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东莞市横沥镇爱华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一项是( )


A: 首联由“望”入诗:国都沦丧,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荒草丛生,凄惨破败。
B: 颈联中“抵万金”是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人的强烈情感。
C: 尾联中刻画了一位忧愁万分、苍老颓唐的诗人形象,白发越来越少、越来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D: 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这首诗是作者中年所写,充分体现了诗作“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2、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

①让我们与书为友吧

②对于我来说:读书是一种需求,通过读书能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修养

③读书也是一种享受,当你为一本好书着迷的时候,你会发现作者笔下的文字像一个个甜美的音符敲打着你的心,带你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

④读书更是一种追求,可以让你在现实中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让自己在繁花密柳中拔得开,在狂风急雨中立得定,可以让灵魂安定,让心灵纯净,远离孤独与困惑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③④①
D: ③④①②
3、下列词语中划线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欺(wǔ) 帷(mù) 自惭形(huì) 大(tíng)广众
B: (ā)躜 (fò)晓 (jiăo)揉造作 (yí)然自得
C: 狡(jié) 松(chí) (xiāo)声匿迹 一气(hē)成
D: 侏(rǔ) (pīng)婷 根深(dì)固 相得益(zhāng)
4、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 傅雷先生苦心孤诣 , 一部家书,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B: 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他面不改色,镇定自若,真是本色当行啊!
C: 元宵节以后,节日的气氛渐渐淡下来,周而复始 , 人们又开始了一年的劳作。
D: 这场足球赛精彩纷呈,比赛双方均使出了浑身解数,比分最终还是停留在1:1。
5、根据《红岩》内容拟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阴云满天恐怖白雾绕山城”,选择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霉饭充饥忠于党歌乐山下
B: 丹心一片染血红岩迎黎明
C: 冰雪严寒方显出梅花香气
D: 铁链哗哗誓死抗争卫信仰
6、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虎妈猫爸》这部电视剧之所以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热捧,其原因是因为剧中反映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很接地气。(删去“其原因”或“因为”)
B: 邓稼先是有最高奉献精神的中国几千年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儿子。(把“孕育”改成“生育”)
C: 我们在修改作文时要改正并找出文章中的错别字。(将“改正并找出”改为“找出并改正”。)
D: 顺德地铁的开通,将极大地缓解了交通拥堵。(在“交通拥堵”后加上“状况”。)
7、

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理解:这句话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繁花似锦、五彩缤纷的景象。
B: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理解:这句话用了夸张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天气非常炎热的特点。
C: 田野间传来各种虫鸣,有的若大提琴,有的像竖琴,有的似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理解:这句话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声音的多样以及感觉的美妙。
D: 面对“小悦悦”事件,难道我们不应该在道德和良心上好好拷问自己吗?理解:这句话用了反问的修辞,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要好好反省自己。
8、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草长莺飞 咬牙跺脚 无原无故 黎明百姓
B: 狂妄自大 不屑置辩 无动于衷 长途跋涉
C: 略胜一筹 锲而不舍 不由分说 翻来复去
D: 走头无路 与日具增 一气呵成 络绎不绝
9、

下列各项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 《背影》——朱自清——中国著名作家
B: 《昆明的雨》——汪曾祺——中国作家
C: 《永久的生命》——严文井——中国作家
D: 《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法国哲学家
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一列列呼啸的高铁穿大山、过平原。坐京广高铁,早看升旗,夜观“小蛮腰”,领略中国高铁的澎湃动力□坐哈大高铁,赏北国风光,看“经济走廊”,共享东北振兴和丰收的喜悦;坐杭黄高铁,穿风景名胜,看一站十景,领略沿途醉美风光□双节来临之际,坐着高铁看中国,以“中国速度”尽享中国景色之美□发展之美。


A: ; …… 、
B: ; 。 ,
C: , …… ,
D: , 。 、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1 )用自己的话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展现的画面。
( 2 )这首诗开头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文言文阅读

三游乌龙潭记(节选)

〔明〕谭元春

冈合陂陀,木杪之水坠于潭。清凉一带,坐灌其后,与潭边人家檐溜沟勺入浚潭中,冬夏一深。阁去潭虽三丈余,若在潭中立。筏行潭无所不之,反若住水轩。潭以北莲叶未败方作秋香气。令筏先就之。又爱隔岸林木,有朱垣点深翠中,令筏泊之。初上蒙翳,忽复得路,登登之冈。冈外野畴方塘,远湖近圃,宋子指谓予曰:“此中深可住,若冈下结庐,辟一上山径,頫空杳之潭,收前后之绿。天下升平,老此无憾矣!”已而茅子至,又以告茅子。

(选自《谭友夏合集》,有删改)

【注释】①陂陀:倾斜。②木杪(miǎo):树梢。③清凉:清凉山。④坐灌:坐落。⑤浚:深。⑥蒙翳:此指草木覆盖。⑦頫(fǔ)低头。同“俯”。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木杪水坠于潭/能以径寸
B: 坐灌后/真无马邪?
C: 令筏先之/蒙乃始
D: 又告茅子/其境过清
( 2 )用“/”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潭 以 北 莲 叶 未 败 方 作 秋 香 气。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阁去潭虽三丈余,若在潭中立。

小贴士:阁:①存放食物的木橱柜。②用木材架于空中的道路。③一种小楼。(摘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 4 )小林想把这篇选文推荐给同学们作为《小石潭记》的拓展阅读材料。请你从内容、写法等角度比较两篇文章,帮他简述推荐理由。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舌尖”上的争议
常江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④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毕竟,它在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答案不言自明。
⑤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第③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太姥姥的大烟袋

于典

①太姥姥是满族人,祖上都是做大官的,她的一生可谓平淡中夹杂着精彩。

②太姥姥嫁过来的时候,陪嫁的物品中除了金银手镯,还有她最钟爱的几十年都不离手的红铜锅乌木杆玛瑙嘴的大烟袋。

③太姥姥说,镯子换了小米给全家人填肚子了,唯独剩下了那杆大烟袋,伴随着她走完了人生。

④太姥姥过日子既勤俭又豁达,家里家外为人处世一派祥和,唯独对抽烟这件事儿半点也不让步。她九岁就偷偷学会了抽烟,出阁的时候,跟她阿玛要了这杆大烟袋,这杆大烟袋可是大有来头,烟锅是风磨铜的,里外锃明刷亮,乌木烟杆一尺九寸长,18毫米粗,纹理细密闪金星,笔杆条直,材料是上百年的金丝楠,用手攥着,凉丝丝温润润的,经年累月地使用,烟杆早已有了包浆。最奇特的是水胆玛瑙烟嘴,在中间的小孔周围,含着一汪清澈的水,轻轻一动,就会发出清脆爽朗的声音,水胆玛瑙柔软且坚硬,用嘴叼着不伤牙,而且对旱烟叶的毒性有消除吸收的作用。

⑤太姥姥抽了一辈子旱烟,她不咳嗽也不喘,家人曾劝过让她戒,她不反驳,却说起抽烟的好处,她用自己的一套来回答:“一口烟,解心宽;两口烟,安睡眠;三口烟,人情暖。”家人听了,觉得她都是耄耋老人了,一辈子就好这口儿,也就不再纠结。

⑥其实对太姥姥的这些言论,我绝对不敢苟同,烟草里含有大量的尼古丁、烟焦油等有害物质,对肺伤害很大,跟她讲科学,太姥姥假装仔细聆听,听完了,也不辩解,挥挥手,紧接着划根火柴,点燃她的大烟袋,吧嗒吧嗒地抽,她这是在无声地反抗。既然劝不动,那就索性随她吧。

⑦有一年,村子里来了个收古货的人,他看到太姥姥的大烟袋,眼睛里顿时射出光芒,他问:“老人家,舍得出手不?”太姥姥眯着眼摇头:“留着,死了带走。”那人伸出一个巴掌,道:“我出这个数。”太姥姥笑说:“五千啊?你看看行,拿不走。”那人赶紧说:“给您在后面加个零。”太姥姥又笑说:“加八个零也不中。”那个人走了以后,太姥姥忽然明白,自己的大烟袋还值这么多钱呢,从此就开始精心看护,烧火、做饭、喂鸡、喂猪都不离手,晚上睡觉也放被窝里。

⑧那年年根儿,我在报社实习,姥姥突然来电话说太姥姥不太好,让我赶紧请假回去。

⑨当我看见太姥姥的时候,心里陡然一酸,半年多的时间,老人家已经瘦得脱相了,看见我,便伸出手拉住我,趴在我耳边,断断续续地求我为她办一件事儿。

⑩她说:“妮儿啊,村西老刘家的小孙子春宝得了重病,水灵灵的娃没钱治病,不救活,能扯碎爸妈的心呢,太姥姥没有钱帮,你把烟袋拿去卖了,卖多少都给春宝瞧病吧!”瞬间,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压低了声音问:“您不是说要把烟袋永远带在身边吗?”她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转过脸去,自言自语道:“陪了我一辈子的老物件儿,留下,兴许能救条命,要是带走了,一文也不值。“

⑪我哭着对她说:“你一定要等我回来,我这就走。”她点头。

⑫经过文物部门鉴定,太姥姥的这杆烟袋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物件儿,估价在25万以上,极具收藏价值,当时现场有一位收藏家,知道太姥姥的愿望后,当场出价30万,我丝毫没有犹豫,成交。

⑬我回到老村,太姥姥仍然在坚守,她看到我的表情,就知道她的愿望实现了,随后,她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抬起手,指了指宝家的方向,脸上漾出一丝笑容,接着,手臂慢慢垂了下去,溘然长逝。

(选自《意林》)

( 1 )文章主要写了太姥姥与大烟袋的三个故事。请根据文章内容,按要求填空。

情节

家人劝太姥姥戒烟

①________

③________

太姥姥的情感态度

无声反抗

②________

④________


( 2 )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 3 )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紧接着划根火柴,点燃她的大烟袋,吧嗒吧嗒地抽……

②她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转过脸去,自言自语道……

( 4 )联系全文,谈谈“太姥姥的大烟袋”的含义和作用。
四、写作(分值:60分)

根据要求作文。
题目: 幸福,在那一刻绽放
要求: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