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B: 这片文章立意新颖,分析问题鞭辟入里 , 很是发人深省。 C: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地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了。 D: 杂技演员一套探骊得珠的难度动作,引来观众们持久的掌声。 |
2、 | 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与儿女讲论文义子侄辈 儿女:指家中的年轻人B: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 :家庭聚会 C: 人皆吊之 吊 : 安慰 D: 死者十九 十九:十九个人 |
3、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能否保护好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事。B: 南通的蓝印花布不仅闻名全国,而且享誉世界。 C: 通过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具有良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D: 我们的报刊、电视、网络和宣传媒体,更有责任做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现象。 |
4、 | 下列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这些关于祖先的事迹中,孩子们在精神上与祖先建立了联系,找到了族群上的归属感,完成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原初确认。B: 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起,我便常常跃居全班之冠,而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 C: 开荒、种庄稼,种蔬菜,是足食的保证,纺羊毛、纺棉花,是丰衣的保证。 D: 所谓改编,就是把小说、话剧、歌剧、报告文学……等文艺作品改写成电影剧本的意思。 |
5、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B: 多少年来,弟弟为打听哥哥的下落,心无旁骛 , 想尽了各种办法。 C: 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D: 妄自菲薄 , 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
6、 |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贾平凹在谈到他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秦腔》时说,书中多个人物的 是他老家棣花街的村民,乡村是他生命苦恋的花园 ②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我国2009年开始实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已初见成效, 还面临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进一步深化。 ③“最美女教师”——黑龙江省中学教师张丽莉的英雄事迹已传遍大江南北,她在危急时刻舍己救人的壮举让许多人 地留下了热泪。 A: 原形 虽然……但是…… 不由自主B: 原型 即使……也…… 不由自主 C: 原型 虽然……但是…… 情不自禁 D: 原形 即使……也…… 情不自禁 |
7、 |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端午日》节选自《沈从文小说选·边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B: 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很高的学位,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C: 日本在钓鱼岛海域对中方海监飞机进行干扰和拦截,本身就是非法的,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D: 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
8、 | 下列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分别选自鲁迅的《呐喊》和《且介亭杂文》。B: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是英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C: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辑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唐雎不辱使命》选自该书。 D: 《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水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作者是施耐庵,元末明初人,中国古代著名作家。 |
9、 |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瞥见(piē) 畸形(jī) 缄默(jiān) 惟妙惟肖(xiāo)B: 吞噬(shì) 玷污(zhān) 肃穆(mù) 鳞次栉比(zhì) C: 恬静(tián) 干涸 (hé) 逊色(xùn) 不省人事(xǐng) D: 对峙(shì) 绮丽(qǐ) 罹难(lí) 烟波浩淼(miǎo) |
10、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各行各业要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B: 用生动的故事,抓住了国外听众的兴趣点,启开强烈的共鸣。 C: 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有良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D: 在浙江乌镇开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就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出“中国方案”。 |
阅读《黄鹤楼》,完成问题。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1 )诗歌前两联,从神话传说落笔,通过写________、白云悠悠,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2 )画线句描绘了诗人登楼所望之明丽景象。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 3 )下列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情感一致的一项是( ) A: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C: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文言文阅读 ,回答相关问题 A: 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神情与苏、黄不属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佛印绝类弥勒 D: 问今是何世斯是陋室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武陵人捕鱼为业为宫室、器皿、人物 B: 渔人甚异之何陋之有 C: 屋舍俨然若听茶声然 D: 遂与外人间隔选贤与能 (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B: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 C: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 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为人生准备“压舱石”
赵畅
①在犹太民族,母亲要在《圣经》上抹蜂蜜让孩子去舔书本上的蜜,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让孩子从小树立观念:书本是甜的,而且书中有智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调查,犹太民族人均每年阅读65本书。读书兴趣浓厚,犹太人将读书视作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才造就了如此令人羡慕的读书风景。
②的确,读书有了热情,持之以恒才能顺理成章。但是,单单有兴趣,读书未必一定有收获,关键得读好书。按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的说法,读书是要为自己准备“压舱石”﹣﹣诚如空船航行时,为防翻船须备“压舱石”一样。读书该选择怎样的“压舱石”呢?或许各有各的说法,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艺术等人文学的经典必是“压舱石”的精髓。因为古往今来的文化精神、人格理想和思想艺术的原创性,大都蕴含在经典作品之中。如果说,读书使人渐由遮蔽走向澄明的话,那么阅读经典便可有效缩短这中间的距离。比如阅读历史,不仅让读书人获取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历史学看问题的方法,从而使之转变成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唯有常读经典,多读经典,才能驱使人们培养理想情怀,树立凌云之志。这便是经典的“压舱石”效应。
③阅读经典,还需与经典的阅读方法相匹配。约翰•罗斯金在《芝麻与百合》里有这样一段话:“当你去读一本好书时,你必须问问自己,‘我能像一位澳大利亚的矿工那样适于自己的工作么?我的十字镐和铲子都就绪了么?我自己准备妥帖了么?我的袖子是否已经卷到双肘,我的呼吸是否匀称,我的心情是否正常?’……这样多问问极有好处,因为既然你所要寻求的金属就是作者的心灵与深意,那么他的语言便是你要获得金属前必须敲碎和冶炼的岩石。你的十字镐是你自己的专心、机智与学问;你的熔矿炉是你自己的善于思考的灵魂。”是啊,有好的书籍相伴,有好的态度相生,有好的思考相随,又何愁不能在开掘的矿渣中拣到“纯净的宝石”呢?
④读书绝无止境。以智慧闻名于世的苏格拉底,在70岁时还自认什么都不知道。这固然是他的谦逊,却更是他的智慧。不论是谁,若想懂得自己生活的世界,哪怕一点点,就请您保持永不枯竭的读书兴趣,保护好属于自己的“压舱石”。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
⑤让心灵俯就经典,让经典滋养灵魂,积累底蕴,振奋精神,修身明理,洞悉人生。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就能领悟时代使命,并进而笃行之。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05月06日 有删改)
( 1 )“压舱石”指的是________。( 2 )请概述本文的三个分论点。( 3 )第③段除引证外,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下列哪个材料可以用作第④段的理论论据?为什么?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②书卷多情似敌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一代名士张伯驹
①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堪称“中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②张伯驹7岁时被过继给其伯父长芦盐运使张镇芳。当时科举刚刚废除,新式学堂方兴未艾,张镇芳却沿用旧式家塾教育,请来名师为张伯驹启蒙。他从《三字经》《千家文》等学起,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9岁时,一部《古文观止》倒背如流;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20多岁时已读了两遍;354卷的《资治通鉴》可以从头讲到尾,如数家珍;唐诗宋词,更是脱口而出。
③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使这位翩翩公子能够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摒弃世俗,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填词作诗,写字作画,学唱京剧,凡是喜爱的事情,他都一心钻研,并且做到极致。
④张伯驹天资超逸,利用闲暇时间,写下了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洪宪纪事诗注》《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另外,张伯驹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造诣颇深,著有《中国书法》一书;他本人亦擅长书法,其书法源学王羲之《十七帖》,融真、草、隶、篆于一炉,晚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用笔飘逸,如春蚕吐丝,被人称为“鸟羽体”。
⑤张伯驹在京剧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自幼喜爱京剧,后跟李佩卿学戏,从钱包森、王福山习武工。学习期间,他严守传统,苦下功夫,吊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乱无所不学,只一年就能登台演出,1930年与李石曾、齐如山、梅兰芳、余叔岩等组织了“国剧会社”。
⑥张伯驹的生活被人形容为中国现代最后的名士生活。由于他对世俗生活相当淡薄,在他人眼里,张伯驹的言谈举动便十分“怪异”,不循成规。高朋满座之时,众人谈笑风生,他若觉得话不投机,就坐在一边摸下巴颏儿,一根一根的拔胡子。他生活在政治大家族里却始终与各派政治势力保持一段距离。身为盐业银行董事、总稽核、老板,他对“毛票换大洋”的生意经丝毫没有兴趣,完全是个甩手掌柜,总经理有事来问,他不住点头说“是,是,是;好,好,好;可以,可以,你看着办吧。”虽然拥有偌大一份家业,但张伯驹在生活上朴素得令人难以置信,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而且饮食非常随便,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对汽车的要求是只要有四个轮子而且能转就行了。因为这些,朋友给他起了外号叫“张大怪”,张伯驹每有呼必欣然应允。
⑦也许,正是这份狷狂和洒脱,促使他后来用尽毕生精力,散尽毕生财力来收藏古字画,成为“天下第一收藏家”。
⑧民国时期,中国政局混乱,许多古董商唯利是图,致使大量国宝流落海外。张伯驹对此甚为痛惜,所以为了收藏古字画一掷千金,哪怕变卖家产或借贷也在所不惜。他曾花4万大洋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变卖了自己最喜爱的宅院甚至妻子潘素的首饰,用110两黄金收藏了范仲淹的《道服赞》;以240两黄金保住了中国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尽管此后他债台高筑,但是直至后来,即使他被绑匪绑架,生命堪虞时,犹称“宁死魔窟,绝不许变卖家藏”。经他收藏的书画字迹有118件之多,建国后,这些名贵的收藏大都被他捐给了故宫博物院和吉林博物馆。无偿捐献之后,政府欲奖励其20万元,但张伯驹婉言相拒,分文不取。无奈之下,时任文化部部长的茅盾只得亲笔为张伯驹颁发了一纸褒奖令。就是这张嘉奖令也被张伯驹随意地搁置在房屋的角落。
⑨文革期间,张伯驹被诬陷,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一度失去了北京户口,也失去了工作,只能靠变卖家中残存家当度日;但张伯驹照样上香山,爬鬼见愁,游西安访古人遗迹,吟诗填词,不改其乐。著名画家黄永玉为此称赞他:“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
⑩张伯驹博雅通脱、坦荡超逸的一生,浓缩了近现代中国的风云变幻,也书写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他折射出来的那种文化及人格力量,足以穿越历史的尘烟,绽放一种耀眼的光芒,也温暖着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摘编自任凤霞《一代名士张伯驹》一书)
( 1 )文章主要从三方面表现张伯驹“一代名士”的风范。请你阅读选文,根据关联词语的提示,将这三方面的信息补充完整。①他家世良好,有很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因此能________。
②他对世俗生活相当淡薄,言谈举动不循成规,个人生活朴素,却________。
③他身受陷害,却________
( 2 )为人物立传,需要用精炼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请选出“狷狂”在文中的 正确解释,并结合具体事例说明选择理由。狷狂:“狷”音 juàn ①性情急躁,行为狂乱;②随心所欲,无所束缚。
( 3 )为人物立传需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及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指 从正面或侧面对人物行状进行描摹或烘托;议论,既可以是作者直发评论,又可以引 用他人评价。请你从第①和第⑥段中任选一句含有议论或描写表达方式的句子加以摘 抄,指出其表达方式,并分析其是如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文章主题的。有个老铁匠,他打的铁比谁都牢固,可是因为他木讷又不善言,所以卖出的铁很少,所得的钱仅仅只够糊口而已。
人家说他太老实,但他却不管这些,仍旧一丝不苟地把铁链打得又结实又好。
有一次,他打好了一条船用的巨链,装在一条大海轮的甲船上做了主锚链。
这条巨链放在船上好多年都没有机会派上用场。有一天晚上,海上风暴骤起,风急浪高,随时都有可能触到礁石上。船上其他的锚链上都像纸做的一样,根本受不住风浪,全都被挣断了。
最后,大家想起了那条老铁匠打的主锚链,把它抛下海去。
全船一千多乘客和许多货物的安全都系在这条铁链上。铁链坚如磐石,它像只巨手紧紧拉住船,在狂风中经住了考验,保住了全船一千多人的生命。
当风浪过去,黎明到来,全船的人都为此热泪盈眶,欢腾不已……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选准角度,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