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白衣天使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他们动人的事迹和奉献精神在广大人民心中传扬。 B: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C: 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一一地球。 D: 那蝉声在晨光之中非常分外轻逸,似远似近,似近似远,又似有似无。 |
2、 | 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朗润 小心翼翼 各得其所 混为一谈 B: 瘫痪 尴尬 烂慢 蛛丝马迹 C: 点缀 搏学笃志 众目睽睽 人迹罕至 D: 荫蔽 岐斜 祷告 恍然大悟 |
3、 |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一颗枣儿从树上落下,男孩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地走过去捡枣儿。 B: 我小时候也是个馋鬼,去村东头人家偷到一颗枣儿,舍不得吃,娘要我还人,我一急,把个枣儿囫囵(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个儿吞下肚了。 C: 踌躇(犹豫不决)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D: 无可奈何(指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地走到老人跟前,我就捡了一颗,我没有吃,给你。 |
4、 |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先后创作了多部名人传记,其中《达芬奇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被称为“巨人三传”。B: 《繁星》《春水》小诗中的母爱往往有双重内涵,一是母爱对诗人的浸润;二是诗人对母爱的深情赞颂。 C: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中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曹操;“智绝”是诸葛亮;“义绝”是关羽 D: 《红楼梦》中,贾府的“四春”四姐妹分别是:孤独的元春、懦弱的迎春、精明的探春、孤僻的惜春,作者其取“原应叹息”之意。 |
5、 |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卖弄:炫耀。) B: 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C: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D: 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响晴:响亮而晴朗。) |
6、 |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雨后的天空闪耀着美丽的彩虹和清新的空气。 B: 岸上尚且提心吊胆,更何况筏子上的人们呢? C: 唐诗中积极迸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 D: 作为教育的上层建筑,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 |
7、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头晕目眩 瘦骨嶙峋 随声附合 具体而微B: 擎天撼地 闲情逸致 苦心孤诣 绝处逢生 C: 忍俊不禁 玲珑剔透 盘虬卧龙 仙露琼桨 D: 眼花潦乱 花枝招展 骇人听闻 悬崖峭壁 |
8、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从他上学的那天起,语文对他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B: 是否有“以农民为本”的理念,是顺利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C: 她理所当然会得到优秀的成绩,因为她无时无刻不在努力着。 D: 材料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减少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10%。 |
9、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经调查,“8·12”天津港爆炸事故原因是瑞海公司违规经营、违规储存危险货物以及安全管理极其混乱造成的。 B: 面对叙利亚小难民艾兰伏尸海滩的照片,使欧洲一些国家终于松口,允许更多难民入境。 C: 磁州瓷器工艺精湛,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是一种观赏价值极高的艺术品。 D: 屠呦呦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研究,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医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10、 |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季羡林先生学富五车,著作等身 , 是世人敬仰的“学界泰斗”。 B: 有些人一旦拥有了名利,就变得患得患失 , 不愿再冒风险放手一搏。 C: 在这片土地上,他像祖辈一样,孜孜不倦地耕耘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田园生活。 D: 听完演讲后,春江由衷地说:“李老师的这番演讲抛砖引玉 , 我们受益不浅。”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 人生看得几清明。 ( 1 )这首诗采用了比喻、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请你任选一点简要分析。( 2 )面对“几清明”的人生,作者惆怅的是什么? |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节选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于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 (乙)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 1 )解释下列句子划线字①四十而不惑 惑:________ ②不逾矩 逾:________ ③俟其欣悦 俟:________ ④卒获有所闻 卒:________ ( 2 )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其不善者而改之 俟其欣悦 B: 媵人持汤沃灌 赴汤蹈火(成语) C: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卒获有所闻 D: 可以为师矣 俯身倾耳以请 (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节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文中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乙文作者是明初文学家宋濂,他家贫嗜学,乐以忘忧。 B: 甲文认为一个人应当立志勤奋学习,提出来?温故知新的学习方式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乙文表现了作者求学的坚定与诚恳,突出他求学的艰难。在求学意志和求学态度上,两文是相同的。 C: 甲文采用语录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言简练,含意深远。乙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循循善诱,体现了真挚诚恳的感情。 D: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通常指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因此“加冠”表示已二十。“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 4 )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②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回答问题。
①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②整个下午,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放在餐桌上。
③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简直急不可耐了。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④“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⑤“亲爱的,发生了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⑥“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父亲开始读诗。
⑦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⑧“我看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⑨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⑩“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⑪“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⑫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⑬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着。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12周岁。
⑭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因为我有个慈爱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
⑮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习题。
夏洛克:我的意思已经向殿下告禀过了;我也已经指着我们的圣安息日起誓,一定要照约执行处罚;要是殿下不准许我的请求,那就是蔑视宪章,我要到京城里去上告,要求撤销贵邦的特权。您要是问我为什么不愿接受三千块钱,宁愿拿一块腐烂的臭肉,那我可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回答您,我只能说我欢喜这样,这是不是一个回答?要是我的屋子里有了耗子,我高兴出一万块钱叫人把它们赶掉,谁管得了我?这不是回答了您吗?有的人不爱看张开嘴的猪,有的人瞧见一头猫就要发脾气,还有人听见人家吹风笛的声音,就忍不住要小便;因为一个人的感情完全受着喜恶的支配,谁也做不了自己的主。现在我就这样回答您:为什么有人受不住一头张开嘴的猪,有人受不住一头有益无害的猫,还有人受不住咿咿唔唔的风笛的声音,这些都是毫无充分的理由的,只是因为天生的癖性,使他们一受到刺激,就会情不自禁地现出丑相来;所以我不能举什么理由,也不愿举什么理由,除了因为我对于安东尼奥抱着久积的仇恨和深刻的反感,所以才会向他进行这一场对于我自己并没有好处的诉讼。现在您不是已经得到我的回答了吗?
巴萨尼奥:你这冷酷无情的家伙,这样的回答可不能作为你的残忍的辩解。
夏洛克:我的回答本来就不是为了讨你的欢喜。
巴萨尼奥:难道人们对于他们所不喜欢的东西,都一定要置之死地吗?
夏洛克:哪一个人会恨他所不愿意杀死的东西?
巴萨尼奥:初次的冒犯,不应该就引为仇恨。
夏洛克:什么!你愿意给毒蛇咬两次吗?
殿下:________
贵邦:________
( 2 )夏洛克对“为什么不愿意接受三千块钱,宁愿拿一块腐烂的臭肉”这一问题的实质性回答是( )A: “我只能说明我欢喜这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作文。
广袤森林中,你绝不可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茫茫人海里,你也不可能从中找出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
同一片树叶,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用不同的眼光去看,也会有所不同。
……
只要我们用心观察,总能发现原来看似“相同”的背后一定会有“不一样”。
请以“不一样的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文题补充完整;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