫩芽了。当时两边屋里都凌乱不堪,只有绿芽白盆、清水和红石子,似乎还在正常秩序之中。

⒀我们都不说话,心知她这一去归期难卜。当时每个人都不知自己明天会变成什么,去干校后命运更不可测。但也没有想到眼前就是永诀。让她回来收拾东西的时间很短,她还想为在重病中的我做一碗汤,仅只是一碗汤而已,但是来不及了。她的东西还没有收拾好,用两块布兜着,便去上车。丈夫草草替她扎紧,提了送她。我知道她那时担心的是我的病体,怕难见面。我倚在枕上想,我只要活着,总会有见面的一天。她临走时进房来看着水仙,说了一句“别忘了换水”,便转身出去。从窗中见她笑着摆摆手。然后大门呀的一声,她走了。

⒁那竟是最后一面!那永诀的笑容留下了,留在我心底。是她,她先走了。这些年我不常想到她。最初是不愿意想,后来也就自然地把往事封埋。世事变迁,旧交散尽,也很少人谈起她这样平常的人。她自己,从来是不愿占什么位置的,哪怕在别人心中。若知道我写这篇文字,一定认为很不必,还要拉扯水仙,甚至会觉得滑稽罢。但我隔了这许多年,又在自己案头看见了水仙,是不能不写下几行的。

⒂尽管她希望住在遗忘之乡,我知道记住她的不只我一人,我不只记住她那永诀的笑容,也记住要管好眼前的水仙花。换水、洗石子,用红带拢住那从清水中长起来的叶茎。

1982年1月

( 1 )文中对水仙的描写集中在第③段,请从划线词的角度赏析划线句。

绿色的芽,渐渐长成笔挺的绿叶,好像向上直指的剑,然后绿色似乎出了剑锋,染在屋子里。

( 2 )作者是如何以水仙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的?

( 3 )作者写水仙,其实是为了写朋友澄莱,寄寓自己的情思。这是运用了什么写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远行

①一走进大溪滩,就能望见我家的屋,望见那扇开启着的门。门像掉光了牙齿的老人之口,像是要说什么,又像是什么也不想说。有时,我觉得门总是在等。

②我去县城参加征兵体检,合格了。该怎么向父亲母亲说呢?他们愿意儿子离开那么长久吗?

③母亲坐在门槛上,两手抵在下巴上,目光恍惚。听我叫她一声,眼睛就有些红了,扯起围裙揩眼角,叹了一口气说:你一定验上了。母亲说完就离开门槛去烧夜饭。

④我就坐在母亲坐过的地方,屁股下面热烘烘的。父亲声音很低地说:你娘等你半天了。

⑤第二天起,我就发觉,芋艿、薯丝炒辣椒、大白菜,这些平日里最爱吃的菜,几乎每顿都有。我对母亲说:你不用搞这搞那了,我又不是刚认识,我是你儿子。母亲说:儿子出门就是客。娘对不住你。人家儿子上大学出远门,都要办一桌酒肉饭的。娘办不起,你别怪。

⑥母亲杀了一只鸡,这是我们家唯一的鸡。这鸡过年要派大用,母亲却将它杀了。她像是早有准备,把弟弟妹妹都支开,才端出鸡让我吃。我怎么咽得下?我坚持全家人一起吃,不然,我一口也不吃。母亲只好让步。吃的时候,弟弟妹妹们却都不肯往鸡肉里动筷子。后来我发现母亲的眼睛都在往弟弟们妹的脸上瞟。

⑦我离家的日子快到了,母亲愈发忙,门槛上跨进跨出的,忙得她平日里最喜欢坐的门槛也不坐了。

⑧终于到了这天。早晨,我睁开眼时,看到我脑袋旁摆着一套崭新的蓝咔叽布中山装。这是母亲的习惯。每年过年时,母亲总是在年夜里悄悄放上一套新衣在我枕头旁,让我能穿着新衣去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比谁的衣服做得好。比过了,就疯玩。常常是,新衣服穿一天就弄得很脏或把扣子绷掉了。晚上,母亲一边给我钉扣子,一边埋怨我:你这孩子,娘给你做套衣服不容易,你怎么一点都不爱惜……今天,我又穿上新衣服了。我知道该怎么爱惜,却要走了。

⑨村子里的人知道我要走,都来看。屋子里,屋门口,有不少人。房里只有母亲。母亲坐在一只旧的箱柜前,箱柜上翻开一只梳妆盒。梳妆盒是母亲的陪嫁,这几年不大见到她用,梳妆盒很旧了,镜子已经氧化得斑斑点点。母亲的脸映在镜子里,我看到母亲的脸也斑斑点点。母亲很耐心很仔细地梳着头,头发滋滋的。母亲将扑了水的头发梳得很光鲜。

⑩母亲见我很仔细地看她,就不好意思地一笑说:娘老了。我连忙说:娘不老。

⑪娘就笑笑。结果一笑笑出满脸皱纹。

⑫我见了,心里怦然一动,眼眶里热热的,便连忙退出房门。

⑬该上路了,门外有很多人送我。当我一脚跨出门槛的时候,无意之中碰了一下我家的木门,木门吱——嘎叫了一长声。然而,这一声也很深地刻进了我心里。

⑭突然,有个女人叫了一声,说:你们家今天跟过年一样。我发现,我们家人人都穿着新衣服,的确跟过年一样。

⑮我走到母亲与父亲面前,想唤他们一声,结果喉咙里像堵着什么,只是低低说一声,我去了。我点点头,父母亲也就点点头。

⑯我在大溪滩的旷野里,再一次回头,再一次遥望我家的门。我母亲穿着新衣,梳着很光鲜的头,倚在木门上。父亲坐在门口,猛抽旱烟。

从这时起,我不知道,父母以及那扇我走进走出的门是离我近了还是开始遥远了……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有删改。)

( 1 )当我验上了兵之后即将远行,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儿子做了哪些事情?
( 2 )从母亲爱儿子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
( 3 )文章多次写到“门”,其作用是什么?
( 4 )第⑰段画线句中说“我不知道”“我走进走出的门是离我近了还是开始遥远了”。你认为门离他近了还是远了?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四、写作(分值:60分)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曾经说过:“天下有一人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的确,不独师长、友朋,抑或花鸟、琴棋,都可以在你的成长经历中,成为你“一与之订,轻易不移”的人生知己,陪伴你,给你启迪。

请以《我以________为知己》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填充完整。②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