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①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②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身子轻轻地摇晃着, C: ①身子轻轻地摇晃着,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②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 D: ①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身子轻轻地摇晃着。②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 |
2、 | 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组( ) ①杜鹃花开遍山野,香飘万里。 ②姑娘银铃般的笑声也跟着响起来。 ③不读书,无以知窗外的精彩;不读书,无以知世界的宽广;不读书,无以知文化的力量。 ④微风唤醒了沉睡的种子。 A: 比喻、夸张、排比、拟人B: 拟人、夸张、排比、比喻 C: 夸张、拟人、排比、比喻 D: 夸张、比喻、排比、拟人 |
3、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字形或字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是带着一些感概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B: 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lěi zhuì)又别扭。 C: 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xì)之了。 D: 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杳无理为简洁合理。 |
4、 | 给下列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 1 )运筹全局( ) A: 筹备 B: 准备 C: 统筹 D: 筹划,想办法 ( 2 )粗糙( ) A: 糙米 B: 不细致 C: 去皮的米 D: 未脱壳的米 ( 3 )狡黠( ) A: 狡猾 B: 狡诈 C: 聪明 D: 聪明而狡猾 ( 4 )繁琐( ) A: 细碎 B: 细小而繁多 C: 麻烦 D: 琐碎 |
5、 |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诫子书》是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作者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B: 明代小说家吴敬梓所作的《儒林外史》,被鲁迅称之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C: 《萧红墓畔口占》是我国现代诗人、翻译家戴望舒即兴创作的一首情思隽永的短诗。 D: 雨果是19世纪法国作家。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
6、 | 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B: 目前,各级各类学校正在深入开展“自主管理、自觉养成、自我成长”的主题活动。 C: 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D: 各种“抢红包”活动吸引万千公众疯狂参与的原因是由于其玩法快速、新鲜、刺激。 |
7、 | 宋徽宗看书的“睿思殿”中,素白屏风上御书当时四大寇的姓名,写着:“山东宋江、淮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 )”。 A: 晁盖 B: 刘唐 C: 杨志 D: 方腊 |
8、 | 宋徽宗看书写的“睿思殿”中素白屏风上御书当时四大寇的姓名,写着:“山东宋江、淮西( )、河北田虎、江南方腊”。 A: 晁盖 B: 刘唐 C: 杨志 D: 王庆 |
9、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朗读者”节目播出后,好评如潮,主持人董卿精美的语言和睿智的思想,让很多观众受益匪浅。B: 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 , 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 C: 他们两人的爱好、处事方法迥然不同 , 谁也没法理解谁,谁也没法改变谁。 D: 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厂商大肆仿冒名牌。各种“山寨名牌”如雨后春笋 , 严重地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
10、 | “惟余莽莽”中“莽莽”和“顿失滔滔”中“滔滔”的意思是( ) A: 无边无际 河水流动 B: 白雪 波涛 C: 白雪一片 河水流动 D: 无边无际 波涛滚滚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1 )《春夜洛城闻笛》中的“闻”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所描写的情景? ( 3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课外文言文阅读。 A: 乃去 , 舍市傍 委而去之 B: 及孟子长徐公 何能及君也 C: 孟子之少时 徐公不若君之美 D: 遂居 后遂无问津者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 3 )简答题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
当“听书”成为一种时尚
张音
“读书”这件事,随着数字化阅读韵延伸正变得更为多元,比如“听书”。
不久前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声阅读也即“听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使用手机APP,微信语音等收听图书相关内容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中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听书频率也相当高,其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达到28.4%。
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占据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听书的流行,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种种已知或未知的尝试,都值得探讨。
不难确认的是,听书的流行建立在数字化阅读的潮流之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做的这项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同时,有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
如果说听书还只是一种“前沿”或者说时尚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则几乎已经可以被称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君不见,早班地铁里,人手一部手机的“低头族”比比皆是,很多人手拿一张报纸的场景已一去不返。当然,看手机是否就等同于“阅读”,还需要打个问号。某种意义上,包含在这种场景中的数字化阅读,正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如果说这种阅读方式起初只是为了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如今则需进一步发问,阅读是否正在被这种方式“撕成碎片”?
仔细想想,无论何种阅读方式,你现在是否还能沉下。来读完一本书,还是隔几分钟就要拿起手机刷刷微博、流连于朋友圈?当以秒计算的短视频日渐流行,无数转瞬即逝的兴趣点如走马灯般轮转。脑海中的印象就像海浪一遍遍冲刷着沙滩。最终却难留痕迹。“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需要更多维度、更深层面的观察。
科技演进到今天,阅读方式的变迁早已超越人们以往的想象边界,但是阅读的真正内涵与价值.其实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读书使人进步,科技改变世界,而归根结底,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读书”这件事本身,已经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改动)
( 1 )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年度 | 成人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 成人电子图书阅读量(本) | 城镇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 家村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
2016 | 4.65 | 3.21 | 5.60 | 3.61 |
2017 | 4.66 | 3.12 | 5.83 | 3.35 |
(《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
A: 从选文列举的数据来看,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数字化阅读几乎已经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寡言者自重
凸凹
①我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居家过日子,他只是微笑,从不表达自己的意见。
②我的母亲却特别能说。母亲絮叨的时候,父亲自然烦,就去担水,把水缸担满之后,就浇庭院里的丝瓜葫芦,总之是不让自己闲着。他觉得劳动才是大事,有足够的理由使他免听母亲的闲言碎语。母亲知道他的用心,很是生气,对我们说,你们的父亲是个十足的大坏蛋,他懂得怎么折磨人。
③一如深水无波,树高影多,沉默的父亲多技艺,他有一般山里男人所没有的行动能力。
④他会打鱼。故乡的小河清浅,不过是生一些小虾小鱼,我们都觉得没有大的口味。他却说河里有大鱼,就伏在河底的大石头下。我们不仅怀疑,也觉得即便是有,也无法捕得。他笑一笑,到山上砍了几捆苦荆棵,把其沉到河底浸泡。浸泡之后,渗出奇苦的汁液。大鱼不仅被呛了出来,而且都晕得盲目,自己就游进父亲张开的网中。大鱼是鲇鱼,多肉少骨,炖出来奇美无比。
⑤他会爬树。这是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⑥山里的果树不剪枝,就疯长,就有几丈高的大树。村前就有三株,一棵核桃、一棵柿子、一棵香椿。收获时,只有父亲能爬上去,别的男人只好在树下叹息。核桃、柿子自然归公,香椿就例外了,它属于能征服它的人。每年三月,香椿发芽,由于树高冠阔,一树碧绿鲜嫩,让站在树下的人垂涎欲滴。男人们都想爬上去,采折珍奇,以快朵颐,更重要的是博妇人欢心与敬重。却都滑脱,无奈之下,大骂爹娘。父亲最后登场。他把竹竿和篮子拴在绳子的一头,另一头绑在腰间,就开始爬树。他的身姿像猫,前腿伸后腿蹬,转眼的工夫就爬进了树冠。这易如反掌的动作,惹妇人们惊呼,这个男人可真是了不得!父亲解下腰间的绳子,把竹竿和篮子抻上来,不紧不慢地作业。不一会儿,树底下就有了一大片嫩香椿。一见到这大数量的收获,妇人们变欢呼为愤怒,因为她们此时省悟到,香椿长在树上,属于公,即便是谁也吃不到嘴里,直至变老而废,但有均等的痛惜。然而一旦有人采到,就属于了他个人,就有了独自的喜悦,这真是不能容忍。她们开始嫉恨父亲,认为他是村里最自私的人。
⑦香椿采净,父亲下树。看着妇人们一双双不友好的眼神,父亲摇头一笑,开始捡拾他的所得。他按观赏者的人数,把香椿分成均等的份数,他只拿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毅然离开。当妇人们都拿到了香椿,心情瞬间就变了,望着父亲的背影,她们感到他高大挺拔,心地善良,是村里最好的男人。
⑧后来,村里人选父亲做了支书,因为他们觉得他就像长在高处的香椿,不采下来,任其香魂自消,的确可惜。父亲当支书之后,更是沉默寡言。他认为对的,只是埋头做,让别人不好意思不跟随他做。
⑨到了我上高中的时候,由于要住校,有了不小的一笔现金开销,而他又不忍心从穷乡僻壤中“变”出钱来,就断然辞职做了挖煤的窑工。这个窑工做得让乡亲们心痛,感到做好人所承受的,是比别人多得多的沉重。所以他们真心希望他的后代能有大好前程,以至于我考上大学之后,他们自发地吹起唢呐、擂起牛皮大鼓把我送到山外的车站,那个阵势,像自家在办送亲迎娶的大事。
⑩现在看来,父亲的沉默寡言反倒成就了他的人生。因为不善言说,所以就专心于做,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习惯,就变成了品格。
他的身姿像猫,前腿伸后腿蹬,转眼的工夫就爬进了树冠。
( 4 )文章第⑨段写乡亲们的反应与表现有何作用?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作文。
(一)“总想看看你的笑脸,总想听听你的声音,总想住住你的毡房,总想举举你的酒樽。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相约去寻找共同的根……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相约去诉说思念的情……”一首饱含深情的歌曲《我和草原有个约定》,唤起多少心灵的共鸣!是的,成长路上,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珍藏着一个个美好的约定:也许
和你有个浪漫的约定,也许家人朋友和你有个真诚的约定,也许遥远的未来和你有个心灵的约定……
请以“我和 有个约定”为题,写一篇文章。
(二)千百年来,我国传统节日源源不断地传递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春节寄予着人们对新春开始的欢欣,清明抒发了生者对逝者的怀念,端午表达了人们对爱国诗人屈原的哀悼,中秋蕴涵着亲人相聚团圆的真情……这些节日,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凝聚着浓浓的血脉亲情。
请以“我记忆中的传统节日”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如选择第一题,请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字数为600字左右,书写规范,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