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江苏省震泽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与“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B: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C: 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
D: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收看专题片,使我们认识到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B: 我班同学听取并讨论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
C: 我们要确保安全生产,防止万无一失。
D: 近段时期以来,小王电脑水平有了明显的增强。
3、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避免“美味综合症”的出现并不困难。

①这是一种特殊的现代文明病,叫做“美味综合症”

②逢年过节,有些人会出现头昏脑涨、心慌气短等一系列症状

③是由于短时间内过量使用美味佳肴而引起的

④关键是切忌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均


A: ①③②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③①④
D: ②④①③
4、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人生的征途中,有艰难困苦的逆境,也有峰回路转的机遇。
B: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C: 一提起电影明星赵薇,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她那双扑朔迷离的大眼睛。
D: 纪录片《汉江一桥》,精美的画面与地道的襄阳话相得益彰 , 情趣横生。
5、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错得最多的一组是( )
A: 急燥 金壁辉煌 相濡以沫 走头无路
B: 缭铐 谍谍不休 纵横绝荡 急功进利
C: 诀窍 顶礼莫拜 不可名状 水泄不通
D: 瞑想 滔光养晦 相提并论 比比皆似
6、下列选项中,字形书写和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yùn) 佝(lóu) 觥筹 一代天骄
B: (pīng)婷 鲜(yán) 阴翳 原弛蜡象
C: (guān)冕 摇(yì) 呢喃 红装素裹
D: (cùi)衣 忧(qì) 流盼 雾凇沆砀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为了准确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说明文中也可以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
B: 《苏州园林》的作者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C: 《苏州园林》一文是从园林的局部来介绍苏州园林别具一格的,如对假山和池沼的介绍,对园林角落的介绍等,说明了苏州园林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都具有图画美的特征。
D: 《苏州园林》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8、

下列病句修改错误的一项是( )。

A: 通过汉字听写大赛,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汉字之美,更加重视汉字书写与汉字文化传承。(去掉“通过”或“使”) ​
B: 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把“刻画”改为“描绘”)
C: 一个人能否成为正真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养成”前加上“是否”)
D: 《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是为英语国家中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教材。(删去“为”)
9、名著《呼啸山庄》是采用了一种什么叙述方法( )
A: 倒叙
B: 插叙
C: 补叙
D: 顺叙
10、

下列加横线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锐不可(dāng) (zāng)物 (zè)歪 慰(jí)
B: 张(huáng)失措 (tī) 防 阻(è) 奔(sàng)
C: 负(yú)顽抗 寒(jìn) 瓦(lì) (chàn)巍巍
D: 转弯(mō)角 (kuì)退 憎 (wù) 震(sù)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列各题。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1 )“浓睡”在词中的意思是________

( 2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雨疏风骤”的意思是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B: “海棠依旧”是此人对“卷帘人”的回答。
C: “绿肥红瘦”描写出雨后海棠花的情景。
D: 这首词篇幅短小,有人物,有对话,意味深长。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指南针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腊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注】①选自《梦溪笔谈》。②方家:行家。③碗唇:碗边。④缕悬:用丝线悬挂。⑤纩:丝绵。⑥独茧缕:单根的蚕丝。⑦以芥子许腊缀于针腰:用芥子大小的蜡块把针的中腰粘住。⑧磨而指北者:(有的针)用磁石磨后指北。⑨莫可原其理:没有办法可以推究它的道理。原,推究。

( 1 )文章介绍了指南针的哪几种使用方法?
( 2 )作者对指南针的研究是有卓越成就的,试从这篇短文中找出作者有哪些发现?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

雨天的狂欢

李成

⑴我的家乡在长江北岸,那里雨水较多,尤其是每年的梅雨季节,常常是连月不开。

⑵总是下雨,当然令人讨厌,尤其是我们这些顽皮的小孩子喜欢“闹野”,一旦大雨倾盆,遍地泥泞,更不方便出去玩了,天地间阴阴惨惨,人又无所事事,心情自是很郁闷。我把家里的几本文学杂志都翻烂了,没有新的读物进来,那可真是百无聊赖啊!只好趴在窗户上看外面的行人如何撑着旧伞在雨中伶仃而行,或在泥泞里艰难跋涉,甚至一滑一跌,现出种种让人感到滑稽的怪象,也能开心一下,但稍久仍觉枯燥无趣。

⑶是不是雨天都这样单调苦闷呢?也不是的,也有许多开心的事儿只在雨天才有。比如夏天暴雨如注的当顷,我们会冒雨出去,把奔流的溪水拦起来,用泥巴建一个“水坝”,还用瓦片做个闸门,水蓄积到一定时候提起闸来,看到一片“洪水”喷出老远,自是欢呼雀跃。但最热闹乃至可称为“狂欢”的并不是在夏季,因为夏日村里人常常都很忙,无暇顾及玩乐尤其是集会——而“狂欢”总是需要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才会有的。那么是什么时候呢?是寒冬或春初所谓“春寒料峭”的日子,田间农事已了,而天气已然或仍然寒冷,适合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取暖,欢乐地度过一天时光。

⑷这样的聚会一般是在村里的某间宽敞的公屋里进行。我们那间公屋是叫作“大厅”的,或许在旧时代正是某个“大户”的厅堂,实际上是聚居在一起的几家的过道,平时搁放一点杂物,一到下雨天,人们不自觉地走来闲谈,一开始或许只是几个妇女来此做针线,接着好热闹的孩子们来这里捉迷藏,追逐打闹,又有几个大人来寻孩子,便站下来袖手而观。于是人越聚越多,以致整个大厅里很快就挨挨挤挤,人群中不时爆发出响亮的笑声,从天井口直冲向云霄——布满雨云的天空。

⑸这时候不知不觉形成这样的局面:许多大人站在一边“观场”,而人丛中随时空出一块地儿便做了“舞台”,孩子们登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那便有点类似杂技表演了,有的做空中翻,咫尺之地,竟能原地接连翻出十几二十个跟斗,最后还能稳稳地站立;有的表演倒立,甚至倒着用手行走;有的几个人或一个人踢键子,那自己扎的羽毛键子漫天飞舞,让人眼花缭乱,却总是不会落地。最不济的也想表演跳高或“飞檐走壁”,顺着根柱子爬到高处摸摸屋檐……总之是各尽其能,各施其技,以博得一声喝彩,一阵欢呼,而那些大人站在那里果然也看得兴致勃勃,频频点头,不时嬉笑,有时还加以指点议论。孩子们便玩得更来劲了,花样也更多,即使玩失败了,或差点出险,人们惊喊一声,接下去再让别人上场就是了……欢声笑语不断,仿佛正在欢度某个盛大的节日。

⑹不知不觉,我们就长成大孩子了。当然不好意思再过分玩闹,不好意思总表演滑稽可笑的动作,但又还不够格跟大人站在一旁观望。我们成了边缘人,很有点无聊了。忽然有一天,有一个大孩子招呼一声:我们换个地方玩吧!便从大厅里抽身出来,往村头上跑。越过村路,就是打谷场,跑进打谷场,斜插过去,就来到东头的几间队屋,这在冬天主要是生产队储藏农具的地方。哦,这是个好地方!

⑺门是简单地锁着的,我们很容易弄开就进去了。里面当然没有人,只有一屋子农具,一间堆得比较满,另两间空地多,正好做了新的游乐场。我们不想把在“大厅”上玩的那些一一搬演,想玩点新鲜的。这时,大孩子看着满地的农具,显然有了主意,便问:这些家伙什谁会使呀?有人说:我们开年就要拿它们种地干活了!于是各个都不自觉地拿起农具操练起来。这个扶起一张梨,模拟着插入土地,推着向前;那个拖来禾桶,拿着掉了柄的大扫帚当稻穗在桶沿掼起来;又有人摇起风车,扇出巨风;还有人挥起木锹扬谷,而我则和几个年龄小些的孩子趴到大水车上,踩着脚踏,车起水来……这一切仿佛都从未做过,多有趣呀,队屋里也腾起了一阵阵欢声笑语……

⑻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狂欢,可是我们至多也就玩过两三次就不再玩了。因为我们毕竟长大了,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即将正式展开,生活的重担已经在等着我们去挑起,我们自觉不自觉地都要告别童年的一切。冬去春来,伙伴当中就有人再也不去上学了,他们跟从父辈到田野上学做农活,追随的也是与先辈一样的人生。事实上,当初在大厅上参加狂欢“派对”的时候,就有几个大孩子从热闹场上抽身出去,披上雨衣,戴上斗笠,消失在门外雨幕中,帮父辈放水、护苗去了。雨天的狂欢,童年的狂欢,是多么短暂啊。

( 1 )作者回忆了儿时“雨天”对一些“开心的事儿”,请根据上下文内容补充完下表。

时间

开心的事儿

小孩子

夏天

拦水建“坝”,提“闸”泄“洪”

寒冬或春初

①________

在公房给大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

大孩子

②________


( 2 )文章第⑵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3 )联系上下文,分析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①而那些大人站在那里果然也看得兴致勃勃,频频点头,不时嬉笑,有时还加以指点议论。

②于是各个都不自觉地拿起农具操练起来。

( 4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标题中“狂欢”含义的理解。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母亲的背影

骆建宗

①每一个背影,都有他的故事。教书十多年来,每每给学生上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我都会情不自禁想起母亲的背影。

②那一年,我考上了湖南的一所大学。母亲执意要送我去,买了两张最便宜的火车硬座车票。一下火车,一股寒气就朝我们扑来,这座古城在一场秋雨之后,气温一下降了10多摄氏度。我们在家乡的暖阳里没回过神,身上穿的还是短袖。母亲赶紧把我的行李里的外衣拿出来,嘱咐我穿上。而她自己,却只带了一件换洗的短袖。我叫母亲拿一件我的衣服来穿,她翻来翻去,找出了一件她亲手帮我织的,我穿了好些年的旧毛衣匆匆套上。

③办完报到手续回宿舍的路上,我看着走在前面的母亲,她的肩上驮着我的一包行李,也许是太重,以至于背有些佝偻,头发已经被雨水打湿,一绺一绺地贴着头皮。她身上那件毛衣随着我的生长,加了好几次毛线,身子一半是蓝色,一半是灰色,袖子又有半截褐色。毛衣穿在她身上空荡荡的,看到母亲在宽大衣服里那瘦小的背影,我心里一阵酸楚。

④母亲趁我整理宿舍之际出去了一趟,回来时她肩上扛着一大袋东西:我的各种生活用品,一床厚的被子,还有一件新的毛衣。我问母亲怎么不给自己买一件衣服,母亲漫不经心地回答:“哦,我找了,都没有我喜欢的款式,算了。”

⑤晚上睡觉,因为宿舍还没有其他同学来报到,母亲睡在我下铺的空床上,她把新买的厚被子铺在我床上,自己却盖着学校发的薄薄的夏凉被,无论我怎么坚持,她都不跟我换。半夜里,听到母亲辗转反侧的声音,我醒了过来。我偷偷看了她一眼,只见她面朝墙蜷缩着身子,把被子紧紧裹在身上,双手扯着被子将它紧紧围住脖子,我看到被子下的脊背在微微颤抖,这时,我的鼻子又是一阵发酸。

⑥第二天早上,依然下着冷雨,我送母亲去车站。候车时,话语一向不多的母亲变得啰嗦了起来,嘱咐我学会照顾自己,好好吃饭好好穿衣,好好学习……我只是不断地点头。检票口,乘客像决了堤的洪水涌向站台。我也让母亲快点离开,她却把身上那件毛衣脱下,仔细地叠好,郑重地放在我的手上,说:“我上了车就不冷了。这件毛衣虽然难看,但是暖和,天冷的时候可以穿在里面。”说完,她转过身,过检票口,出了候车室的门。

⑦我看见她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短袖衬衫,右肩背着一个黑色的行李包,一出门头发就吹得散乱了。她正整理着头发,忽然被寒风吹得一阵哆嗦,双手紧紧地抱住了肩。顿时,右肩上的行李包滑落下来,挂在母亲的臂弯上。母亲想压着散乱的头发,又想抱着手臂暖和一点,一边又忙着把滑落的行李包往肩上拉,一时之间竟显得手忙脚乱。

⑧外面依然雨落纷纷,看着母亲远去的背影,莫名的难过涌上心头。这个我曾经那么熟悉的背影,现在却变得有些陌生,她不再青春、不再挺拔、不再从容。父亲早逝,留下母亲独自一人把我们整个家庭撑起来。这十多年来,母亲每日起早贪黑,除工作之外,一个人还打几份零工拼命地挣钱,省吃俭用,为了给我们最好的,供我们上学,直到白发爬上两鬓、腰身开始弯曲……的背影很快就要在天桥的拐角处消失了,我张开嘴想再喊一声母亲,喉咙却猛然被堵住了一般发不出声音,只能任由泪水打湿眼眶……

⑨每一个背影都有故事,母亲的背影里,藏的是18年数不完道不尽的,关于爱的故事。

(摘自《柳州晚报》2018.11.29,有删改)

( 1 )本文描写了母亲的三次背影,请你按照时间顺序,仿照示例概括。

①办完报到手续回宿舍的路上我看见母亲穿着我宽大旧毛衣瘦小可怜的背影。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 2 )文章以《母亲的背影》为题,“背影”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 3 )文中第⑧段说:“这个我曾经那么熟悉的背影,现在却变得有些陌生”,你如何理解“熟悉”和“陌生”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语?
( 4 )比较两个刻画背影文段的异同。

【甲】我看见她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短袖衬衫,右肩背着一个黑色的行李包,一出门头发就吹得散乱了。她正整理着头发,忽然被寒风吹得一阵哆嗦,双手紧紧地抱住了肩。顿时,右肩上的行李包滑落下来,挂在母亲的臂弯上。母亲想压着散乱的头发,又想抱着手臂暖和一点,一边又忙着把滑落的行李包往肩上拉,一时之间竟显得手忙脚乱。(骆建宗《母亲的背影》)

【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

文段甲

文段乙

不同点

刻画了一个①________的背影

刻画了一个笨拙努力的背影

共同点

②都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来刻画背影

③联系上下文看,都表现了父母________。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会有人或物牵动着我们的心,让我们时常想念,

请你以“我想念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中心突出,详略得当,③内容具体,运用细节描写。④不少于5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