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北京市顺义区北小营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语句的衔接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现在,他“说”了就“做”。,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A: ①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②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B: ①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他“说”了,跟着的是“做”。②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C: ①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②行动与言论完全一致。
D: ①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他“说”了,跟着的是“做”。②行动与言论完全一致。
2、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往往意象鲜明,《我爱这土地》用丰富的意象抒发对土地执著的爱,《海燕》则借海鸥、海鸭等意象赞颂了革命先驱无畏的战斗精神。
B: 古代文体“记”以记事为主,如《小石潭记》;“说”则多就事、物、现象抒发感想,常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如《爱莲说》。
C: “孟夏草木长”中的“孟夏”比“仲夏农务急”中的“仲夏”早,“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一“尺”比“飞来峰上千寻塔”中的一“寻”短。
D: 对联“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和“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分别写的是唐代的李白和北宋的文天祥。
3、下列哪位诗人自号“五柳先生”( )
A: 陶渊明
B: 柳宗元
C: 白居易
D: 韩愈
4、

读课文《桥梁远景图》,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开头引用“牛郎织女”的故事自然引出有关“桥”的话题,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B: 文章主要运用做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与现在的桥梁做对比,来突出“未来桥”的特点。
C: 文章运用了想象的写法,文章的“未来桥”不可能在现实中建成。
D: 文章既说特点,又说原理,令人信服。
5、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寒(jìn) 殷红 怒不可(è) 风雪载途
B: (pān)篱 绥靖 气息(yǎn)奄 惟妙惟肖
C: 箱(qiè) 震悚 日(báo)西山 步履蹒跚
D: (jié)问 愧怍 锐不可(dǎnɡ) 瘦骨嶙峋
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归咎 翩然 脊锥 惟妙惟肖
B: 吟咏 唏嘘 鞠躬 物竟天择
C: 蔷薇 殷红 明艳 巧妙绝沦
D: 驻足 焦灼 渴慕 重峦叠嶂
7、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芳(xīng) 禁锢 众目睽睽(kuí) 相形见拙
B: 阴(mái) 感概 广无垠(mào) 无与纶比
C: 匀(chèn) 消释 相得益(zhāng) 持之以恒
D: 丽(qǐ) 沉吟 孜孜不倦(zhī) 格物至知
8、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

A: 不能毁山之一毛。
B: 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又生孙,孙又生子。
D: 河曲智叟以应。
9、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香菱、杨修这两个人物分别出自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B: 《陈涉世家》、《曹刿论战》、《隆中对》这三篇文章的作者分别是司马光、左丘明和陈寿,他们创作或编撰了著名的历史典籍《资治通鉴》、《左传》和《三国志》。
C: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都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孔乙己》、《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
D: 奥楚蔑洛夫和菲利普这两个人物形象分别出自短篇小说《变色龙》和《我的叔叔于勒》,他们的作者分别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和法国作家莫泊桑,他们均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10、

下列文段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蒋氏大戚,汪然出曰:“君将哀而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矣。”

A: 涕:流眼泪
B: 生:使……活下去
C: 向:从前
D: 病:困苦不堪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 1 )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 2 )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迎佛骨。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上曰:“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刺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于是人情惊惋,乃至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

(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有删减)

【注】①洎:自从。②郑余庆:与后文杜英奇、裴度、崔群都是当时名臣。③加极法:处以极刑。④伏乞:臣下对君上,表示诚挚请求的谦辞。⑤夭促:指寿命不长,英年早逝。⑥乖刺:乖,违背;刺,讽刺。

( 1 )下列选项中,划线字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奖励 其欣悦
B: 登进士第 向所志
C: 故相郑余庆颇为之誉 余人各复至其家
D: 我犹为之 视端
( 2 )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
B: 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
C: 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
D: 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

( 4 )参考字典中的解释,选择合适的义项,分析文末“乃贬为潮州刺史”中“乃”字的意思。

义项:①于是,就;②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 5 )《旧唐书》对韩愈的评价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请结合本文,分析韩愈“发言”之“真率”的具体体现。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命系悬壶【注】

陈源斌

①姚五先生是我家乡古镇上的世传名医。他的名字竟然可以治病。邻居家小孩突发急痧,整夜惊叫抽搐,大人捋着头发哄他说:“好孩子,别怕,请姚五先生去了。”捋着捋着,啼哭声变小,孩子气息匀细,睡熟了。有个半大少年,暑天贪吃生食,又喝凉水,不一会发作起来,抱着肚子在地下打滚,一口气吸进去,憋得脸色乌青,连眼睛都倒起来了。这时候,有人喊说:“好了,好了,姚五先生来了。”其实才远远看到姚五先生的影子,走到跟前还得好一会儿呢。地下的病人却把一口气痛痛快快吐出来,觉得肚子好受多了。

②关于姚五先生的传说很多:说他某年路过某地,听见一户人家嚎啕哭丧,进屋看时,人已经断了气,穿好送终的寿衣寿裤,躺在草铺上了。(A)姚五先生说有救,熬了一罐药,撬开牙关,灌将进去,草铺上的人立刻还了魂;又说他某年途中撞见一群披麻戴孝抬棺人,他朝滴在地下的血迹看看,又凑到跟前嗅了嗅,赶紧开棺急救。原来是位难产的孕妇,幸得姚五先生救治,母子双双侥幸活了命……这些故事都不新鲜,显然是从一些旧书和传闻那里,移植过来的。姚五先生听了,总是不置可否,一笑了之。

③传来传去,姚五先生就被神化了。说他不但能让死人活,也能让活人死。这话是当着姚五先生的面说的。他跟往常一样懒得理睬,只管凝神替面前的病人诊治。这句话却惹出了一个意外灾祸:有一个青年高高骑在墙头上看热闹,手里捧了一罐南瓜稀粥,喝了个底朝天,(B)肚子胀得像只鼓。那青年听见这句话,很不服气,抓着喝空了的罐子,“啪”地一声跳到地下,说:“我就不信,我一个大活人,他真有本事,敢不敢让我马上就死?”姚五先生抬头看看他,脸色陡变,让人赶紧找青年的家长,准备后事。果然如此,没等家长赶到,青年已经瘫软死去——事后,姚五先生解释说,青年喝了一肚子稀粥,从那么高的墙头猛跳到地上,硬把肚肠挣断,又因地处偏僻乡下,来不及救治,可惜这条性命了。

④姚五先生体恤民情,替人治好病,或是救了一条命,视人家的家境,酌收诊费。遇到乡下普通老百姓,他把手挥挥,说,算了,你要真过意不去,闲暇时送几只斑鸪鸪来吧。斑鸪鸪是一种乡下常见的鸟,喜好在野地里用脚爪刨挖单叶芽果吃,随手就捉得到,不算什么难事。姚五先生嗜好这种野味。他饮食十分挑剔,从来不在外面吃饭。有时候下乡到人家忙活一天,连口水都不喝,照样挥挥手,走了。多少人被他感动了,望着他的背影,为他祈祷,说:“好人哪,但愿他长命百岁!”

⑤姚五先生只活到五十岁。他患的是当地俗称的膈食病,就是不能吃饭——得过他恩惠的乡下人说,姚五先生怕是斑鸪鸪吃多了。斑鸪鸪喜欢刨吃野地里有毒的单叶芽果,这种野鸟身上积存了毒素,人偶尔尝个新鲜是可以的,吃多了,就会有大妨碍。姚五先生一辈子替太多的普通百姓看过病,吃了太多的人家送来的斑鸪鸪,日积月累,中了重毒了——姚五先生是治膈食病的圣手,有一个祖传单方,远远近近,好多患这种病的人,都是由他治愈的。他按祖传单方给自己抓了药,煎好,一口气喝下肚里,却一点不剩地吐了。(C)再舀一碗,硬灌下去,泼刺一声亮响,全部喷射出来。很明显这是药不对症,姚五先生把头摇摇,叹了一口气,说:“命系悬 壶,治得了病,治不了命。”他一天天瘦下去,瘦下去,瘦成了一根芦柴似的,只剩了一口气在胸腔里悠悠转着。接着,这口气断了,他死了。

【注】汉代以后,民间郎中的药铺或诊所门口大都挂一个药葫芦即“悬壶”,以此作为卖药行医的标志。题目中的“悬壶”即为“行医”之意。

( 1 )在古镇人们眼中,姚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 2 )请从A,B,C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加以赏析。
( 3 )有人说,第④段划线句是多余的一句话,应该删去。你同意吗?为什么?
( 4 )结合全文,联系下面材料中人物的命运,谈谈你对文章中“命系悬壶,治得了病,治不了命”这句话的理解。

材料一: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闰土)像一个木偶人了。

——鲁迅《故乡》

材料二:抱着火,烤了一阵,他(祥子)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老舍《骆驼祥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语言

王力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 1 )通览全文,作者谈论了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
( 2 )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
( 3 )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请以“这,让我感到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