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沈阳市中山私立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篮球场上个别运动员的急躁情绪,往往会导致全队一泻千里 , 不可收拾。
B: “成都名师论坛”上,名师的教学与作家的演讲相得益彰 , 让听众尽享文学之美。
C: 它们的叶子和花都不一样,各有各的鲜为人知的秘密,可惜我知道得太迟了。
D: 一旦产生小的灵感,我们就应当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不需要有溢美之词,我们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正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B: 在国家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全区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关键。
C: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D: 江苏将鼓励各地区把地方戏种引入教学,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意识。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是全文的主旨。
B: 《大雁归来》运用了大量清新灵动的拟人手法描写大雁。
C: 文中作者称自己为“爱鸟者”,一个“爱”字贯穿了全文。
D: 《大雁归来》侧重在介绍知识而不在抒发情怀。
4、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词义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B: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卖弄:摆弄、夸耀。)
C: 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菡萏:这里指红莲含苞未放。)
D: 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热烈:强烈,热情四溢。)
5、

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星宿(xiù) (biāo)悍 鳞次(zhì)比 面面相(qù)
B: 酷(xiāo) 愤(mèn) 提心(diào)胆 言简意(gāi)
C: 戏(xuè) (ɡuān)巾 略胜一(chóu) (kè)尽职守
D: (piě)见 (diàn)污 惨绝人(huán) 高屋建(lǐnɡ)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不卖了,不卖了!”那卖酒的汉子说,“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
B: 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C: 搜集那些难以逐一熟记的关于行为举止的“道德箴言”,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呢!
D: 在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候勇饰演的贪官赵德汉把“小官巨贪”的角色演活了。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凌乱 滑稽画 天旋地转 怪诞不惊
B: 狭隘 薰衣草 神采奕奕 拈轻怕重
C: 硬朗 麝香鸭 豪无遮拦 随声附和
D: 炫耀 恶做剧 参差不齐 大相径庭
8、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常识及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背影》截取了父亲艰难而努力爬过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融注了深深父爱。朱德元帅的《我的母亲》也采用截取法,精选了母亲生活的几个片段,歌颂了温馨母爱。
B: 爱国情感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枣核》中风烛残年的海外游子对来自故土的枣核念念不忘,《最后一课》中面临亡国的人们对祖国语言的珍惜与不舍。
C: 《阳关雪》以行踪为序,通过对阳关雪这一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探寻,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阿里山纪行》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美丽风光。
D: 《幽径悲剧》是季羡林的散文,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都市精灵》采用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议论相结合的写法,表达了作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意识。
9、下列句子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图书馆是书籍的宝库,那里贮藏着无数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B: 蚂蚁身体虽小,但力量很大,一只蚂蚁可搬动一粒米,一群蚂蚁不就可以翻江倒海了吗?
C: 那翠绿的叶片,那满树的繁花,给我这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室的春光,一室的清香,一室的暖意。
D: 盛开的藤萝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彼此推看挤看,好不热闹。
10、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近河池各地加大了对酒后驾车的惩处力度,为的是避免那些骇人听闻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删掉“骇人听闻”)
B: 我市教育系统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开展多项课题实验活动,师生非常受欢迎。(把“师生”放到“欢迎”的前面)
C: 能否开齐开足课程,是保证“均衡教育”顺利通过验收的条件之一。(去掉“能否”)
D: 在奥运会上,他发扬了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终于夺取了金牌。(在“拼搏”后加“的精神”)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诗歌赏析。

定林所居

[宋]王安石

屋绕湾溪竹绕山,

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杖依山坐,

溪鸟山花共我闲。


二月四日作

[宋]陆游

早春风力已轻柔,

瓦雪消残玉满沟。

飞蝶鸣鸠俱得意,

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释】①定林:地名,为名胜之地。②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

( 1 )《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分别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二月四日作》通过________和消残之雪来描写早春的景色。

( 2 )尽管两首诗都有“闲”字,诗人心境却不一样,请作具体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屋舍俨然________

②不独其子________

③便还家________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处处志/大道行也
B: 余人各复延至家/不独子
C: 能径寸之木/其境过清
D: 记之而去/不知有汉
(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道之行也》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 《桃花源记》选段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源内优美的环境,源中人快乐、幸福、安定的生活,并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C: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乎实际。从秦到晋太元年间有五百多年,桃花源外的人衣着变化很大,桃花源中人衣着不可能“悉如外人”。
D: “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 4 )(乙)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甲)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点破银花玉雪香

贾祖璋

①正当早春余寒犹烈,白玉兰花就热热闹闹地开起来了,满树琼瑶,随风飘香,使刚刚苏醒的春天充满了勃勃生机,故其又有应春花、玉堂春之称。明代画家、诗人沈周对它赞誉备至:“翠条多力引风长,点破银花玉雪香。韵友自知人意好,隔帘轻解白霓裳。”白玉兰深得世人青睐。

②白玉兰属木兰科落叶乔木,树干高大,从8米至20米不等。枝条稀疏、粗壮、修长,一枝一花,且皆着于枝梢。花有九瓣围成圆形,盛开时,枝头上缀满白色小酒杯。它先花后叶,“花落从蒂中抽叶,特异他花”。《广群芳谱》载:“玉兰花九瓣,色白微碧,香味似兰,故名。”花期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在昆明12月便开花,到广州需1、2月才绽放,上海、北京这些地方开花要到3、4月间了。花期短则10天,长则20天。白玉兰以树大花繁称奇逞胜,巨大的树冠,可以笼盖一庭,花朵开放时节,如雪丘玉峰;成林成片的白玉兰花开,如“玉城雪岭”或“白云伏地”,其势令人叹为观止。

③白玉兰原产长江流域,栽种的历史可追溯到1 500年以前的唐代,后引种到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性喜向阳、湿润之地,适宜于中性或偏酸土壤,栽种地域范围较广,所以,作为名贵观赏树种,现已被引种到世界各国。因其大而美丽的花朵在欧美广泛流传,美国成立了专门的玉兰学会,已经培育了丰富多彩的园艺品种。

④白玉兰除作为观赏植物备受人们推崇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用途,具有实用价值。一方面它可以净化我们的生存环境。它抗烟吸尘力很强,是一位拒腐自洁的勇士,玉兰树周边70米以内的空气可以达到“天然氧吧”的清洁水平。另一方面是它的实用价值。树皮、树叶和花朵可提制芳香浸膏。花朵中含有木兰花碱、生物碱、望春花素等十来种成分,具有祛风散寒通窍、宣肺通鼻的功效,可治疗头痛、鼻塞、急慢性鼻炎、细菌性皮炎等症。而其果实则可榨取工业用油。

⑤白玉兰之美倾倒无数的文人墨客。其花易开易落,开放时繁花浓艳,谢落时亦动人魂魄。“微风吹万舞,好雨尽千妆”,一番风雨可使银妆尽卸,但数日晴和,又新蕾尽放,独占风情。因花形大而肥硕,诗人们比之为美人,婉丽白净,自塑风姿。其中最典型的是明代文徵明的七律《玉兰》:“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我知姑射真仙子,天遣霓裳试羽衣。影落空阶初月冷,香生别院晚风微。玉环飞燕元相敌,笑比江梅不恨肥。”

⑥历代诗人、画家,都喜欢以玉兰为题咏之画之,更注重其内在的气质品性。明末王孙朱耷,在亡国后,决意不与清廷相媚,或僧或道,保持独立的人格。他画白玉兰,往往有自洁之警,不肯丧其气节。他此类题材的画,以寒春为背景,寥寥几根劲挺的枝条,花形的线条苦拙而有棱角,狞厉不屈,花色银白如雪,一扫柔媚丰腴的旧制。他的题画诗,语含讥讽,体现一种狂傲之态。如《题画玉兰》:“是笔摇春思,平明梦作花。判官把不定,金马落谁家?”玉兰花未开时似笔,绽放时似笔生花,形象、贴切而联想丰富;可是看卷子的“判官”,却“把不定”标准,到底让谁高中金榜呢?因汉代取士有金马门和玉堂殿;而玉兰花的画上常被人题为“玉堂春”,设典极为自然。这题画诗分明在讥讽社会的不公和一些文人对高官厚禄的渴求。

⑦齐白石也爱画玉兰花,他觉得画春天的花卉,搭配一株大玉兰,才更显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他74岁时画的一幅《玉兰、海棠、牡丹》,玉兰高耸直上,伸出画外,树前是牡丹,树后为海棠,红花绿叶衬着一树洁白的玉兰花,满幅生机,耐看极了。因玉兰花瓣厚,老人用秃笔蘸淡墨,画出花瓣厚重的质感。特别是花萼上,有细茸毛,一般画家表达不出来,老人用湿墨来画,湿墨向外洇出,便表达出萼上细毛的感觉。齐白石的玉兰花,是他人格的外现。在他享誉京城时,谢绝了到清宫去当御用画家;在抗战时期,他力辞汉奸、高官上门来买画,并不去领取日本人分配给他的烤火煤……表现了一位志士的贞节操守,令人仰视!

( 1 )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白玉兰深得世人青睐”?试概括说明。

( 2 )②③段说明了白玉兰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征?两段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 3 )你认为文中白玉兰“内在的气质品性”是什么?

( 4 )举例说明文中所运用的一种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汪栗子

明前茶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选自《扬子晚报》2015年1月24日)

( 1 )请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

晚开店→________→________→收野栗→________

( 2 )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文章第⑥段中画横线处关于打野栗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 4 )文章结尾说“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此句中的“悄悄”有什么表达效果?
( 5 )文中的老汪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概括。
( 6 )如果你是文中被老汪资助的大学生,在拿起被压在簸箕底下的钱的一刹那,你会怎么想?
四、写作(分值:60分)
题目:假如有可能
( 1 )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